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才女李清照
李清照不仅是我国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女作家,同时也是一位茶道专家、分茶好手,她的以茶博戏实开茶令之先河。她在《金石录》后序中写道:“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从这段文字可以得知,年轻时的李清照衣食无忧,诗书为伴,煮酒烹茶,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但她的后半生,特别是靖康之难国破山河碎之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诗词风格和内容也有了相应变化,前期诗词中写酒较多,晚年诗词中却常常提到茶。
历史上,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在经济发达的宋代,茶广为流行。李清照也不例外,她除了爱酒也爱茶。如她在《小重山》写下“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这里的“碧云”指的是茶汤的颜色,“笼”是茶炉,“玉成尘”是将团茶碾碎成末儿,“瓯”指的是茶缸。在《鹧鸪天》写道:“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这首词描写了李清照南渡之后深秋的景象,寒日、菊花、美酒、团茶,既饮酒也烹茶,但依然难以入眠,怀念故国家园的忧愁难以解除。
又如病中所作《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这里的“豆蔻”是一味中药,性温、味辛、祛湿、和胃,“熟水”是宋代流行的一种饮品。在《转调满庭芳》中写道:“当年曾胜赏,生香熏袖,活火分茶。”这里的“活火”是指带火苗的炭火,“分茶”则是当时品茶的一种方式。蔡襄的《茶录》中曾介绍分茶“盖以茶匙取茶(汤)注入盏中”,这与当时的煎茶是有区别的。
试想,近千年前,那含苞待放的茶芽在杯中慢慢舒展舞动,绽放在李清照眉头,记录在她优美的诗词中,至今仍能让我们感受到历史天空中那一瞬间的美丽。
除了词中之茶,李清照在《晓梦》一诗中这样写道:“嘲辞斗诡辩,活火烹新茶。”诗人在这首记录自己梦境的诗中,写了神仙境界中仙人们自由自在的生活场景。诗人强调在这种无拘无束豪迈洒脱的生活中离不了“活火烹新茶”,足见她对茶的喜爱之情。
不管是酒还是茶,李清照写得都那么真实生动,这也是她热爱生活的具体表现。
她生活在封建的宋王朝,那是男权主导的社会,那么多才华横溢的才女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无情的岁月淡忘。但李清照却如一颗明珠,散发出惊人的光芒。李清照的词婉约中藏着风骨,清新中不失豪迈,这豪迈之气甚至可以跟岳飞《满江红》透露出的壮烈相媲美。
李清照多才多艺,一生写诗、填词、绘画、收藏金石字画。如果仅仅是诗词中讲述儿女情长、离愁别绪、暖酒新茶等,即使写得再清新、哀婉、凄楚甚至豪迈,李清照也很难光照千年。之所以令人感叹和敬佩,在于她特殊的经历和视野,在那动荡艰难的日子里,她的诗词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特别是诗词中表现出的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和家国情怀,极大丰富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内容,也奠定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这些更体现在她早年创作的《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中。李清照在这两首诗中深刻分析了唐朝为什么会发生安史之乱,其中一句“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俱在”,写出了她对北宋王朝危机深深的担忧,提醒统治者要引以为戒。李清照在这两首诗中所表现出的爱国精神,在其他诗词中也有所体现。1133年夏天,当李清照得知大臣韩肖胄和胡松年要出使金国时,写下“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青州一抔土”,表达了无数失去故土、远离家乡的百姓心中的强烈愿望。
在金兵入侵后逃难的路上,路过浙江桐庐时,李清照写下了《钓台》:“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诗中表达了对东汉严子陵淡泊名利的感慨。1135年,在流落到金华时,李清照感怀而作《题八咏楼》:“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她登楼北望,借古讽今,除了对古人沈约和贯休进行歌颂,更是对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的讽刺。一个纤弱女子的声音令人生出无限感慨。
李清照南渡之后,虽然栖身江南,但始终未能忘怀故乡清风明月、诗书为伴的日子。她内心希望南宋朝廷心系黎民、收复山河,而统治者却似乎习惯了一味求和、苟且偷安的日子。为此,她于悲愤中写下了具有丰富想象力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李清照一生命运多舛,特别是人生的后半场,经历了太多艰辛。她身处的宋代文坛人才辈出、群星闪烁,李清照却以其独具魅力的人格、细腻的情感,奠定了自己在婉约派词宗的地位,而她与婉约派其他人物最大的不同就是对女性的刻画。其他人描写女性含蓄、细腻、缠绵的心理,都是以男性的视角。而在李清照笔下,女性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并在忧愁中隐含着愤慨、倔强和骨气,彰显了独立女性的光辉形象。特别是她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诗中喷薄而出的凛然正气和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让如今的我们吟诵之时依然不胜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