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也创作年表(1990-2021)
路也简介:
路也,济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现主要从事诗歌和散文的创作,兼及创意写作、中西诗歌比较、编辑出版等方向的研究。著有诗集、散文集、中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评论集等各类著作近三十种。近来出版的主要诗集有《天空下》《大雪封门》,主要散文随笔集有《飞机拉线》《未了之青》等。获过人民文学奖。
路也创作年表(1990-2021)
1990年,
1月,正式开始以“路也”为笔名在《飞天》《青年作家》《山东文学》等刊同时发表了诗歌。
春节期间,身上带60元钱,与一女同学结伴出走,南下杭州绍兴,几乎露宿风餐,之后写了一组与江南有关的诗。
秋天,去野外实习,这时期的诗里增添了一些大自然的成分。
1991年,
4月,在《山东文学》发表组诗《世界多么好》,并配评论。
上半年,还在《诗神》《绿风》《中国旅游报》《书讯报》《时代文学》等报刊发表了诗歌和短篇小说。
1992年,
在《天津文学》和《天涯》上发诗。
同时,开始了比较正规的小说创作,之后很多年,分不清小说和诗歌,孰轻孰重。
1993年,
获《诗神》月刊“诗神杯”大奖赛一等奖。此后,连续多年都在《诗神》杂志发表组诗。
1994年,
在《诗歌报》月刊和《草原》等刊发表组诗。
1995年,
开始大量地写小说,在写小说的间隙偶尔写诗,这种状况延续多年。
6月,去贵州参加诗会,去了红枫湖和黄果树瀑布,后游长江三峡。
年底,写出长诗《北井村》。
1996年,
写出长诗《洪楼》《舜耕路》。
第一本诗集《风生来就没有家》被列入中国作家协会中华文学基金会的“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
1997年,
春天,《我是你的芳邻》等短篇小说发表,被《小说选刊》转载。
10月,写出《两个女子谈论法国香水》《仲北小学》《陪妈妈去医院》等诗。
年底,出版诗集《心是一架风车》。
1998年,
写出《女生宿舍》等诗。
组诗《日常生活》发表于《中国作家》第2期。
组诗《在山东半岛上》发表于《上海文学》第4期。
中篇小说《南瓜小姐》发表并被《小说选刊》转载。
1999年,
5月,在《人民文学》发表中篇小说《饮食疗法》。
8月,与好友佘小杰一起走西安,后来写出长散文《去西安》。
11月,写出长诗《二十七年以后》。
2000年,
年初,写出长诗《姓丁名香》,后来发表于当年《诗歌月刊》。
春天,写了很多短诗,后来成为《两点之间》组诗。
从这年春天开始独居,在老鼠乱窜并时常停水的筒子楼里写作长篇小说《幸福是有的》,四个月后完稿。
10月,在《十月》发表小说《待字闺中的箱子》并被《中华文学选刊》转载。
12月,将之前早已写出的《单数》等诗作定稿。
2001年,
组诗《理想》发表于《北京文学》第7期。
组诗《两点之间》发表于《山花》第12期。
7月,第一部长篇小说《幸福是有的》在《中国作家》杂志发表,单行本由群众出版社出版,后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再版。
美国《the Kenyon Review》夏秋号,发表英文版《两个女子谈论法国香水》。
12月29日,姥爷去世,长久悲伤,开始写作《你是我的亲人》组诗。
2002年,
这一年写诗不多,主要有《我想去看你》《地图册》《致西去的客人》《文史楼》等。
春天,一个人去大西北。
诗歌《眉毛》发表于《人民文学》第3期。
中篇小说《麦兰麦兰》在《人民文学》第8期发表。
小说《有个耗子名叫点点》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短篇小说选》。
原载《十月》杂志的小说《别哭》,单行本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中短篇小说集《我是你的芳邻》列入“鲁军新锐文丛”第一辑,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
2003年,
春天,写出《山上》《晚宴》《两公里》《小睡》等诗,诗歌写作发生良好转折。
9月,长篇小说《亲爱的茑萝》在《中国作家》杂志发表。
