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李敬泽: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
来源:人民日报 |   2022年05月26日08:18

核心阅读

从《讲话》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理论和实践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形成了深邃博大的理论体系,开辟了文艺实践和创造的广阔道路。

80年来,在《讲话》精神指引下,中国革命文艺和社会主义文艺创造了无愧于时代、历史、人民的业绩。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文艺必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开辟更加光辉灿烂的新阶段。

1942年5月,毛泽东同志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阐明了文艺为什么人的根本问题,深刻论述了文艺和人民群众、文艺和革命斗争、文艺和社会生活的关系,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文献。在《讲话》开辟的广阔思想和实践空间中,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人民文艺,为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艺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与《讲话》一脉相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重大创新发展,为新时代中国文艺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这条继往开来的宽广道路上,广大文艺工作者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

8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文艺战线不断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高扬人民性的文艺发展道路,《讲话》为这条道路确立了前进方向。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继承和弘扬《讲话》精神,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强烈历史主动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重温《讲话》精神,就是要在宏大的历史方位中树立文艺的方向和使命。立足于对历史前进方向的深刻把握,立足于“客观存在的事实”,毛泽东同志指出:在我们为中国人民解放的斗争中,有文化和军事两条战线,文艺必须“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毛泽东同志认为,不存在抽象的、永恒不变的定义好了的文艺,“我们讨论问题,应当从实际出发,不是从定义出发。如果我们按照教科书,找到什么是文学、什么是艺术的定义,然后按照它们来规定今天文艺运动的方针,来评判今天所发生的各种见解和争论,这种方法是不正确的”。必须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总体结构中、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确立文艺的方向、塑造文艺的形态,这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奠定了根本思想前提。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文艺和文艺工作?这个问题,首先要放在我国和世界发展大势中来审视”“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实现这个伟大事业,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2021年,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

从《讲话》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始终把文艺放在社会历史的总体性视野中、放在从建立新中国到踏上新征程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宏大历史中去认识和把握。文艺由此成为中国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具有强烈历史主动精神的能动力量,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展开自身,获得方向和道路,获得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和广阔的创造空间,焕发着面向未来的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

重温《讲话》精神,就是要深刻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毛泽东同志旗帜鲜明地提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作为中国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斗争的一部分,文艺必须把人民这一历史的主体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源泉、对象和目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从根本上阐明了人民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中心地位。

高扬人民性的人民文艺构成了中国文艺的光荣传统和丰沛资源。在《讲话》精神指引下,中国文艺从内容到形式发生了深刻变革,来自人民的革命者和无数普通劳动者、建设者被认识、表现和讴歌,人民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历史的主人和文艺的主人。正如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阐述的,无产阶级从“自在”走向“自为”,文艺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担负着反映和表现的功能,同时也通过刻画人民的形象有力地召唤、动员和凝聚着人民,由此在中国和世界文艺的历史上迸发出巨大的革命性能量。

以人民为中心,为中国文艺敞开了政治的、历史的、美学的、艺术的广阔天地。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这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重大理论创新。为了人民、走向人民,永远是一个从具体到总体、从总体回到具体的辩证动态过程,在人民和历史的总体性视野中同时蕴含着生活的丰富性、生动性和差异性。文艺作为一种艺术地把握世界的方式,既是政治的、社会历史的,也是生活的和经验的,这是巨大的挑战,更是一个时代文艺高峰的标志。

重温《讲话》精神,就是要深刻认识文艺工作者主体建构和自我革命的重要意义。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这既是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同时又深刻揭示了在人民文艺的道路上作家艺术家必须实现主体的更新建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要在人民的实践中打开广大的生活世界,同时在广大的生活世界中认识和领会人民的实践和创造。在这个意义上,人民的作家艺术家不仅仅是专业分工意义上的从业者,而首先是人民生活和斗争实践的积极参与者,这意味着“立足点”的转移,意味着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的行动和实践,意味着通过自我革命超越个人的局限,与群众“打成一片”。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此做出了深入阐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要热爱人民”“广大文艺工作者只有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才能洞悉生活本质,才能把握时代脉动,才能领悟人民心声,才能使文艺创作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广大文艺工作者不仅要让人民成为作品的主角,而且要把自己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同人民一道感受时代的脉搏、生命的光彩,为时代和人民放歌”。“心、情、思”的一体,这既是身与心、理性与情感的同步,也是知与行的合一。

从《讲话》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理论和实践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形成了深邃博大的理论体系,开辟了文艺实践和创造的广阔道路。80年前,在《讲话》最后,毛泽东同志满怀信心、满怀期待地指出,广大革命文艺工作者“一定能够改造自己和自己作品的面貌,一定能够创造出许多为人民大众所热烈欢迎的优秀的作品,一定能够把革命根据地的文艺运动和全中国的文艺运动推进到一个光辉的新阶段”。80年来,在《讲话》精神指引下,中国革命文艺和社会主义文艺创造了无愧于时代、历史、人民的业绩。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文艺必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开辟更加光辉灿烂的新阶段。

(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