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条棉被》:儿童文学红色新经典 ——评儿童小说《半条棉被·青少版》
什么叫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半条被子”的故事经过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深情的讲述后,迅速传遍温暖了全中国,让人们又一次重温了那段艰苦而光荣的奋斗历程。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将这一故事以图书形式出版,滋养青少年的心灵世界,传承红色基因,让长征精神在孩子们中间代代相传。本文系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原副主席、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中国分会原主席海飞所作书评,从红色基因、人性、人物特色、写作手法等方面解读此作。
《半条棉被(青少版) 》
出版社: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作者:潇湘电影集团有限公司/著 杨飞/绘
出版时间:2021年08月
在红军长征途中,有一个故事给无数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故事发生在1934年。为了掩护中央红军西进,红军的各个军团陆续抵达湖南郴州汝城一带牵制国民党军队,在文明、沙洲等地休整期间,董秀云等3位疲惫不堪的女红军借宿在沙洲村瑶族村民徐解秀家。徐解秀家境贫寒,床上垫着稻草、铺着破席,连一条完整的被子都没有。女红军们从行装里拿出一条棉被,晚上和徐解秀合盖而眠,白天和徐解秀一家同吃同住同劳动。几天后,女红军们临上路时,决定把这床被子留下,但徐解秀夫妇说什么也不肯接受。争执间,一位女红军用剪刀把被子剪成了两半,将一半留给了徐解秀……这就是半条棉被的故事。
后来,革命胜利了,徐解秀老人却一直没有等到三个女红军回来。1984年,经济日报的记者罗开福在重走长征路时,发现了这个故事,开始寻找当年离去的三名女红军,但一直没有找到。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深情讲述了半条棉被的故事,这个故事很快传遍大江南北。半条棉被的故事之所以感动人心,是因为蕴藏了丰富的思想内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根据这个故事拍摄的电影也影响深远。2021年,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半条棉被》(青少版),更是生动地还原了历史,并以其厚重的红色精神、儿童视角的叙事策略、出色的情节设计、充满个性的形象塑造、精美的插图绘制、深刻的思想内涵受到小读者欢迎。
一、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半条棉被的故事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是革命先辈为民族兴亡、国家复兴英勇奋斗、流血牺牲的深刻见证,是红军战士和共产党人理想信念、政治本色、宗旨意识、斗争精神的生动反映。棉被是生活中的常见之物,是为人御寒取暖的生活用品,“半条棉被”的故事却并不因半条而减少温暖,反而加倍反映了军民团结一心、鱼水情深的深厚感情,表现了我们党血肉相连的党群关系,体现了各民族人民风雨同舟的优良作风,以及“群众利益无小事”,我们党时刻念群众冷暖、忧群众安危的为民情怀。
一枝一叶总关情,半条棉被温暖身体更温暖人心。半条棉被承载的思想价值和教育价值是巨大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半条棉被的故事凝结着我们党光辉的红色传统,富含着丰富的红色基因。基因是支持生命的基本构造和性能,储存着生命的种族、血型、孕育、生长、凋亡等过程的全部信息。红色基因是保持我党繁荣壮大、永葆青春活力的关键密码。半条棉被的故事,反应的是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连、生死与共的血肉情谊,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也是我们党取得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新的历史时期必须继承发展的传家宝。怀中一寸心,千载永不易。我们党在深山翠竹中孕育井冈山精神,在雪山草地上熔炼长征精神,在宝塔窑洞中生发延安精神,在进京赶考路上锤炼西柏坡精神,在建设时期锻造“两弹一星”精神,在改革岁月中激发的特区精神……淬炼成钢的精神品质、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敢于胜利的革命风范,都构成我们党的红色基因,中华民族才有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遵循,我们党才有了冲锋陷阵的勇气、改天换地的志气和决胜未来的底气。
