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奔流 汇聚文学的家乡
山乡巨变第一村,湖南省益阳市谢林港镇清溪村。
60多年前,人民作家周立波,以家乡清溪村为原型,创作了长篇小说《山乡巨变》。
60多年后,这个总面积只有3平方公里的小村落,由此成为不少文学爱好者心中,文学的家乡。
从村口向里前进,一排排清溪画廊,记录着清溪村的过往;
连片的荷塘里,形态不同的荷叶,保留着四季的痕迹。
山乡巨变雕塑。人民网记者 李芳森摄
行过历史、走过四季,便是周立波先生的故居。周立波在这套有着200多年历史的房子里,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代。
1928年,20岁的周立波跟随叔叔周扬离开益阳家乡去往上海。
从清溪出发,周立波的人生轨迹也在发生转变,开始了自己持笔从戎的一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周立波以战地记者和随行翻译的身份去到前线采访,随行途中,写下一批优秀的报告文学,成为我国当时最早报道八路军将领和战争实况的作品。
1942年春,周立波参加了毛泽东主持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座谈会成为他后来长期扎根人民群众之中,践行毛泽东文艺路线的重大转折点。
1946年10月,周立波与土改工作组来到黑龙江省尚志县元宝村参加土地改革。周立波将参加土改经历,写成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并于1951年荣获本年度斯大林文学奖三等奖,周立波是我国唯一两次获斯大林奖的作家。
周立波故居。人民网记者 李芳森摄
“周立波先生回到家乡后,以清溪村为原型,创作了长篇小说《山乡巨变》。”《山乡巨变》,讲述的是湖南农业合作化的故事。周立波以家乡为背景,还发表了26部短篇小说,乡土乡事、乡人乡音、乡恋乡情,写满了先生的小说。
为人民创作,为时代放歌,周立波的小说,都是在人民群众的生活汲取养分。
“虽时隔多年,依然能在小说里,找到清溪村的一些痕迹。”35岁的立波书屋管理员蔡丽,看到小说中的“我抽你一巡楠竹枝”,就会忍不住笑起来,因为这是自己孩童时代,父母给予的成长中的痛感。
而清溪景区讲解员徐英,体会更加深刻,周立波小说《盖满爹》,便是以村民徐盖满为原型。而徐英,便是盖满爹的孙女。
虽住在隔壁村,但徐英如今也在清溪村里工作。在徐英看来,这里也是自己的家乡。
自今年3月起,10家作家书屋的接连落户,推动着清溪村迈向“文学之乡”的步伐。
王蒙清溪书屋。人民网记者 李芳森摄
作家出版社清溪书屋,便是村里第一批开放的作家书屋。74岁的老支书邓仁佑,主动让出一楼,成为进行书屋建设的第一户农家。在服务村民26年后,老支书还在未来继续为村民提供文化场所。
走进书屋,庭院、书屋牌匾、名家金句、长椅、绿植、书墙等错落有致,充满了浓浓的书香气息,恰似文学远方的家乡。
每日与书屋相守,作家出版社清溪书屋管理员张仕莲,也自然是爱书之人。
“书屋每天循环着300多位作家的照片资料,其中还有不少都来过我们村。”22岁的张仕莲,今年一毕业便回到家乡工作。对于素来喜欢阅读的张仕莲来说,没想到自己的第一份,便是与文化紧密相连。
偏远山村,却引得文学界群星毕至。曾诞生过《山乡巨变》的清溪村,也为新时代的文学作家,提供文学创作的源头活水。
今年8月,中国作协授予清溪村中国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
不少作家,也把自己的姓名和期待,留在了清溪村。
“这个以王蒙命名的书屋,是我们清溪村自己的书屋。”谈及村里的文化气质,王蒙清溪书屋管理员邓晶满脸自豪。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站在院门口,便能感受到书屋的清净古朴,质朴天然。
老旧的木制大门,斑驳的水泥门槛,一盏盏竹片编制的灯笼,都充满了岁月的留痕和质朴的气韵,仿佛在无声地告诉来访者,它承载着特有的历史与沧桑。
在书屋的二楼,便是一间间民宿,文学浪漫与人间烟火,在这里完美交融。
“像这样的作家书屋,清溪村现在有10家,以后还会打造更多。”当前虽已文星璀璨,但邓晶依然期待村里未来的繁星满天。
清溪村游人如织。人民网记者 李芳森摄
73年波澜壮阔,清溪村经历了我党执政后领导农民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土地联产承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直至党的十八大后全面完成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系列深刻变革,是中国农村从一穷二白走向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巨大飞跃的乡村缩影。
2021年,清溪村集体经济资产达3000多万元,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逾5万元,接待省内外游客逾60万人次。
如今,“清溪”奔流,在这里汇聚成文学的家乡。新山乡巨变,正在我们眼前上演。
- 周兆民:我眼中的满叔周立波[2022-08-12]
- “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与周立波创作精神的当下弘扬[2022-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