王一川:生活美源泉与传统美导向 ——《讲话》发表以来80年现代中国文艺美学原则的坚持与调适
80年前,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指出人类社会生活之美是文学艺术之美的“唯一源泉”,从而确立了生活美是艺术美的源泉这条基本的文艺美学原则。从那时起到现在的80年间,现代中国文艺的这条基本美学原则对文艺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其本身的内涵和作用也经历了微妙而又重要的变迁,其中既有整体坚持也有局部调适,值得作一番回顾和辨析。
一、确立生活美源泉
《讲话》明确地贯穿着这样的基本文艺美学原则:文学艺术总是美的,总要把艺术美带给人民大众;但艺术美不应当来自文艺家的空洞想象和无病呻吟,而只能来自人民大众的无比丰富多样的社会生活,而且只有这种社会生活美才是艺术美的“唯一源泉”。《讲话》全文中共有三处使用了“美”这一基本概念,体现了文艺美学原则的运用。第一处指出总的美学原则:“人类的社会生活虽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虽是较之后者有不可比拟的生动丰富的内容,但是人民还是不满足于前者而要求后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虽然两者都是美,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这里对艺术美与生活美之间的关系做了辩证论述:艺术美来自生活美但又高于它。固然说生活美是艺术美的“唯一源泉”,但艺术美由于来自对生活美的加工和改造,因而反过来可以比生活美更“高”、更“强烈”、更“集中”、更“典型”、更“理想”、更“带普遍性”,从而是更具感染力的美,由此可以满足人民对美的欣赏愿望。第二处指出:“文艺家几乎没有不以为自己的作品是美的,我们的批评,也应该容许各种各色艺术品的自由竞争。”这里揭示了文艺批评与文艺家创作意图之间的审美差异性和各种艺术风格美之间的自由竞争特点,要求文艺批评承担起自身的审美批评职责。第三处强调“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这里提出了政治内容与完美艺术形式之间的统一性要求。
综合地看,这里虽然吸收了俄罗斯文学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是生活”的命题,例如“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但是,更加强调的是一种闪耀着唯物辩证法光芒的文艺美学思想:艺术美既源于生活美但又高于生活美。这也就是既坚持艺术美来源于生活美源泉,但同时又要求艺术美高于生活美源泉。从《讲话》的思想整体看,这里是针对从全国各地奔赴延安的原本有着各种各样世界观和文艺美学观的文艺家来说的,首要是解决文艺“为什么人”这一根本问题,由此出发要求他们走出闭门造车、空中楼阁、自我表现等偏颇,真正将身体和心灵都沉入到以工农兵为主的人民大众的生活流之中,从而创造出工农兵文艺、人民大众文艺或无产阶级文艺。所以,这是在坚持生活美与艺术美的辩证统一基础上,更加强调艺术美返回到生活美源泉之中,牢固确立起生活美对于艺术美的源泉性作用。同时,也正是出于上述目的,这里特别突出生活美源泉中的“阶级性”或阶级美内涵:“在阶级社会里,也只有阶级的爱”,“为艺术的艺术,超阶级的艺术,和政治并行或互相独立的艺术,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在具体的文艺创作中,围绕从生活美源泉到艺术美至高境界的创造性转化历程,文艺家们走出了两条有所不同的美学路径:激流式生活美与清泉式生活美。激流式生活美,是指文艺家深入被压迫民众的社会生活激流中,着力表现他们为争取解放而进行的反抗斗争。《王贵与李香香》以叙事诗方式表现青年农民自由恋爱的纯真与热烈:“山丹丹开花红姣姣,香香人材长得好。一对大眼水汪汪,就像那露水珠在草上淌。二道糜子碾三遍,香香自小就爱庄稼汉。地头上沙柳绿蓁蓁,王贵是个好后生。身高五尺浑身都是劲,庄稼地里顶两人。玉米开花半中腰,王贵早把香香看中了。小曲好唱口难开,樱桃好吃树难栽;交好的心思两人都有,谁也害臊难开口。”还抒发他们之间的爱情遭遇阻碍时的海枯石烂意志:“沟湾里胶泥黄又多,挖块胶泥捏咱两个;捏一个你来捏一个我,捏的就象活人脱。摔碎了泥人再重和,再捏一个你来再捏一个我;哥哥身上有妹妹,妹妹身上也有哥哥。捏完了泥人叫哥哥,再等几天你来看我。”透过他们的曲折爱情经历叙述,这首诗最终揭示主人公翻身做主人的喜悦:“马有记性不怕路途长,王贵的模样香香不会忘;羊肚子手巾脖子里围,不是我哥哥是个谁!两人见面手拉着手,难说难笑难开口;一肚子话儿说不出来,好比一条手巾把嘴塞。挣扎半天王贵才说了一句话;‘咱们闹革命,革命也是为了咱!’”这首诗生动感人地抒发出被压迫民众在苦难中对美好未来的坚决追求和勇敢反抗意志,难怪会被孙犁视为“开一代诗风”之作、甚至是“不朽之作”,认为“他开辟的这一条路,不能说后继无人,但没有人能超越他”。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叙述以肖祥为队长的土改工作队到松花江畔元茂屯发动赵玉林和郭全海等贫雇农起来与恶霸地主韩老六等作斗争的故事,其中重点讲述了工作队发动群众的曲折而又成功的过程。
另一条路径则体现为有所不同的清泉式生活美,即不是直接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境遇或火热斗争生活场面去取材,而是转向它们的富于诗意的侧面、细部、背景或隐秘情境去表现。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就以有这样的诗意式描写抓住读者:“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接着写道:“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还有这样的女性生活景致:“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这样的战争中诗意场景刻画,出人意料地惊喜,令人回味再三。小说接着透过水生与妻子之间的看似平常的夫妻对话,勾勒出残酷的战争环境下普通人的纯真与美好秉性。同样是溯源于生活美,激流式生活美和清泉式生活美却可以有着不同的审美风格。
