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好难写的“乜斜辙”
来源:北京晚报 | 丁敬华  2023年04月24日07:07

在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说类是比较好收集却又不大好传承的。将传说从口头转化为文字,整理归档,收集工作就算是完成了,但这些好故事怎么传播开来,让它们在人们的口头和心间传承下去,则是一个大课题。

过去,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各种戏曲和曲艺实际起着文化普及的作用。现在,虽然大多数人都识字了,但在民间传播力最强的还是音频和视频。各种传说如果想在民间传播开、传承好,改编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通过唱故事、讲故事的方式呈现出来,是一种可行性高且十分见效的方法。

最近,我看了徐德亮写的单弦《青蛇传》。许多人都知道《白蛇传》,那这个《青蛇传》写的是什么呢?

一看开头,我笑了,原来他写的是八大处“秘魔崖”的故事。八大处公园是一座历史悠久、文脉丰厚的佛教寺庙园林,也是距离北京市中心最近的现代都市山林,大部分北京人都去过,也都钻过那个山洞,但这里面有什么故事,就没多少人关注了。

传说在隋唐年间,卢师和尚欲择山修行,他造了一叶小舟,浮于河上,任其漂流,小舟停泊的地方,就是老天给他选定的修行之处。这叶小舟沿着永定河的支流漂到了西山,他就在山顶的石室里住下来,并收降了两条青蛇做徒弟。后来,人间大旱,土地龟裂,皇帝下诏征聘能祈雨的人,两个徒弟听闻此事化成青龙,降下甘霖。人们为了纪念卢师和尚,称这座山为卢师山,还在真武洞里塑了二童子,在卢师和尚的两边侍奉着。

我认为这个故事与山西五台山木叉和尚的传说有关,毕竟秘魔崖的命名和五台山的相同,永定河也是从山西流过来的。传说中的卢师泛舟而来,不可能从南方流向北方,那时候又没有“南水北调”。

《青蛇传》写的就是这个故事,洋洋洒洒,很有趣;如果能在台上“立起来”,肯定非常精彩。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几千字的韵文,都用十分难写的“乜斜辙”写就。

诗、词、曲以至于大鼓、单弦、数来宝、快板、儿歌,都需要合辙押韵。数百年来,北方的民间文艺都是按“十三道辙”来押韵的。所谓“十三道辙”,就是根据汉语拼音的拼读规律,把韵母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归于一类,称“一道辙”;按这种方式来押韵,一共有十三大类,所以称“十三道辙”。

比如以“an”为韵母的字,都归于“言前辙”。像言、前、办、宽、翻、砖、端等,都是言前辙。写诗或填词时,如果每个下句的尾字都用这种类型的字,就合辙押韵;反之,用了韵母不是“an”的字,就不合辙押韵。

再比如以“i”为韵母的字,都归于“一七辙”。像一、七、希、离、逼、欺、泥、立、地等,都是一个辙。“zhi”“chi”“shi”“ri”也是以“i”为韵母的,虽然用普通话来读知、吃、时、日这些过去是“知时韵”的字,和一、七、希、离并不和谐,但现在都算一个辙。当然,如果用京剧念白的方式念这些字,比较和谐,听起来就像一个辙的了。

有些辙的字比较多,称“辙宽”。像“中东辙”,所有韵母是“eng”“ing”“ong”的字都算这个辙的,能用的字非常多,用它来写唱词、编快板,相对容易。“乜斜辙”应当是最难写的一个辙,因为它是韵母为“ie”“ue”的字组成的辙,这两个韵母的字非常少。如果只写几句诗,还不算难,但要写几百、上千句的大段唱词,还尽量不重复用字,就比较难了。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按百年以来的传统,还是按北方方言,“乜”都应读nié。如今字典上的“乜”只读mié,不读nié,但如果写成“苶斜辙”,是不合传统的。这就是现代字典在字音整理时出现的矛盾。写成“斜月辙”最好,文雅而有意境,却又完全不合乎习惯了。

正因为用这道辙写的大段节目非常少,所以《青蛇传》里的很多词句听起来新颖且富有特色。俗话说“没辙了”“得找辙”,用“窄辙”写出来的段子,找辙找的能让人会心一笑甚至拍案叫绝,这也是一种卖点。比如《青蛇传》的第一段【曲头】:

缘起缘灭,说佛法论因果,不过是辅正驱邪。据我看不论是得道高僧,还是鬼狐妖孽,能为民谋得幸福便是人杰。

“灭”“邪”“孽”“杰”四个字,在句尾一般都用不到,所以听起来很新奇。

随后,就开始讲在“隋唐年月”,卢师“白足芒鞋”,乘“小舟一叶”来到“幽州地界”,困了、饿了,就“往船板上一贴”。行船于“红尘世界”,“自度度人自觉又把他觉”,简单描述了人物形象和故事起因。卢师的小船最终停泊在北京的西山,于是,徐德亮用一大段【南城调】写北京西山的景物风貌——

