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同代人的时代之书 ——鲁敏长篇《金色河流》研讨会在京举行
鲁敏《金色河流》研讨会在京举行
9月7日,由中国作协创研部、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主办,译林出版社协办的“改革开放同代人的时代之书”——鲁敏《金色河流》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作协副主席、江苏省作协主席毕飞宇作书面致辞。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经理徐海,译林出版社社长葛庆文、总编辑袁楠,以及贺绍俊、潘凯雄、梁鸿鹰、张清华、刘琼、张莉、杨庆祥、王国平、岳雯、徐晨亮、傅逸尘、丛治辰、聂梦等专家学者参加研讨。
李敬泽在研讨会上致辞
李敬泽在致辞中表示,在今年众多的长篇小说新作中,鲁敏的《金色河流》具有独特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深度和广度都难以估量。当我们以40余年为尺度,回望我们共同走过并且正在向未来继续敞开和延伸的时代时,无论作家还是研究者,都面临着一个非常丰富也极具挑战性的巨大空间。面对这种中国往事和中国现实的流动变迁,作家既要承担书写的责任,也需要克服书写的难度。鲁敏在处理这段历史时,采用了独到的路径和角度,她所书写的实际上是基本但又重要的经验,即时代变迁、财富积累给人所带来的震荡和冲击,这些基本经验被重新建构,体现出作者的雄心壮志。
毕飞宇在致辞中提到,从1998年开始写作算起,鲁敏的写作周期已达25年,对一个写作者来说,不管从技术层面,还是心理层面,已经有了足够的积累和铺垫,应当有一个大的爬升或爆发。《金色河流》的问世便是这个爆发的成果,鲁敏写出了她到目前为止最好的作品,写出了作为“改革开放同代人”对时代人物与面孔的塑造,以及对物质创造与生命价值的重要思考。
徐海表示,鲁敏《金色河流》是凤凰原创文学这几年持续发力的一个重要收获,入选了2022年4月中国好书、中国小说学会年度长篇小说等多种奖项。《金色河流》以技艺纯熟的小说笔法、饱满充分的文学经验,呈现中国改革开放40余载的社会变迁与时代精神,令读者产生深切的思想共鸣和动人的阅读体会。
李朝全认为,《金色河流》通过描写主人公穆有衡长达两年的漫长死亡过程,回溯其生命长河——亦是改革开放史,对一些根本性问题进行了哲学层面的思索,包括物质的代际传承、以昆曲为代表的文化传承、人的自我创造和子嗣繁衍。作品人物鲜活,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是一部长河式的小说,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现实指向性,包含对生与死、快与慢、得与失、罪与罚、善与恶等基本主题的思辨和出色的艺术探索。
对改革开放的突破性书写,对物质和精神的辩证认识
与会专家认为,小说对改革开放的书写具有突破性意义。鲁敏敏锐地抓住改革开放创造物质财富这一基本要点,塑造出一个财富创造者的典型形象,引导读者重新认识财富创造者的精神世界,体现出对物质与精神的辩证认识。
贺绍俊提出,中国的改革开放历程有着自己的特点,中国的民营企业家与十九世纪欧洲的资本家有着本质的不同。在以往的文学经验里,我们常按照资本主义时代的文学经典思路去认识改革开放时代的民营企业家,容易陷入批判资本、批判物欲、批判欲望、批判私欲的传统怪圈。而鲁敏《金色河流》则以具有时代风格的人物及叙事,试图引导读者重新认识财富创造者真正的精神世界。
梁鸿鹰表示,作品涉及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卫生、教育、商业、工业,对人间百态做了百科式的全景展现。鲁敏继承了巴尔扎克对生活的观察、对统计学的精确把握,但同时回避了所谓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而是以不同声部、不同视角,探索了虚构和非虚构之间的边界。
潘凯雄则以小说人物的设置为切入点,通过描写民营企业家穆有衡(有总)和他的两个儿子及资助对象河山,这三位第二代年轻人的生活、家庭、事业,和上一代形成巨大反差,背后映射了时代变革。通过《金色河流》这部作品,他感受当代文学在面对大时代、大问题上更加从容和自信,同时这种个性化的书写和呈现充满了感染力和审美作用,更能带给读者对于时代发展大命题的思考。
张莉用四个词来形容自己的阅读感受:纠结、明亮、舒缓、开阔。她认为作者是在以当代人的方式讲故事,通过描写两代女性在40年来经济大潮中角色的不同,让读者重新理解当今女性和男性之间的关系,同时表达了我们这个时代人对财富的复杂态度。丛治辰也表示,鲁敏让主人公以一种反思的姿态,更加冷静、更加完整地看待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尤其我们今天到底应该怎么样认识它。
聂梦认为,《金色河流》是改革开放以来物质生活与时代精神状况的重要的文学性评估。作品最重要的成就是用平视的视角来看待金钱与财富,然后以特定的人群为依托,在巨大的时代变革中,对市场经济背景下所表现出的人的基础性的关系,做出了文学意义上正面、深广的书写,这在当下的文学叙事中非常少见。
现实感和寓言性的交织,为小说提供一种新的审美范式
多位专家认为,小说具有深刻的总体性视野,书写了中国人对财富的理解和在经济大潮中的欲望起伏。大家分别从结构技巧、人物设置及哲学意义上作了充分探讨。
张清华表示,鲁敏的作品一贯具有现实感又有寓言意味,《六人晚餐》工于细描,《奔月》有超现实叙述的寓言意味,《金色河流》则二者兼顾。小说结构精巧,以倒叙开始,仿佛将《红楼梦》《金瓶梅》倒置,一开篇便是“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充满荒凉之感。而谢老师这个角色是一个记叙者,可以看作一个影子作者,是鲁敏设置的一个镜像。他认为,《金色河流》中浓郁的现实感和鲜明的寓言意味叠加,其中既有价值之问、历史之问、人性之问,也有对个体生命困境的诘问,为文学提供了历史主义的辩证观和与历史的和解。
杨庆祥认为,作品以旁观者的视角、父与子的结构、非虚构与虚构的征用,甚至材料的注释,演绎了一场中国式的“淘金梦”,“金色河流”是鲁敏为这个时代找到的贴切象征。岳雯谈到,这部作品是鲁敏所有文学创作的“叠加”,是集大成者,是华丽的转身之作。在她看来,作品不单单是对改革开放40年的总结,而是着眼于当下每个普通人的生活。同时她也认为,“金色”是笼罩在河流表面的光泽,无论这条河流是奔腾如海还是涓涓细流,它都不会断流。“金色河流”是对中国人生命形状的最好描绘。
徐晨亮表示,创作跨度长达40年的作品,作者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能否把各种各样的知识和规则网罗到一起,反映外部世界多样而复杂的面貌,同时找到一个连接整个世界的人物事的关系。
鲁敏在研讨会上发言
鲁敏在发言中特别感谢了时间,时间对写作者来说是最好的“腌制和浸泡”,虽然自己已经不年轻了,但能很坦然和宁静地对待衰老,她认为只有“老”到这一步才能完成这部作品,“经过50年时间的个体体验,尤其是最近的三四十年,我觉得是外部世界、外部时代在这个作品当中的一个自然而然发生的折射。”
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