《讲话》为中国文艺所开辟的生活美源泉,不仅浇灌了解放区文艺新的艺术美风貌,而且滋润着后来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文艺的艺术美新格局。正如茅盾所论述和评价的那样:“毛主席的《讲话》开创了中国文学史的新纪元。在《讲话》的感召与鼓舞下,延安时期就出现了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漳河水》,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刘白羽、康濯的短篇小说,还有秧歌剧、新歌剧《白毛女》等等。此后,新人新作品,陆续出现,风起云涌,蔚为巨观,是中国文学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例如《暴风骤雨》、《创业史》、《青春之歌》,王汶石、王愿坚、李准、茹志鹃的短篇小说。从延安时期到‘四人帮’霸占文坛以前,所有的好作品,都是万人传诵,将记载在中国文学史上,永远保持其生命力。”坚持从人民的活生生的生活美源泉中去吸取文艺创造力之源,现代中国文艺的艺术美才会永葆其审美的魅力。
二、拓展生活美多维度
进入改革开放时代以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从反思历史与开拓未来、全面认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角度,对《讲话》以来中国文艺的生活美学传统作了反思和开拓。其基本精神在于,在坚持《讲话》制订的文艺的生活美源泉和生活美与艺术美之间辩证关系等原则基础上,从改革开放时代贯彻“二为”方向(即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和“双百”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入手,对艺术美的生活美源泉作新的反思和拓展。特别要提到的是,文艺理论家何其芳在1977年发表的遗作中公开了毛泽东于1961年提出的文艺美学主张:“各个阶级有各个阶级的美,各个阶级也有共同的美。‘口之于味,有同嗜焉。’”毛泽东的“共同美”思想,对于文艺家和美学家解放思想、推动文艺的开放和创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力,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反思和拓展文艺的生活美源泉,并使其向着共同美等多方面或多维度拓展,提供了关键的理论依据。
邓小平于1979年《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以下简称《祝词》)中描绘了从生活美这个源泉上开放、拓展出艺术美多维度的改革图景:“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经历和不同教育程度的人们,有多样的生活习俗、文化传统和艺术爱好。雄伟和细腻,严肃和诙谐,抒情和哲理,只要能够使人们得到教育和启发,得到娱乐和美的享受,都应当在我们的文艺园地里占有自己的位置。英雄人物的业绩和普通人们的劳动、斗争和悲欢离合,现代人的生活和古代人的生活,都应当在文艺中得到反映。我国古代的和外国的文艺作品、表演艺术中一切进步的和优秀的东西,都应当借鉴和学习。”简要归纳,这里在《讲话》设定的生活美范畴基础上,以反思和开放的姿态规划它的多维度拓展方案。
不妨来看看改革开放时代和《祝词》方针领引下,当代中国文艺的艺术美中所呈现的生活美多维度景观。一是物质性生活美维度,代表改革开放时代中国人民的复苏的物质生活条件改善愿望,如小说《李顺大造屋》透过农民李顺大的艰难的“造屋”历程,反映其物质生活愿望的旺盛、坚韧追求。二是精神性生活美维度,凸显这时段中国人民对精神生活的不懈追求,如小说和影片《人到中年》刻画了中年眼科医生陆文婷在艰苦的物质生活条件下展现出的无私奉献精神,由此也传达出邓小平关于知识分子也是工人阶级的组成部分的新决策。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他们与体力劳动者的区别,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从事体力劳动的,从事脑力劳动的,都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者”(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三是古典性生活美维度,这是指将作为古代生活美遗存的古典艺术美传统激活起来作新的艺术美创造。汪曾祺的《受戒》《大淖记事》等小说重新展示出汉语形象之美,影片《城南旧事》以小女孩的纯真眼光记录下老北京的民情风俗,特别是其古典式意象风格令人回眸传统之美。四是外来异质式生活美维度,体现出面向外来异质性审美与文艺风貌的吸收热情。例如借鉴外来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意识流、表现主义、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文艺观和美学观而产生的一股股文艺浪潮,有“前卫艺术”“实验戏剧”“第五代电影”“先锋文学”“新写实小说”“新音乐”等。