秋天,中篇小说《红棉袄之歌》发表在《作品》上,后被《小说月报》转载。11月下旬,去深圳参加《诗刊》第19届“青春诗会”,同时在《诗刊》12月
下半月发表组诗。
2004年,
1月,中篇小说《挨着》发表在《天涯》上,被《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和《小说选刊》转载,后入选漓江版《2004中国最佳中篇小说》。
诗歌《文史楼》被《诗刊》7月号上半月转载。
在《诗刊》8月号下半月刊发表组诗《一个异乡人的江南》,也就是后来被称为“江心洲组诗”的其中一部分。
日本诗学社出版《中国新生代诗人诗选》,收入了日译版的《单数》。
从6月至12月,写作“江心洲”系列的组诗,自己认可的大约有六十来首,后来收进自印小册子《一个异乡人的江南》。
长篇小说《冰樱桃》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
散文集《我的城堡》列入“女性新感觉”书系,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
散文《1976年》入《北京文学》“2004年中国文学排行榜”,被多方转载,后获《作品》散文奖。
2005年,
春天,因情绪问题而去杭州临安小住,后来以此行为背景写成散文《烟雨中的林学院》,发在《散文》月刊上。
3月,《江南江北》发表于《星星》诗刊,并获《星星》诗刊爱情诗歌奖。
4月,组诗《我和你的江心洲》发表于《山花》第4期。
5月,获《诗刊》第三届华文青年诗人奖。
9 月,作为“驻校诗人”入驻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
10月,《诗歌月刊》发表组诗《臂弯里的青草》。
10月1日,家中发生变故,父亲遇车祸,昏迷去世,接下来,长达半年家务与官司缠身,精神几近崩溃。这个事件对于个人信仰、世界观、写作观乃至为人处事方式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2006年,
春天,受邀去美国,在内布拉斯加州克瑞顿大学(Creighton University)做访问学者和驻校作家,参加了以“诗歌与和平”为主题的“非西方文化节”,参加主题对话、诗歌朗诵和诗歌互译,并访问爱荷华大学。项目完成之后,游历北美,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以及自然风光带来的新奇和震撼之中,开始了域外主题的系列组诗写作和长散文《从象形文字到拼音文字》的写作。
5月中旬,获评《诗刊》“新世纪十佳青年女诗人”,活动在福建晋江举行。
6月下旬,《诗刊》和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联合举办“路也诗歌研讨会”,驻校诗人出站。
7月,结束首师大“驻校诗人”生活,返回济南。
9月,两个组诗《两地山河》《妇女生活》共十六首同时发表于同一期《诗刊》上半月。
11月,在《中国作家》发表中篇小说《有诗为证》。
12月,组诗《大洋彼岸的风雅颂》发表于《星星》诗刊。
同年,诗集《我的子虚之镇乌有之乡》列入“雍和诗歌典藏”,由长征出版社出版。
2007年,
春天,完成5万字的论文《白洋淀诗群的文化地理学考察》。
5月,中篇小说《一比八》发表在《青年文学》上,为当期“封面人物”。
夏天和秋天,两次去往浙江,写出组诗《浙江地理》,发表在当年9月号的《诗刊》下半月刊。
9月,组诗《路也的诗》发表于《星星》诗刊。
美国《Provincetown Arts》,2006/2007 Vol21, 发表英译版《油菜花》。
秋天,开始给中文系学生开设“现代诗歌赏析”课。
12月,去哈尔滨参加天问诗歌节。
2008年,
从年初至春天,写作长诗《在黄河边》《在泰山下》。
《诗刊》3月号下半月刊以大篇幅发表“路也专辑”,刊登代表作和新作总共27首,配发编者按、多篇评论以及创作年表。
日本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与研究的专业期刊《火锅子》春季号刊登“华语文学人物之10:路也”,以大篇幅发表了由汉学家竹内新先生翻译成日语的20首诗歌。
日本《现代诗手帖》“汶川地震专辑”,发表散文日译版《疼痛的油菜花》。
美国《Shadows》2008秋,发表英文版《奥马哈的春天》。
