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战士》:“保卫我们人民的胜利”
“不要忘记,我们的胜利,是多少烈士们的血换来的。他们为了国家独立,人民的幸福,付出了宝贵的生命。还有多少同志,受了多少严重的磨难,才使我们获得了幸福的日子。我们要好好地保卫它,保卫我们人民的胜利,不允许任何人来破坏它。”这是1950年电影《钢铁战士》中的一段经典台词,至今仍让人热血沸腾,深受感动。在《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简史》读本中,专门提到了这部革命战争题材电影《钢铁战士》。
东北电影制片厂1950年摄制的《钢铁战士》,是新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中的一部经典作品。它不仅真实地再现了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战士的斗争生活,而且成功塑造了一系列人民战士英勇顽强、坚贞不屈的革命英雄形象。上映后在国内外产生强烈反响,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革命英雄的敬仰,对后来的革命战争与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部老电影,细心感受一下这部电影的艺术魅力及文化价值。
经历战火洗礼的电影经典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已经出现了对中国电影的美学与文化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作品,也出现了在新中国电影史上引发电影文化运动的作品。这是一个文化转型的时刻,中国电影在这个历史转折点上发挥出重要的文化引领作用。《钢铁战士》的创作,始于新中国成立之际。该片编导成荫在抗日战争爆发时投身革命,后奔赴延安陕北公学、鲁艺深造,分配至八路军120师政治部战斗剧社,以戏剧为武器转战华北,解放战争中又在晋中吕梁军区政治部、西北野战军二纵队政治部任宣传科长,参加过包括保卫延安等许多战役,是一位一边战斗、一边拍摄的电影人。《钢铁战士》其他主创人员大都有类似的经历。这些来自革命队伍并亲身经历了战火洗礼的电影人,深知新中国的诞生来之不易,在电影中自觉地塑造军民英雄形象,展现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
电影《钢铁战士》由当时的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制。最初来源于一部名为《钢骨铁筋》的歌剧。其剧情起源于一则战时新闻报道:山东战场一个战士被俘后,在敌人严刑拷打面前誓死不屈,坚信革命必胜。八路军文工团副团长苏里、副政治指导员武兆堤读了很受触动,决定以此为“戏核”,创作一部表现“坚信革命必胜”的歌剧。此歌剧很快在东北多地舞台上引起强烈反响。导演成荫按照东北电影制片厂当时的“写工农兵”为主并把重点放在“写兵”上的制作要求,在基本保持原剧面貌的基础上,按照电影化要求,精心改编。《钢铁战士》的电影剧本很快获批通过,于1950年1月投拍,仅用了半年多时间就圆满摄制完成,几位主创和所有演员几乎都是当过兵的人,而且基本上都是第一次上镜头。他们一边拍、一边学,完成了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顺利完成,归功于当时东北电影制片厂曾大力推行的“三化立功运动”和“七片生产”方针。东北电影制片厂是在东北解放战争最艰苦时期建立的,向全国各解放区征调文艺干部,加上源源不断充实的就地选拔的人员。新中国成立后东北电影制片厂又开枝散叶,到全国各地组建新的电影事业机构,是新中国电影的摇篮。在党的领导下,东北电影制片厂发展迅速。《钢铁战士》是一部取材于现实生活的革命战争题材电影,其中张志坚的扮演者,是曾任东北文工团一团政委兼副团长的张平,一直奋战在戏剧表演前沿,后专心致志地从头学起做电影演员。塑造的英雄形象鲜明、真实。我国老一辈电影艺术家于蓝认为:在《钢铁战士》中,张平扮演的我军排长张志坚,充分表现了我军战士正气凛然、钢骨铁筋的英雄本色。这也正是张平作为一个革命文艺战士的本色。
影片完成后在国内产生了的巨大影响,该片荣获中央文化部举办的1949—1955年优秀国产影片的故事片一等奖。其影响力很快又延伸至国际。在1951年7月捷克斯洛伐克举行的卡罗维·发利第六届国际电影节上,受到普遍赞扬,并获得和平奖。
革命历史中锻造的革命叙事
《钢铁战士》于1951年2月正式公映。电影是当时世界的先进媒体,党和政府需要通过电影这种当时最有影响的大众媒介向人民群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巩固与强化新生革命政权,广大人民群众也迫切希望通过银幕上的艺术形象直观地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展望新中国的未来。
电影开篇显示的时间和空间是1946年夏,某解放区,随着东北电影制片厂乐队唱出的合唱音乐,影片表现了我军排长张志坚带领战士,帮助根据地农民收割麦子的场景。忽然遭遇敌机轰炸,引出国民党军队发动内战进攻解放区的历史背景。而通过张志坚与农民的对话,也交代出张志坚的穷苦身世。在目睹百姓遇难后,画面转向战斗阵地。这种开篇讲述故事的方法揭示了张志坚被捕后革命事迹的思想基础,是他后来的英雄行为坚实的铺垫。在他越狱之后,群众舍命掩护,而他坚决拯救群众的情节,展现了人民和子弟兵的血肉联系,从而揭示了以张志坚为代表的钢铁战士们的情操根基。“人民性”是人民军队及钢铁战士最鲜明的品格,也是这部经典电影中反复触及并强调的革命军队坚如磐石的思想纲领。
影片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更是独具匠心,刻画了不同性格的人物,比如张志坚沉稳刚毅,不论是监狱的酷刑还是敌军的美人计,抑或是敌人妄图用老母亲与孩子的骨肉之情劝降,他都须臾不为所动,表现了革命者的高尚品质;炊事员老王机警缜密,一眼识破敌人的造谣离间诡计,并机智诱使叛徒自我暴露,最后为严惩叛徒而牺牲在牢狱;通讯员小刘稚气未脱却英勇无畏,对敌人送来诱降的糕点饱餐一顿,说“吃饱了打反动派更有劲”,随后又把瓷盘摔碎。面对敌方逼问埋藏兵工厂机器的地点,他佯装写笔供,却写下“刘海泉革命到底”七个大字,并伺机夺枪对抗,最后用钢笔刺瞎对方眼睛而英勇就义。对这三个钢铁战士不同性格进行的截然不同的刻画,使银幕上英雄形象个性突出而令人难忘。
在镜头拍摄、组接等方面已经受到了苏联电影中隐喻蒙太奇技巧的影响,在张志坚遭受拷打时的一组交替切换的镜头里,急速插入了几个凶神恶煞的泥塑神鬼像镜头,比喻了敌人的残暴凶恶,更加映衬出人民战士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在表现敌人的残暴阴险过程中,也充分运用了一些脸谱化的表达。同时,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常常需要这样警句一般革命思想的传播,比如在张志坚受到严刑折磨时,敌方首领疯狂拷问:“你们这些共产党为什么这样顽固?”张志坚斩钉截铁地回答:“为了消灭你们这些吸血鬼,为了咱们穷人要过好日子!”
《钢铁战士》为革命战争故事所表现的人物形象及其文化表述,成为后来同类电影的榜样,也为革命战争题材电影贡献出了基于中国革命史的思想与美学资源。今天,当我们再一次回顾这部电影,依然让人觉得深受教育与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