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叙事语境下的新疆民间文艺故事讲述
近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新疆大学、新疆艺术研究所、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等多所机构的学者参与完成的“文艺叙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系列丛书”(以下简称“丛书”),包括《文化符号:新疆非遗刺绣衍生品》《文化审美:新疆非遗刺绣传承人群的故事》《文化记忆:新疆非遗刺绣传承人群口述实录》等,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该系列丛书由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馆长韩子勇担任学术顾问,由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王敏主编。
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是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在当下的重要语境。正是在此语境下,“丛书”立足民间文艺故事,围绕“多元一体”“共同富裕”及“文化自信”的动情讲述,依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新疆大学各民族刺绣项目(以下简称“非遗研培项目”),立足新疆各民族非遗刺绣传承人群的人生经历,探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有关新疆非遗刺绣传承人群的文化审美、文化记忆与新疆各民族代表性刺绣图案符号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新疆民间文艺故事的“多元一体”讲述
中国式现代化是“多元一体”格局下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的现代化。“丛书”以新疆各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为讲述视角,分别聚焦于2016—2019年“非遗研培项目”中具有代表性的新疆民间刺绣图案符码、各民族刺绣传承人群的文化叙事及文化记忆。“丛书”从新疆各民族非遗传承人群的个人及集体记忆讲起,并进入到审美层面,最后深入到民间文艺符码的深刻意涵剖析,关于“多元一体”的讲述层层递进、贯穿始终。
各民族刺绣传承人群的讲述与文化记忆是个体的,亦是集体的,正如法国社会学家哈布瓦赫所认为的那样,个体回忆的内容及其语境是集体的和社会的。基于此,传承人群的文化记忆讲述是各民族群众交织在一起的、属于同一记忆空间的带有“多元一体”属性的集体记忆讲述。各民族刺绣传承人群的文化审美,无论是关于民间的生命意识、日常生活还是文化伦理,都是各民族刺绣传承人群长期生活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断融合,审美文化不断涵化而成的。新疆民间刺绣具有代表性的纹样和色彩符号中,不少图案和绣片是主编王敏早年在南北疆乡村巴扎做调研时收集而来的。这些来自新疆民间不同民族非遗传承人群的刺绣物品无疑是新疆不同民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在刺绣图案的纹样、色彩等方面的综合呈现。“丛书”在不同层面对民间文艺故事的讲述中,“多元一体”都是显性脉络,是中国式现代化叙事语境下新疆非遗如何借助刺绣等地方传统工艺的具体讲述。恰如费孝通先生在“泰纳”讲演会上所言:“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通过发挥各民族团结互助的精神达到共同繁荣的目的,继续在多元一体的格局中发展到更高的层次。”
新疆民间文艺故事的“共同富裕”讲述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现代化。基于此,中国式现代化叙事语境下新疆民间文艺故事讲述中的“共同富裕”表述是重要内容。具体而言,《文化符号:新疆非遗刺绣衍生品》主要讲述了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这部分内容从反映地方历史文化之美、自然风物之美与民俗文化思想、生产生活方式之美三个角度对新疆非遗如何通过各民族刺绣进行产业开发进行了创新展示,并结合“非遗研培项目”中大量鲜活且富有传播力的新疆非遗的刺绣衍生品设计稿、产品概念宣传稿以及布展实践宣传照,总结了新疆非遗如何结合刺绣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的经验。
《文化记忆:新疆非遗刺绣传承人群口述实录》讲述了新疆刺绣非遗传承人群努力实现共同富裕的历程。这部分内容从“非遗研培项目”中选取了近50位新疆非遗刺绣传承人,通过对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等多民族传承人的访谈、录音、录像,形成传承人群口述史,对传承人的刺绣活动和传承过程进行多方面的寻绎、探究,力求零距离地接近和保存传承人刺绣活动史料,全面、系统、准确、深入地揭示了传承人群的成长历程、传承过程以及刺绣对当地全面脱贫、实现共同富裕的积极作用。
《文化审美:新疆非遗刺绣传承人群的故事》讲述了共同富裕的情感共鸣。中国式的现代化是融合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现代化,其中的共享发展就是指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要让更多人参与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分享中国改革发展现代化的成果,以此让各族人民群众感同身受产生努力实现共同富裕的情感共鸣。该书从生命意识、日常生活以及文化伦理三个不同层次深入讲述了刺绣传承人群在从事刺绣实践过程中所融入的情感共鸣,包含了生命精神的自我拯救与突围、日常生活自我表达与感性理解及伦理道德判断等。传承人群通过刺绣手艺来获得收益,将刺绣“利人”为出发点与自身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开刺绣合作社、开店、开公司、改善个人生活的故事不断上演,产生了依靠刺绣努力实现共同富裕的情感共鸣。在这部分讲述中,编著者还实现了将此情感共鸣转化为一系列电影剧本的文学实践。
新疆民间文艺故事的“文化自信”讲述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文化自信自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基于此,新疆民间文艺故事的讲述中,“文化自信”的部分其重中之重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体而言,《文化记忆:新疆非遗刺绣传承人群口述实录》讲述了新疆各民族刺绣传承人群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记忆的认同。正如德国理论家阿斯曼文化记忆理论所言说的那样,一个集体的成员可以借助文化记忆建立并培养其共同的身份和归属感。换言之,文化记忆不仅仅是一种保留信息的手段,而且是一种塑造文化认同的力量。为了更好地传承,刺绣“记忆”也需要被更好地存储下来,刺绣传承人群通过大量的日常生活实践,将记忆因素落实到实体化的具体过程中,让有关刺绣的文化记忆在实践中活起来、传下去。世代传承的文化记忆通过建构一种有效的机制,使人们能进一步深入理解新疆多元的刺绣文化,从而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及认同。
《文化审美:新疆非遗刺绣传承人群的故事》讲述了新疆各民族刺绣传承人群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众多参加“非遗研培项目”的各民族非遗传承人群,借助刺绣,一方面在刺绣或其民间手艺创作过程中巧妙地融入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蕴高度一致的民间文化伦理审美元素,另一方面也通过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仁爱孝悌、诚信知报、谦和好礼等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而将民间文化伦理审美演绎得动人心魄。无论是刺绣创作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蕴,还是在现实生活中践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都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文化符号:新疆非遗刺绣衍生品》还讲述了新疆各民族刺绣传承人群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及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新疆各民族刺绣纹样,既来自各民族传统文化,又从新疆历史出土文物、现实生活器物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各种符号元素。新疆各民族具有代表性的图案、纹样在针法、纹样、色彩上呈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符码意义。这种文化自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久的影响力、中华传统美学丰厚的意蕴汇聚于各民族群众的心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文化符号:新疆非遗刺绣衍生品》收录530余幅图,附录中更有对该研培项目成果中涉及的170多种颜色、113种纹样做了目录学的索引编撰。这正说明非遗文创作品是凝聚了新疆历史和民间文化精华的生动符号,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种文化实践成果,是对中华文化立场的坚守、对中华文化基因的传承,也是对中华审美风范淋漓尽致的表现。
“丛书”在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语境下,分别从“多元一体”“共同富裕”“文化自信”三个层面讲述了新疆民间文艺故事,阐释了民间文化审美方面的符码意义、价值旨归、履历故事,回应了当下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时代语境,从宣传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高度生动呈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润疆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不可替代的价值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