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新时代艺术的人民性
来源:文艺报 | 黄华三   2022年05月23日08:06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社会发展的每一次进步、文明的每一次提升,无不伴随着文化的更迭与进步。文化艺术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与血脉,其进步同样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文艺始终作为时代前进的号角,在时代发展的奔涌浪潮中发挥着引领作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国共产党创造和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制度,这关系着新时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关系着中国人民的文化理想与信念追求。

80年前,毛泽东在延安同100多位文艺家座谈时,对文艺工作者的立场问题、态度问题、工作对象问题、学习问题展开了一场持续20余天的深入讨论,发表了对中国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 这篇讲话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革命文艺实践相结合的光辉文献,其中所蕴含的人民性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属性,也是毛泽东各时期著作中一以贯之的核心思想,直到今天,它所揭示的文艺创作规律,对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依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新时代艺术的人民性

“人民”这个概念古已有之,中国宋代朱熹为《诗经》作注时,就有“民,庶民也。人,在位者也。”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人民”,作为一个政治术语,更强调其群体性与政治性,其主体主要包括工农兵、城市小资产阶级劳动群众和知识分子。毛泽东在有关论述中所强调的人民性思想,就是想问题、办事情要密切联系群众,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着眼。而对文艺工作者而言,“人民性”则是文艺创作最重要的属性。具体来讲是指作为创作主体的艺术工作者,通过创作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人民的精神与思想境界,用作品为人民大众服务。艺术的人民性是创作的出发点,文艺创作离不开时代的发展与现实生活这个源泉。80年前《讲话》明确提出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事实上,艺术为人民始终就是中国文艺工作者的初心。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

今天,全球化背景下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正在促使艺术创作不断开拓前行。虽然艺术具有认识、教育、审美等多种功能,但文艺创作能否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却是我们今天创作的关键,尤其在当下,教育人、鼓舞人是艺术非常重要的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艺术创作在记录时代、反映时代方面的重要作用,他在2021年召开的十一次文代会和十次作代会开幕式的讲话中,引用了唐代李汉所言“文者,贯道之器也”,阐明了中国文艺的一贯主张,明确要求艺术工作者要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近年来,文艺工作者创作的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时代、讴歌英雄的优秀文艺作品不断涌现,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民素质、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贡献出了文艺工作者的力量。在好作品不断涌现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理性看待其中还存在的不足。例如,一些作品缺乏精神层面的深度挖掘与发现,缺乏历史的深层追问,在思想深度、情感投入、精神内涵上呈现不足;在艺术表现方面,也有一些作品存在创造力、想象力与创新意识缺失的现象。所以,对今天的文艺工作者而言,我们应该警惕的不是年龄困扰,而是是否失去了对艺术的敬畏、对创作的激情和对生活的敏感。艺术史的发展充分证明,凡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审美要求、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要的艺术都是最富生机与活力的艺术,离开了时代、社会、人民,艺术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以传统文化为基底的人民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大众对生活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多,精神与心灵的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成为生活的更高目标。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不但要树立起人民性思想,更要在艺术创作中坚持和践行人民性。一方面,文艺工作者理应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从人民的立场出发;另一方面,文艺工作者需要在创作方法上以深厚的传统文化为创作根基,结合时代特征,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以当代意义,并呈现出崭新的艺术表现形式。艺术作品表达什么样的主题与对象,为何这样表达以及用何种方式表达已成为今天艺术创作中常见的问题。此外,艺术如何坚守“人民性”进行创作,也已成为今天艺术创作者在实践中亟需思考和解决的重要课题。文艺工作者首先要认清自己文化的基因,只有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性,才能彰显出中国文化的力量。因此,如何立足传统文化、创造性地继承与创新性地发展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今天的文艺工作者在创作中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我们要坚守内心,不断激发对传统艺术的热情,在精研本土文化之后所获得的认知基础上,激活基于传统文化的当代创造活力。

今天的文艺工作者更应将自己的人生和艺术生命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认真思考如何从人民性的角度出发,以新的艺术形式、创作手段,更好适应时代的要求。每位文艺工作者应当以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为目标来拓展自己艺术表现的维度。今天的文艺创作除了在创作过程中要尊重每一位艺术家的个性,更应该检视一下创作是否与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相符,是否与国家、民族、时代前行的方向一致,只有站在古老文明、传统精神、现代思维、当代技术的交汇点上,才能真正创作出“与时俱进”的优秀作品。

80年来,《讲话》所蕴含的人民性思想始终闪耀着睿智的光辉,对我国文学艺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文艺工作者作为一支重要力量不能缺席,要同各行各业努力奋斗的中国人一起,为时代做出自己的贡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一次文代会、第十次作代会开幕式讲话中指出的,“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我们应该“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弘气象”,“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

回望历史,一切杰出的艺术家无不具有深厚的人民情怀。对今天的文艺工作者而言,只有融入人民群众中、从群众中汲取创作营养,作品才会拥有直抵人心的力量,才会拥有传之久远的永恒生命力。此外,文艺工作者还要坚持守正创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之上大胆创新,用真心与真情去记录、表现、讴歌时代,真实呈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奋进新时代的波澜壮阔的画面,用作品为时代留下丰厚的文化记忆。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