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把握时代脉搏,为人民立传,为时代讴歌 ——文学界热议党的二十大报告之三
来源:中国作家网 |   2022年10月18日16:07

10月16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全国各地作家、评论家和文学工作者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介观看开幕会,认真学习领会二十大报告。大家纷纷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站在民族复兴和百年变局的制高点,科学谋划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提出一系列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是指导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纲领性文献,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芒,展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创新成果。报告思想深刻、内涵丰富、凝聚人心、催人奋进,极大增强了推动文学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广大文学工作者要认真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新力量。

中国文联副主席、北京市作协主席 刘恒:

以无党派身份列席大会,深感荣幸。报告视野广阔内容丰厚,需要认真持久研读。我的初步印象,中心词“团结”两个字处于重要位置。“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这是我们熟悉的朴素的表达,也是契合现实逻辑和历史逻辑的真理。

团结的基本理由在于,我们有共同的利益。如果我们承认自己的利益存在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之中,我们也就承认了自己微薄的力量是巨大的民族力量中的一部分。由此,我们会选择自己的位置,并站稳脚跟。

团结生发的力量,不是民族特性的摆设和装饰,而是具有决定意义的生存资源,是用来参与竞争的,並由竞争的成败来决定民族利益的最终得失。我们面临的是一个竞争空前激烈乃至失序的世界,团结的生存性意义,不言自明。我们的言行准则将取决于此。

团结而有力量,不仅是意志的集合,更是智慧的集合。获取智慧的最佳途径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向先辈学习!向知识学习!向全世界一切先进的文化和先进的事物学习……从而壮大我们自己的力量,在残酷而持久的竞争之中获取我们应该享有的利益。

我将继续学习领悟大会和报告的精神与精髓,以谦卑和宽容之心,平等看待那些与自己观点相同和与自己观点不太相同的人,并努力团结之,为我们民族的复兴与后代的幸福贡献绵薄之力!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 白烨: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就新时代以来,党领导国家和人民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实现的历史性变革等,进行了全面的成就概况和深刻的经验总结,提出了新时代新征程的新任务与新目标:“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在报告的第八部分,提纲挈领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这些高屋建瓴的重要论述,启迪我们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大战略上,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大格局中,来认识文学的地位与作用、文化的能量与功用,从而增强历史的使命感与时代的责任感,以高度的文学自信与文学自觉,努力争取当代文学在新时代的更大繁荣和更大发展,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发挥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贡献文学不可替代的独特能量。

湖北文联主席 刘醒龙:

“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这是自己听完二十大报告后最为之动容的一句话。联想到之前受邀访问湖南益阳清溪村周立波故居,感受这位“人民作家”的艺术光辉的经历,更有一种前所未有的触动。人民是推动一个民族的历史伟业与时代进步的唯一动力。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同样可以说,文学也是人民,人民也是文学。周立波之所以被称为“人民作家”,不仅仅是他笔下有人民,更在于其发自灵魂深处对人民的尊重,用自己的作品给那些普通劳动者以人类共有的尊严,或许这才是新世纪文学需要坚守的民心。

天津作协主席 尹学芸: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伟大的时代,成就伟大的梦想。党的二十大报告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那就是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对广大文艺工作者而言,既是鼓舞也是鞭策。一个民族的繁衍生息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撑,一个国家的发展繁荣,离不开文化的滋养呵护。文学工作者承担着历史赋予的责任和使命。让我们乘着二十大的东风,高举新时代的旗帜,用手中的笔和赤诚的心,为人民立传,为时代讴歌。为祖国的文学事业添砖加瓦;为日新月异的生活谱写崭新篇章。

湖南作协主席 王跃文:

聆听二十大报告深受鼓舞和振奋。作家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奋力担当描绘新时代、展示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历史责任。当代中国生活丰富多彩,生动鲜活,呈现出气象万千的人间景象,充满着感人肺腑的故事,文学创作的生活原野无比广阔。作家要不断锤炼自身艺术表现能力,不断创新艺术手法,从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汲取创作素材,从人民群众的艰苦创造中寻求创作灵感,从千家万户的烟火人生中发掘情感力量,从寻常巷陌中捕捉元气淋漓的文学形象,通过每一个普通人的形象传递出当代中国精神风貌。作家们要通过创作,把当代中国的荣光和自豪讲给历史,把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讲给世界,为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留下文学记忆。