这些从生活美多维度中更加宽阔地吸取源泉的艺术美潮流,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期间十分活跃,往往惊涛拍岸、蔚为大观,但又潮起潮落、兴衰无序。它们的起伏多变,一方面证实了当代中国艺术美的丰富性,另一方面也留下令人棘手的疑难:从哪些维度的生活美去吸取源泉才能带给我们的艺术美以确定性?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到何处去寻求艺术美的稳定导向?而继续反思的焦点,也不得不再度聚焦到生活美这一源泉性问题的重新追究上:什么样的生活美源泉才足以成为当代中国艺术美的最稳定的创造性源泉?再度调适成为一种必然。
三、回溯传统美导向
进入新时代以来,当《讲话》开辟的生活美源泉,经由改革开放时代以来的生活美多维度拓展进程,在丰富性中面临新的不确定的困扰时,中国文艺的艺术美创造如何重新确立起生活美源泉的确定性?习近平总书记的《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不仅继续坚持《讲话》的文艺美学思路,而且将这种文艺美学思路根据新的需要作了极大拓展。其突出标志之一在于,全文中“美”“审美”“美德”“美好”等美学关联词语的使用多达33次,并且“美学”一词就使用了3次。进而《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2016年)“美”及其关联词使用多达21次,《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2021年)中“美”及其关联词使用也多达19次,“美学”也使用了两次。美学关联词语的这种高频率使用,在历届国家领导人的文艺工作讲话中是空前的,表明文艺的美学思路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由此,创造新的艺术美去回馈人民成为文艺界的重要使命。
针对生活美在丰富性中丧失确定性导向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作了清晰的调适性诊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同时,也不能否认,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而其突出症结之一在于“浮躁”。面对这些症候,为当代文艺的艺术美创造重新找到真正富于生命活力的“唯一源泉”,以便让文艺家们可以安之若素、处之泰然地进行自己的新的个性化美学创造,就需要制订出一整套科学合理的调适性治疗方案。
这个调适性治疗方案中的关键环节,在于从生活美源泉整体中特别提取出古典历史生活中优秀遗存及其深厚遗韵这一要素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这里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确定为当代文艺创新的“根基”“宝藏”和“重要源泉”,不是要在生活美源泉之外另辟与之并行不悖而地位相等的新源泉,而只是意味着,将生活美源泉整体中不可分离和密切交融的传统美要素提取出来予以单独强调和倡导,意在突出其在生活美源泉整体中的不可分离而又超乎寻常的重要的“培根铸魂”价值,也就是要用它去处理和解决当代中国文艺在洗涤灵魂方面的疑难。
这种从生活美整体源泉中提取出传统美要素来,把它视为当代中国文艺的艺术美创造之导向性源泉的方案的提出,突出地说明了当代中国文艺中的灵魂性导向问题已经变得十分重要而又异常迫切。“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这就是说,倡导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中华美学精神”),实际上旨在让当代中国文艺从中华民族自己的古典传统美中重新回溯灵魂性导向。
回顾既往80年,《讲话》制订的生活美是艺术美的唯一源泉的基本原则,已经经受住漫长时间和历史进程的严峻考验,至今仍闪耀着唯物辩证法的真理的光芒。这有力地证明,只有坚持生活美这一唯一源泉,现代中国文艺的艺术美创造才会展现应有的审美魅力和长久生命力。不过,同时需要看到的是,在这80载光阴中,现代中国文艺对于艺术美的生活美源泉的态度,是既有长期的和整体性的坚持,也有坚持中的局部调适,具体地呈现为整体坚持中的局部调适策略。这一点不是单纯由现代中国文艺发展本身状况决定的,而是根本上取决于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演变的特定需要:《讲话》依据战争形势及革命环境下的文艺服务目标,而确立起艺术美的生活美源泉这条总原则;《祝词》面对改革开放时代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境遇,在对于上述原则的整体坚持中果断实施重要的调适,将日益显示其单一性的生活美源泉拓展向生活美源泉的多维度,从而迎来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文艺的再度繁荣; 8年前的《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则从新时代文艺需要敞亮生活美源泉中的传统美要素出发而实施再度调适,从生活美源泉整体中特别提取出传统美要素,将其作为当代文艺的艺术美创造的至关重要的灵魂性导向。今天,正在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攀登的中国文艺家,只要在继续坚持生活美源泉整体的同时又能自觉接受古典传统美的灵魂性导向,相信就一定能够从中获取艺术美创造的新动力和新资源,进而为这个时代需要的新的文艺佳作和杰作的问世而努力。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文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