8月至10月,以英译“江心洲”组诗获得美国KHN艺术中心奖金资助,去做入驻诗人。期间曾在宾夕法尼亚州的伊利湖附近小住,后转往中西部大平原,继续2006年开始的域外主题系列组诗的写作,期间除了十来首短诗,还写了长诗《内布拉斯加城》,同时开始写作与此相关的系列散文《在中西部大平原》。
12月,在《星星》诗刊发表长诗《内布拉斯加城》。
这一年,在《南方文坛》《文艺争鸣》《扬子江评论》发表了诗歌评论文章。
从这一年开始,大量阅读西方哲学书籍,整体兴趣略有转向。
2009年,
写出长篇小说《下午五点钟》,谨以此书纪念父亲,并以此书作为自己多年小说创作生涯的终结。
诗歌《北窗》发表于《人民文学》第3期。
组诗《杜甫草堂》发表于《作品》杂志第5期。
组诗《体内》发表于《滇池》杂志第7期。
长诗《一九八七》发表于《诗刊》10月号上半月刊。
译诗《安妮·狄勒德诗选》(七首)发表在《诗潮》第1期。
日本集英社出版《白乳房黑乳房》世界诗歌选本,收入了日译版的《单数》。
11月,获评《诗刊》“新世纪十佳青年诗人”,在庐山颁奖。
2010年,
从年初至春夏之交,陆续写作一系列长诗。
长诗《哈尔滨》发表于《诗刊》4月号下半月。
长诗《灰楼纪事》发表于《星星》诗刊第5期。
长诗《欧式火车站》(删节版)发表于《诗刊》8月号上半月,后来完整版本发表于《读诗》季刊。
长诗《在白洋淀》发表于《诗探索》作品版第三卷。
《齐鲁札记》(长诗二首)发表于《中国作家》第5期。
5月, 以前一年发表在《滇池》杂志上的组诗《体内》获“中国·星星年度诗人奖”。
10月,途经丹麦去冰岛,参加亚北欧“空间与诗意”国际诗歌节,选用英文版和冰岛语版的《江心洲》《女儿》《两只蝴蝶》。之后,写作与丹麦和冰岛有关的组诗。
2011年,
组诗《人世的屋顶》发表于《诗刊》4月号下半月。
《路也代表作选》三十首发表于《中国诗歌》第7期。
《路也的诗》十首配评论,发表于《星星》诗刊理论版7月号的“新诗地标”栏目。
年初,母亲因心脏问题住院。
春天,写作长诗《心脏内科》,后发表于第10期《人民文学》,并于年底获2011年度“人民文学奖”。
8月,参加第三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
韩国《亚洲诗歌》第4期“现场”栏目,发表韩译版《泉边》《国际航班》。
美国《Cerise Press》,载英文版《路也的诗》,后发表英译版的散文多篇。
继续在《济南时报》《齐鲁晚报》《东方女性》《羊城晚报》等报刊开设专栏,发表大量随笔。
将三年前开始的饕餮式阅读继续并加速,侧重阅读西方哲学著作,尤爱康德。
2012年,
组诗《我的父亲母亲》发表于《星星》诗刊第3期。
6月,完成自2010年就已开始动笔的长诗《木渎镇》。
《诗刊》7月上半月刊发表组诗《我的纪元》、《诗刊》9月下半月刊发表诗作。
在《山花》杂志7月B刊发表专辑,代表作新作共22首,并附万言访谈。
另,在《诗潮》《读诗》《山东文学》发表组诗
《三十个诗人的十年》作为华文青年诗人奖项目由漓江社出版,选载大量诗作。
在《中国社会科学报》《齐鲁晚报》《西安晚报》《东方女性》等报刊发表散文随笔及开设专栏。
同年,长篇小说《下午五点钟》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诗集《地球的芳心》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12月底至来年的年初,获“天问诗人奖”,去往台湾跨年并参加颁奖活动,参与在台北教育大学举办的两岸诗人对话会,期间在日月潭举办了“路也、小海诗歌研讨会”,其间最大收获是得以拜谒胡适先生墓。
2013年,
从这一年春天起,系统地研习宗教书籍。
长诗《文学院》发表于《星星》诗刊第3期。
长诗《兰花草》发表于《读诗》季刊本年度第三卷。
长诗《老城赋》发表于《诗刊》10月号上半月刊。
《谈诗三篇》发表于《诗刊》8月号下半月刊。
散文《坑根村》发表于《人民文学》第4期。
另外,在《芳草》《山花》《西部》《时代文学》等刊发表组诗或译作。
在《齐鲁晚报》《太原晚报》《西安晚报》《东方女性》《辽宁日报》《晶报》《羊城晚报》等报刊发表散文随笔等专栏文章,在《诗探索》等报刊发表文学评论。
5月,获“上官军乐诗歌奖”主奖“杰出诗人奖”。
2014年,
4月,长诗《T·S·艾略特的声音》发表于《读诗》季刊第二卷。