红色基因是半条棉被故事的内核,更体现在主要人物的性格和行动中。故事中韩团长和董秀云这对革命伉俪,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革命的理想和信念看得比一切都重要。韩团长在队伍已经牺牲大半的情况下,拿出一条棉被让四娃带给妻子,这个行为就暗含了为革命英勇赴死的决心。董秀云在收到棉被后,并没有沉浸在凄凄恻恻的儿女情长中,而是带着棉被救助战友,带着棉被收容其他的革命同志。在电台修好,接收到要牵制敌人的命令后,毫不犹豫的执行命令。小分队中的每一个人,都无一例外接受了新的作战任务,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以舍我其谁的担当和奉献精神,去挑战数百倍于自己的敌人,这是崇高的革命理想在历史长河中的闪光。这也是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民族的未来,为了更多数人的利益而选择的一条悲壮之路。以小我成就大我,这是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平凡人物身上的体现。
二、为民情怀感天动地
半条棉被所蕴含的红色精神中,最核心的无过于共产党人的为民情怀了。董秀云等红军战士,不一定都是共产党员,但他们作为共产党领导的部队中的一名战士,信守着共产党的宗旨观念。作品中多次提到红军和老百姓的关系。第一个情节描写四娃发现海伢子之后,将海伢子一步一步背回了部队,让他接受野战医院的治疗。红军从未将人民群众看成不相干的人,而是看成和自己亲如兄弟的家人。这里的海伢子不是汉族人,而是来自少数民族瑶族的少年。在沙洲村,董秀云他们借宿的东家也是瑶族人家。这个故事也充分彰显了各民族同胞患难与共、不分你我、同舟共济的民族情谊和革命传统。在新的历史时期,56个民族要发扬优良传统,如石榴一般抱成一团也是这个故事留给我们的启示。董秀云他们来到沙洲村之后,天寒地冻,只是靠着屋檐取暖,连百姓的房子都不进去,因为怕打扰。在徐解秀主动邀请他们进屋之后,他们心怀感激,又是帮忙做事,又是救治徐解秀的孩子圣儿,完完全全当成自家人看待。在老百姓家的房子被烧了之后,他们每个人都拿出自己仅有的积蓄,帮助他们修房子。
作品中的红军战士从来都没有忘记他们的江山为谁而打,他们的革命为谁牺牲,一切都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老百姓家的任何一点困难,任何一点危险,他们都系在脑海,放在心头。所以到了即将开拔的时候,董秀云很自然的拿出被子来,想要送给徐解秀这个家庭。但徐解秀想到红军战士怎么办,怎么都不想要。无奈之下,董秀云他们便取出剪刀,将棉被裁为两半,一半给乡亲,一半带着上路。故事在这里出现了高潮。半床棉被在后面还发挥了作用,董秀云他们还把这半床棉被披在身上,作为战旗,引开了敌人的视线,保护了战友的安全。半条棉被,从头至尾,传递的都是温暖和真情,不是夫妻之情、战友之情,就是军民之情、党群之情、民族之情。
所以,半床棉被的故事,才会温暖了近一个世纪,感动无数读者。
三、人性之光照耀千秋
半条棉被故事中的人物在个人和国家面前,总是牺牲个人,成全大家,牺牲小我,成就大我。但是革命大义,并不影响他们对人性的关照。比如在两个国民党俘虏面前,董秀云作为领队,没有选择击毙或体罚他们,而是选择了同情和接纳。超越阵容之爱,不仅需要胸怀,也需要智慧。董秀云的接纳不是盲目的,她是在审时度势之后做出的判断,她完全有信心做通这两个俘虏的工作,并让他们开始同情革命,甚至是参与了革命。这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但我们的红军战士做到了。这里我们看到人性的温暖在战火硝烟中更加弥足珍贵的呈现。半条棉被的故事为什么没有因为时间的消逝而消逝于历史烟云中,就是因为这些穿透时空的人情之暖、人性之光频频闪现。
