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大地文心”辽宁行|走进黑嘴鸥最大繁殖地
来源:中国环境 | 肖琪  2022年08月19日12:10

嘴是黑色,脚是红色,尾羽和下体是白色,眼上和眼下为白色的星月形斑。这些就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黑嘴鸥的主要特征。1990年,世界自然基金会鸥类专家梅伟义来到盘锦考察,当时确认辽宁省盘锦市辽河入海口湿地是全世界唯一的黑嘴鸥繁殖地。

如今,辽东湾畔这处占地面积9100亩的碱蓬滩地,已成为是我国最大的黑嘴鸥繁殖地。

碱蓬草。李元胜摄

“大地文心”生态文学作家辽宁采风团一行,17日来到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了解黑嘴鸥的繁育现状及保护情况,感受辽河入海口湿地生态保护的显著成效。

盘锦的芦苇和碱蓬湿地是黑嘴鸥十分理想的繁殖地,每年3月上旬,它们成群结队,从远处飞回盘锦辽河口繁育后代,直到10月又携家带口,从盘锦飞往越冬地。

盘锦辽河口如何成为黑嘴鸥满意的家园?对黑嘴鸥的保护工作具体是如何开展的?作家们带着这些疑问,实地探究其背后的真相。

“大地文心”生态文学作家采风来到辽宁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李翔宇摄

“每年4月份左右,我们会启动黑嘴鸥栖息繁殖地的土壤、水质和植被的取样检测工作。”盘锦市林业和湿地保护管理局湿地管理科科长刘野介绍道,“这项工作是黑嘴鸥繁殖期必不可少的内容,能为推进黑嘴鸥保护研究、持续复壮种群和不断优化栖息繁殖地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实际上,日常的巡查防护,以及取样检测是南小河管理站所开展工作的一部分。此外,管理站还会对栖息繁殖地外围的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帮助黑嘴鸥避免人类和天敌的侵扰;通过引灌潮水的方式,实时调节水的盐度,促进水循环,改善水质,确保黑嘴鸥种群有充足的食物保障。不仅如此,工作人员还会深入栖息繁殖地周边的村屯,利用“爱鸟周”宣传,提升农户的保护意识。为黑嘴鸥的生存和繁殖营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环境。

“黑嘴鸥的种群数量现在是多少?”山西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原主任李景平关注着一系列保护措施所能达到的效果。

辽宁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李翔宇摄

“现在,黑嘴鸥的数量已经从1990年的1200只,发展到现在的繁殖种群数量10500只,栖息种群数量则超过了20000只。” 刘野还介绍,“今年3月初开始,回来的黑嘴鸥陆续增多,我们有9名员工轮岗值守,24小时守护着黑嘴鸥,让它们可以尽快适应并开始繁衍。”

原来,黑嘴鸥回到栖息地的第一件事是选择合适的“落脚地”,接着则是争夺领地,直到4月下旬进入繁殖期开始筑巢、产卵、孵化。而这些过程,都得到了管理站工作人员的守护。

抬头望去,远处的碱蓬湿地上停落着数不清的黑嘴鸥,“拍到了一只‘少年’黑嘴鸥。”中国作协诗歌创作委员会委员、重庆市作协副主席李元胜用镜头记录下黑嘴鸥在辽河口湿地的“惬意”生活。

“少年”黑嘴鸥。李元胜摄

在盘锦,对黑嘴鸥的保护还离不开盘锦市黑嘴鸥保护协会30年的工作。今年72岁的刘德天是协会的创始人。协会从成立之初的47人发展到如今的4万多人,通过开展环境教育、采取借助信息公开、发挥专家智慧、影响政府决策等途径,保护了黑嘴鸥栖息地(湿地)50余万亩,使黑嘴鸥的种群数量得到恢复性增长。

“协会从1995年起至2003年开始走进自然保护区开展环境教育,从2004年起与企业合作创建环境教育基地,共创建了6个环境教育基地,使16余万中小学生受益。” 刘德天介绍道,“协会的另一个发展策略是发展黑嘴鸥文化来保护黑嘴鸥。30年来,培育出包括民间传说、小说、绘画等20门类黑嘴鸥文化。其中协会整理出版的《黑嘴鸥传说》一书的三篇文章已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文化作品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精神大餐,对于增强人们的生态意识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未来,南小河管理站和黑嘴鸥保护协会还将继续共同守护着黑嘴鸥,在辽河口湿地繁衍生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卷将在这里精彩呈现。

此次采风活动是由生态环境部、中国作协主办,中国环境报社、辽宁省生态环境厅、辽宁省作协承办的2022“大地文心”生态文学作家采风系列活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