5月,长散文《墓》二万二千字,在《作家》杂志发表,被《散文选刊》转载。
8月,长诗《城南哀歌》发表于《诗刊》上半月刊。
另,在《星星》《诗潮》《鸭绿江》《新华文摘》《诗选刊》等刊发表诗作。
为参加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十周年庆典及研讨会,与另外九位诗人一起,出版了《窗前的杨树》等相关的评论集及作品集,收录大量诗作。
10月,母亲急诊住院,做心脏起博器安装手术。
秋天,写出《从今往后》等诗歌。
继续在《东方女性》杂志开设随笔专栏,此专栏已持续多年。
同年,获《诗选刊》2013·中国年度最佳诗歌奖。
2015年,
年初,开始了系列组诗《南山记》的写作。
1月,在《山花》发表组诗《时间恍惚》。
春天,在《汉诗》“沁园春卷”发表“路也专辑”。
4月,《名作欣赏》杂志上旬刊发表了由上海交通大学“当代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持进行的一场关于路也诗歌的对话,作为“新世纪文学十五年”的专辑之一,题目叫《谈路也》,同时附了创作谈《废墟之花》。
6月,组诗《南山记》发表于《人民文学》,这是“南山记”系列组诗中的一小部分。
7月,在《诗刊》上半月刊发表长诗《随园》。
8月,在《青年文学》发表组诗《从今往后》。
部分英译诗作发表在加拿大的DESCANT杂志上。
诗集《山中信札》列入“中国好诗第一季”,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8月,在北京东城区图书馆举办首发式。
2016年,
从年初至春天,继续“南山记”系列组诗的写作。
2月,在《芳草》杂志发表两万言访谈《路也:郊区激情之旅》。
4月—6月,去美国访学,先在中部参加了中西方文化对比项目,之后去往东部,在纽黑文小住,去康科德寻访梭罗之墓和瓦尔登湖,后游走夏威夷……2006年和2008年的域外主题系列组诗又得以继续写下去,这次写了近二十首或短或长的诗。
这一年在刊物上发表的主要作品有:《星火》第2期发表组诗《从今往后》,《山东文学》2月号上半月刊发表组诗《山中信札》,《诗刊》10月号上半月发表组诗《去得克萨斯》,《中国作家》第9期发表《线装山水》,《扬子江诗刊》第3期发表《中年赋》,《时代文学》第11期发表个人诗歌专辑,《人民文学》第10期发表了一万五千字的长散文《泉》,在《读诗》季刊第一卷和第四卷分别发表组诗。
这一年出版了三本书,分别是:诗集《城南记》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星星》历届年度诗歌获奖者书系中的一本;诗集《从今往后》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里面主要收集了2015年至2016年的新作,有相当一部分诗作从未发表过;散文随笔集《我的树》亦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精选2004年至2016年的散文随笔。
10月底,获第四届“诗探索奖”主奖“杰出成就奖”,由《诗探索》杂志与海南澄迈联合颁发。
先天性低血压状况不断加重,后来又查出患有“桥本氏甲减”,需要终生服药——病症的显现和发生其实还可以往前追溯至少三年以上。身体疾病直接影响了精神状态,间接地影响了写作态度。
这一年下半年,装修已住了十五年的公寓,整理书刊,工程浩大,面对汗牛充栋的书籍和样刊,产生虚无之感。
2017年,
从春天开始,当背包客,独自出行,从此难以停下。
在《星星》诗刊2017年5月号发表组诗《在新英格兰》,在《诗刊》2017年6月号上半月刊发表组诗《一个人在火星上》,另外,还在《福建文学》《海燕》《四川文学》等刊物发表组诗。另外,《齐鲁晚报》的个人随笔专栏又重新开张。
8月,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文论集或曰文学札记《个中语调》,收集了这些年以来文学创作之外的文字:文学评论以及访谈等。
《诗探索》杂志在2017年第4辑刊发“路也研究”专辑,用50个页码的篇幅,发表了四篇相关文章。
2018年,
寒假里,开始写作与“行走”有关的长散文。
这一年集中精力学习英语,提高阅读能力。