安徽作协主席 许春樵:

二十大报告提出了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这也是文艺界在新时代的新使命、新路径和新的奋斗目标。二十大报告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基础性保证就在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齐头并进,双重发力,这是时代要求和文化发展规律所决定的。尤其是在信息化、智能化的背景下,文化传播与文化原创同等重要,在特定时期甚至更为迫切,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事业衍生文化产业,这是相辅相成、相互成就的“文化共同体”。中国作协第十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提出“以‘文学+’的开放姿态主动输出,探索新样式、新业态。充分发挥文学在各艺术门类中的‘母本’作用,建立完善文学作品改编、衍生、转化的有效机制”,就体现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协调发展的自觉和动员。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目标,也将深刻体现在“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上。

浙江作协主席 艾伟:

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强调坚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多年,延绵不绝,中华文化的特征是有巨大的包容性和同化能力,总是能吸纳其他文明的先进成果,中华文化既是古老的,同时也是发展的,富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在这一文明的哺育下,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创造的不朽之作是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来源。面对新时代,作家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需要更为强大的“创新创造活力”,更为深刻地理解自己文化传统中的精髓,努力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深入生活,书写具有中国气派、时代精神的文学作品。

云南省作协副主席 鲁若迪基:

二十大报告是一个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求真务实、催人奋进的报告。报告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谋划了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期的目标任务,将指引我们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报告还就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对文艺工作者提出了要求。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我们要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做好本职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优秀的文艺作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宁夏作协副主席 马金莲:

生逢盛世何其有幸,恰逢盛会倍感幸福,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聆听了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文化部分,报告有这样的表述:“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塑造中国形象,写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为人民创作优秀精神文化,这是全党乃至全国人民对文艺的期待。作为一名文艺战线的工作者,我想在今后的创作中,更加注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学习继承中华古典文学精髓,结合本土现实生活,创作更多更好的富于中国味道的文艺作品。过去几年,我出版了关注、关爱留守群体生活和生命状态的长篇作品《孤独树》,同时不断走进全国各地的学校、图书馆、培训机构,结合自己的创作,传播乡土中国文化,讲述乡土中国故事,推广西海固文学,为西海固文学培养下一代人才出力尽责。在目前正创作的长篇小说《亲爱的人们》中,我将努力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塑造一批真实可爱有血有肉的西海固乡土人物,讲述西海固乡土近四十年的发展变迁,为西海固文学发展添砖加瓦,为中华文化更好发展贡献力量。

内蒙古作协副主席 海勒根那:

二十大报告中回顾了过去十年——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生态保护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我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生活多年,前后对比,深有感触。十年来,农村牧区人民生活质量与水平显著提高,这是有目共睹的,过去的“黄泥土屋”不见了踪影,代之而起的是窗明几净的红砖蓝瓦房,泥泞不堪的街巷只停留在旧照片里,现在都是平平整整的水泥板路,夜晚也有华灯初上,就连景观树这种城市奢侈品也走进了村村屯屯。4G网络基本覆盖,有线电视、自来水、室内卫生间更不新鲜,每家每户的院落里大概都停放着几样农牧机械,“摩托车放流行歌,赶集开轿车”,成了如今乡村的时髦。“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容更为丰富,农牧户卫生三包、家畜粪便处理、庭院花园经济、村集体经济,各村都在比着做,农牧区面貌简直焕然一新。而山川草原湖泊河流的生态变化也是深刻的。十年来,一切都在改善。过去无序的工矿业开采基本遏制;草原载畜量有严格标准,“退牧还草”不断推进;森林施行了“天保工程”,诸多林业采伐局转型为“国家森林公园”;呼伦湖治理深受国家和自治区重视,所有河湖都设立了“河湖长”,由乡镇政府一把手担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正成为各级政府的共识。这一切都在昭示,未来,“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文艺报、中国作家网联合采写)

相关链接

用心用情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文学界热议党的二十大报告(之一)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文学的强大力量——文学界热议党的二十大报告(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