船行到西山的脚下,正赶上秋风凛冽,这小船却是一动不动在岸旁停歇。

卢师说就是此处,刚下船便是一个趔趄,只因为没有路碎石胡乱叠。

卢师他不畏艰难,沿山坡把树枝拉曳,穿密林过丛莽不怕有蛇蝎。

霎时间来到了山上,他对阳光笑生双靥,原来这山上的美景真令人目不暇接。

且不说山景儿清幽,最美是这一山的红叶,红辣辣飘摇摇层层叠叠。

果然是红于二月花,就好像尽染了英烈血,愈经霜愈红艳未见那些蜂和蝶。

在旁边是几株奇松,枝干如铁,经冬不凋年岁都过了耄耋。

那衰草上净是严霜,小菊花开遍山野,山风吹不散诗人的情结。

依旧是月圆时,依旧是空山静夜;我独自月下归来,这凄凉如何能解。

见有一处深潭,潭水清冽,大倒是不大,但是深不见底千万别往下跌。

离潭水不远有一块岩石,如同横飞的燕雀,在岩下暗沉沉是天然的一洞穴。

这正是修行之所,胜过了梵王的宫阙,不知此地可有主儿待我找人去问诘。

这一段不但写了西山“红辣辣”“飘摇摇”“层层叠叠”的红叶之美,还妙手偶得地把胡适写的现代诗融进了古曲牌。胡适的这首诗很有名,叫《秘魔崖月夜》,作于1923年,据说这是他住在秘魔崖时写下的对表妹的思念。

卢师找到一个洞,开始修行。此后,传说中只有一句“他收服了两条小龙当徒弟”。若将这句话扩展成故事,就必须让人物的形象丰满起来。徐德亮写得很俏皮,曲牌是【金钱莲花落】:

我不表卢师他在真武洞中每日参禅到半夜,再说说潭水之中波涛之下有两个妖邪。

只因为有两条青蛇在此修行多岁月,以待功成蜕去鳞甲翻身上天度尘劫。

说是修行,闲来没事净造孽,真算得打遍邻舍骂遍街。

在水中打完了鱼虾打螃蟹,出潭来骂完了喜鹊骂蝴蝶。

总贱招,见着乌龟非要跟它把龟壳借,真手欠,把兔子尾巴愣是扽出来一大截。

将树上的果子一个一个都捏瘪,林间的竹子一根一根地用手撅。

逮着猴子愣要纳妾,吓得猴子说物种不同就算住在一块儿也不和谐。

到人间,把人家坐着锅的火沤灭,偷了小孩的几只鞋。

杀牛宰鸡弄了一地血,临走还烧了一垛麦秸。

就说这两条青蛇,够多么低劣,这也是他们年轻无知,愧对妈和爹。

像“捏瘪”“用手撅”“沤灭”“扽出来一大截”这样的表述,在台上唱出来的时候,虽然不是“包袱”,也会让观众心生笑意。

就在这两条青蛇做美梦的时候,有三道金光突然直透潭中,青蛇惊醒,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游到水面上一看,原来是一个和尚要收服它们。它们当然不服气了,变成两个小孩来和卢师打架,“三个人拉开架势,您要是看戏,这得有一大锣,咣且且且且,他们是各显其能短兵相接”。

两条青蛇各施法术,不过卢师佛法高深,他们哪里是对手。打到最后,“卢师念咒掐诀,打得大青头如苤蓝,打得小青脸似海茄,变成了两条小蛇儿就在钵盂里受戒”。苤蓝的“蓝”在北京话里有两个读音,一个是“la”,一个是“lie”,在这里显然读后者,也是“乜斜辙”。最后,两条青蛇被收服,自此跟随卢师修道。

《青蛇传》的最后是【流水板】快书,用最激昂慷慨的音符和节奏展现他们弃恶从善、为民降雨的事迹。不妨将原文抄录于下,请读者欣赏完这个传说故事:

二青蛇被收在钵盂之中忙把罪谢,望佛师大慈大悲您佛法超绝。卢师他微微一笑说你莫胆怯,这都是前缘有定事到方觉。你二人有此神通非容易,必须要为众生、超脱苦难、济困扶危、舍生取义、那时才能渡天劫。二青蛇点头说佛师之言我奉为圭臬,一定会跟随佛师、专行好事、行善积德心尽力竭。自此后卢师修行在秘魔崖下,二青蛇化为童子、随在身边、打柴烧水、淘米做饭、足够三年零一节。忽一日二位童子不告而别飘然去,卢师他不闻不问、不动声色、仿佛早知有此一别。童子别后才三月,忽然间这卢师山下、旌旗招展、绣带飘扬、人喊马嘶、车马隆隆络绎不绝。在当中有一官员一步一拜、拜上山来、口称奉了皇帝诏,到此祭祀、行云布雨、普救万民、大小二位龙王爷。原来是二青蛇、得知长安三年不雨干枯了沆瀣,特地前去、化做童子、揭下皇榜、要拼尽功力、救渡万民、尽力让雨多下一些。众百姓见乌云之中、闪电之内、回转翻腾、电目血舌朱鳞火鬣,原来是一大一小、两条青龙、一旦之间、奋飞天外、雨散云收、只留下一众的百姓目瞪口苶。皇帝一见龙颜大悦,差派官员、奔赴幽州、祭祀青龙、封赏卢师、大修禅寺、自此后西山的佛寺百代不绝。这就是浪子回头、得遇明师、为民降雨、证果的传说我唱个大略,可喜它化蛇为龙上了天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