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学新篇章
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发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召,深入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为全国各族人民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崭新篇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的路径选择。
长久以来,特别是100多年来,“现代化”或曰“现代性”成为一种无远弗届的权力,开辟出了一种不同于过去的新的世界历史。现代化成为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或民族努力追求的普遍性的历史性命运。当然,这在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也催生了许多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比如,一些国家为了追求发展的速度,产生了与大自然伦理和人的伦理道德相悖离的异化现象。更为严重的是,在通往这种现代化的道路上,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在依靠对外掠夺完成了原始积累的基础上,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增强了自身的优越感,自以为自己天生就拥有主导世界的权利,走上了霸权发展的道路。对于与自己发展模式不同的国家和民族,进行文化、经济、政治、军事等各种各样的压制或打压,体现了强烈的排他性。所以,这种现代化,是一种脱离了与大自然、与地球共融共生共命运发展的现代化,是一种唯我独尊、唯我独大、唯我独存的现代化,是一种具有强烈侵略性和排他性的现代化,是一种根植于西方中心主义的西方式的现代化。20世纪以来,这种西方式的现代化,使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危机、生态危机等各种动荡与乱局。事实和实践已经证明:依靠这种西方式的现代化道路,已经无法应对人类社会面临的越来越危险的处境;依靠这种西方式的现代性思想与文化,已经无法挽救人类自身越来越自私而独我的贪婪。总之,这种西方式的现代化或现代性,已经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严重问题与无法弥合的缺陷性。
二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显得尤为重要。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具体说来,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是: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报告还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绝非西方式现代化道路的照抄照搬,而是一种扬弃了那种西方式现代化缺陷的现代化,一种符合我们国家国情与特色的现代化,一种具有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气质与文化伦理道德的现代化,一种历经百年、经过屈辱历史与艰难曲折、经过自己艰辛探索才真正找到的现代化。这种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与寻找,其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果结晶。这种现代化真正考量到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全人类的平等发展。它旨在创造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开创人类文明的新道路。可以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历经百年奋斗成功找到并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不仅是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而且为世界和平发展和其他国家追求现代化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新冠疫情影响深远,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世界进入了新的动荡变革期。从国内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一些新的矛盾风险挑战。中国已经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因此,在这种时候,我们更应该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为了中国人民的美好未来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时刻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斗争精神,增加我们的志气、骨气和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上,迎难而上,为全面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
作为文学工作者,必须心系“国之大者”,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强国愿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自觉肩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以更开阔的视野、更博大的胸怀、更扎实的努力,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进程中,在探索文学创作的新思想、新叙事、新方法上,在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不断开拓新境界的过程中,记录和呈现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精神与强大内心力量,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创作出无愧于时代与人民的、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的优秀作品。
坚定和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所谓自信,是指对中华文化有深切的体认,在深刻了解其历史、特点、贡献以及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基础上,对其更加充满信心和自豪。所谓自强,是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重大关头,中华文化均具有蓬勃的创造力,能够依靠它战胜各种困难、各种挑战,并不断创造出新的文化形态,永葆其旺盛的活力。具体说来,在文学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上,积极探索中国古代文论及中国传统文化获得新生的新路径,打通古代文论的古今通变,积极借鉴外国优秀文论成果,促进外国文论的中国化,学习前辈文论大家中西贯通、互鉴创新的精神,创造出走向世界的中国新的文论话语体系。其次,我们的文学作品在反映中国人民百年艰难探索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同时,要真实地、客观地、生动地表现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历史必然、品格特征以及体现出来的规律性意义,深刻呈现在遭遇危机与极端困难时中华文明的独特表现与魅力,同时为人类提供新的文学表达方式、文学叙事形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保障人民的根本权益,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求,真正实现十四亿多人口的共同富裕。因此,我们的文学艺术必须属于人民,必须为人民大众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必须突破狭小圈子,真正从内心深处牢固树立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进一步走进人民群众之中,走进现实生活之中,深入基层和底层生活,长期进行调查研究和人类学式的田野发掘。要学会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文学的创造,在人民的进步中促进文学的进步,真正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真正反映和表现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人民的理想愿景、价值诉求、喜怒爱憎和辛酸欢悦。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放在心上,把人民的梦想追求、内心冲突、灵魂挣扎和精神风貌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各种奋斗人生,刻画典型人物形象,塑造中国人民的独特精神,赋形新时代人民创造的新的美好生活与未来憧憬。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学创作理念。广大作家应该综合运用人类学、社会学、生态学、文化学、美学和田野调查的方法,直接面对大自然的河流、山川、大地和星空,敞开思想、想象和行动的空间,重建人和自然和谐的情感和伦理关系,探索人类的还乡与回家之路,追问生命的终极意义与世界的终极之困,呼吁人类要突破“物”的围困、“欲”的贪婪。要把生态伦理观纳入我们的文学创作中,使之成为作家创作的一种滋养。无论是什么题材的写作,都应该遵循“天道人心”“地理人伦”。我们的文学创作必须重新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平等关系,平等地对待自然,将人的视线放低,从而用自然的、审美的、历史的思想与情怀,去书写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互并置、互为笼罩的蜂巢式的有机整体化的“人间宇宙”。必须把生态放在“五位一体”的总体里,放在文明发展道路的总体里,并以一种生态视野去面对和处理新问题、新困境,从而生发出符合人类美好愿景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的回应、新的思考、新的经验与新的书写。
我们的文学创作要深刻反映社会现实,深刻反映世界之变、中国之变、历史之变、时代之变。现实主义精神是中国文学绵长悠远而生生不息的创作传统。它不单单是指文学对社会现实与大自然忠诚的描摹、客观真实的反映,以及典型化的原则、总体性的观照,而是指对时代生活、人民的喜怒哀乐和普通人命运的密切关注,对人的生存境遇和对国家民族精神的密切关注,是一种勇敢的面对、真实大胆的书写,以及发出批判与质疑的声音。现在人类面临的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聚焦现实遇到的新问题,紧密跟踪亿万人民群众前沿性探索碰到的新困惑,以文艺的方式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这一切都是新时代文学书写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新篇章的应有之内容。书写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文学新篇章,就是要发现“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新的生存状态和新的精神状态,注重在这其中“人的日常发现”,并通过其获得“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要善于从个体生存的微观史中进行时代与现实的叩问,打开文学与中国式现代化、现实世界之间种种隐秘的联系与互动。
必须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思想,努力创作出具有中国精神、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文学作品。创新创造是文化的生命所在。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创新与发展。它给我们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崭新机遇,提供了广阔的生活与丰沛的激情。广大作家应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应该将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与中华民族的审美文化相结合,“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从而将现实主义文学经验、现代主义文学经验和全球化生存经验融于一体,汇聚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崭新的文学书写之中,化无形为有形,生无限为有限,为时代和人民创作出更多富有中华文化底蕴、审美神韵的中国精神、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优秀文学作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推动中国文学更好更强地走向世界。
新的时代开启新的征程,文学事业大有可为。广大作家要下功夫把抽象的思想观念转化为具体丰富的文学题材和内容,转化为独特感人、曲折活泼的故事与情节,积极反映历史潮流、讴歌人间真情,塑造美好心灵。通过文学艺术的独特表现方式,通过充满生活诗学的笔触、曲折生动的故事、精准鲜活的语言、丰满圆润的人物形象、令人难忘的细节,引导人们辨别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用文学的独特审美方式,激发每个人心底蕴藏的善良纯真意念、美好道德情感、不懈奋斗动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凝聚力。
(作者系山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