在董秀云他们对清乡队员的处理上,也体现了这一点。他们没有对那几个纵火焚屋、恶贯满盈的清乡队员睚眦必报,而是选择了有限度的惩戒,这完全是从沙洲村的百姓安危的角度考虑。为了村民在他们走后,不至于陷入被报复的循环,而是可以继续拥有相对安稳和正常的生活。对于红军战士来说,沙洲村的老百姓的生死、安危、幸福与否,跟他们自己息息相关,甚至更为重要。因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坚持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法宝。这是因为这样的坚持,我们党才能在各种困难和考验面前巍然屹立、勇往直前。所以红军战士的所思所想,既体现了自己的深谋远虑和现实智慧,也客观上实现了对乡民的保护。
理性照拂下的人性之光更为宝贵,更显力量。作品中的主要人物都是有血有肉、有爱有恨、有情有义之人,在关键的时候,却知道舍小家保大家,为革命事业,放下狭隘的恩怨情仇,将整个身心放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大事业上,这是在不断升华的人格和理想,这也是可以彪炳千秋的人性之光。
应该说作品中充满人情味的情节描写增添了故事的温度和厚度,也升华了主题思想。无论是半条棉被的温暖,还是幸福之路的探寻,抑或抗击疫情中的逆行,于民有利,为民服务始终是我们党的不改初心和使命。
四、人物形象深入人心
在《半条棉被》的故事中,我们看到儿童的形象活跃在历史的舞台。四娃、海伢子等少年形象的出场、表现、成长,既让作品保持了和儿童读者的贴近性,又让作品立足儿童本位,有了更多的儿童视角和儿童生活场景,让历史人物的活动层次更丰富,人物表现的空间更立体,革命英雄的形象塑造更完整。四娃接受送棉被的任务后,在路上对素不相识的海伢子出手相救,这是善良。在棉被送达之后,他还是要返回战场寻找韩团长,参加战斗,这是勇敢、担当、感恩。四娃的形象是丰满的。海伢子作为一个瑶族少年,从懵懂无知、心智未开,到逐渐成长为一名红军战士,作品中也展现了变化的过程。书中最小的孩子圣儿,虽然只是作为生病被治愈的孩子出现。但合上书本,联结现实,我们知道圣儿的孩子也接续了半条棉被精神,在脱贫攻坚的新长征中贡献力量,所以虽然着墨很少,但圣儿的出现和表现也是不可或缺的。
作品对于女性形象的塑造也别具一格。三名红军女战士中,董秀云的着墨是最多的。作为故事的主要角色,她既是战士,也是妻子和准母亲。作品多个角度的描写进一步凸显了她勇敢坚毅、不惧牺牲、善良有爱、尊重生命的品格,让女性形象在这部红色经典中熠熠闪光。另外两名红军女战士王秋兰、廖小湘也在战火中成长为更成熟的战士和女性形象。
徐解秀也是故事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她连接着军与民,表现了“鱼水情”中“水”的所思所想,她的思想意识有局限,体现了“载舟之水”水的特点和共性。在和红军战士接触后,她思想认识的迅速升华让民与军的关系发生了质的改变。解秀解秀,人如其名,贤惠而善良,内秀而深明大义。在一步一步了解了革命的意义后,她逐渐成为一个进步的老百姓。如果不是因为小脚,她也许也会踏上革命的道路。作品以具体生动的细节和行为描写赋予了人物鲜明的性格。这也是“半条棉被”的故事何以如此温暖人心的原因。作品中几乎每个人物都经历着思想的蜕变,小江西、张冬生、大眼、汉阳造、李知行等等,每个人物都各有个性,但都勇于奉献,不惧牺牲,人物的魅力在作者笔下熠熠生辉。我们看到信仰的力量磅礴于百年时空,英雄的群像在战争的淬炼中更为崇高和纯粹,真挚和质朴。
五、白描手法彰显力量
《半条棉被》以白描的方式创作的插图让作品更加别具一格。白描是用线条来勾描物象轮廓、结构的技法形式,既是中国画的基础,也是独立的艺术门类。明朗、清晰、严谨、简练、质朴、雅致是其艺术特点,线的长短、方圆、曲折、疏密,用笔轻重、顿挫、刚柔等也体现着节奏变化,表达着不同的情绪语言。作品以白描技法来描绘插图,每一幅画作既流畅、清新、生动,又有节奏、有层次,应该说是以最合适的插画方式,让文字和图片相得益彰,各美其美。
插图作者杨飞原是学动漫出身的,因而在把握生动性、鲜活性,以及贴合少儿读者的审美性上,都具有丰富的经验。而画家对于红色故事也是情有独钟,曾参与创作过多部红色主题作品,因而对于如何以白描手法为故事补钙壮骨也颇具心得。《半条棉被》的插画线条简洁有力,具有朴素概括,明确生动的特点,具有抽象的美感。同时在一些视角、情节的处理上,既具有装饰性、旋律性,又具有丰富的寓意空间和象征价值,充分展现了作品的思想内涵、人物个性,以及画家的内在精神、审美观念、人格修养和张扬的生命力。
因而这部作品的插画也达到了为小说增色,1加1大于2的效果。
相信这样一部集思想性、艺术性和可读性于一体的儿童小说,一定可以传之经典,成为少年儿童书架上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优秀读物。相信少年儿童在红色经典故事的阅读中,一定能厚植理想信念,接力强国梦想,萌生报国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