这一年,集中发表了一些万字以上的长散文:在《作家》杂志第1期发表《立冬》,在《西部》杂志第2期发表《冬至》,在《文学港》杂志第2期发表《小雪》《大雪》,在《青年作家》第5期发表《阳关之远》,在《广州文艺》第9期发表《飞机拉线》。
在《扬子江诗刊》第3期、《诗潮》第3期、《草原》第5期、《浙江诗人》第2期、《星火》第6期、《中国诗歌》第1卷等刊发表了组诗新作,在《读诗》季刊第二卷发表长诗。
12月,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散文集《寻找梭罗》,收录了两年以来的散文最新作品。
2019年,
在《人民文学》第3期发表组诗《无限的一半是多少》;在《星星》诗刊理论刊第3期“名家看台”栏目发表长诗《在肇源》并配评论;在《诗刊》7月号上半月刊发表组诗《风声》;在《十月》第4期发表组诗《思茫然》;在《青岛文学》第2期发表组诗《一条小路独往独来》,在《青岛文学》第9期发表长诗《巧克力工厂》;在《扬子江》诗刊第6期开卷栏目发表组诗《落地窗》。《散文·海外版》第3期转载了长散文《大雪》;在第4期《福建文学》发表长散文《辛弃疾的终点》。另外,还在《诗探索》发表诗歌评论文章。
这一年,在澳大利亚Puncher Wattmann出版社出版了英文版个人诗集“I Live Alone”,收录了64首代表作,译者为Ouyang Yu,其所属“中国诗丛”4月份在江西举行首发式。同年,诗集《慢火车》列入“天星诗库”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
5月,获“紫金.第三届江苏省文学期刊奖”之《扬子江》诗刊奖。
9月,游走英格兰,看了二十多个作家的故居和墓地,接下来去University of Leeds参加“中英诗歌高层对话会”。
2020年,
新冠肺炎疫情全面爆发,闭门防疫不得出。接下来,基本上只在山东省内启动小半径的个人行走,去了胶东半岛一些地方,尤其是利用整个秋天,几乎独自走遍了济南南部山区。
这一年,在《星星》诗刊2月号“压轴”栏目发表组诗《英格兰的拐角》;在《作品》第2期发表《天空》《峪谷》《悲歌》等诗歌;在《安徽文学》第10期发表组诗《在长城下喝酒》;在《飞天》第10期发表组诗《致敬》;在《中国作家》第11期发表组诗《我打算去坎特伯雷》,在第6期《世界文学》杂志“中国作家谈外国文学”栏目发表文章《向T.S .艾略特致敬》。在山东大学出版社《文学天地》发表两篇长散文《柳条箱》《看鹅去》。另外,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夏季风》创刊号在卷首栏发表专辑,其中有组诗《来自峡谷的信》以及由佘小杰提问所做的长达两万字的路也访谈《命运的密码,诗歌的密码》,比较认真地梳理了近些年以来的个人诗歌创作。
这一年的年初写了长诗《徽杭古道》,这一年的年尾写了长诗《大雪封门》。
另外,这一年还相继在《中国图书评论》《澳大利亚文化研究》《诗探索》等刊发表诗歌评论文章。
散文集《康德的皮鞋》由红旗出版社出版;诗集《一个人在火星上》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
2021年,
由于持续而零星的新冠疫情,基本上不出门,只待在济南家中。少数几次远行大都在八月份之前。
在《星火》第1期发表组诗《海边书店》、在《诗刊》1月上半月发表组诗《空旷》、在《人民文学》第3期发表组诗《养蜂场》、在《诗歌月刊》第5期发表组诗《野菊来函》、在《草堂》第6期发表组诗《绝壁之间》、在《山花》第10期发表《钢蓝色的远山》。这些诗作大都以“荒野”为主题。在《中国校园文学》第5期发表两万字随笔《济青都记得那个“写家”》《顾城的渤海村庄》。另外,在《诗刊》《百花园》发表了一些评论文章。
这一年,出版了散文集《飞机拉线》(“诗人散文书系”第二辑,花山文艺出版社)、随笔集《未了之青》(“芒鞋丛书”,中国旅游出版社),还出版了诗集《天空下》(长江文艺出版社)、《大雪封门》(江苏文艺出版社)、《泉边》(山东文艺出版社);在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评论集《无题、断章与梦境》,主要收录了近年来对于现代诗歌的评论文章,其中包括一篇近两万字的关于T·S·艾略特的论文。
为了完成某个课题,从这一年下半年开始,写作一系列关于中国当代诗歌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