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陆游的“浅近”
来源:北京晚报  | 李之柔  2023年05月06日08:39

《宋史》记载:“(陆游)起知严州,过阙,陛辞,上谕曰:‘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再召入见,上曰:‘卿笔力回斡甚善,非他人可及。’”1186年春,陆游被起用为严州知州,路过皇宫时,他向宋孝宗赵昚(shèn)辞行,赵昚说:“严陵的山水很美,公事之余你可以赋诗吟咏自娱。”再次召见他时,赵昚又夸赞他:“你的文笔善于变化,不是他人可以比的。”比陆游小五岁的大儒朱熹在《答巩仲至书》中写道:“放翁老笔尤健,在今当推为第一流。”作为后学的南宋诗人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也认定:“古人好对偶,被放翁用尽……近岁诗人,杂博者堆队仗,空疏者窘材料,出奇者费搜索,缚律者少变化。惟放翁记问足以贯通,力量足以驱使,才思足以发越,气魄足以陵暴。”在那样一个重文轻武的年代,能得到皇帝和同僚乃至后学如此高的评价,不难想见陆游的才华和声名。如果说同时代人的点评有失公允,那么,梁启超的“亘古男儿一放翁”就显得振聋发聩——从古至今,诗坛好男儿要数陆游。大诗人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有“点赞”的,就有给“差评”的。喜欢《红楼梦》的读者一定记得,香菱说:“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林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浅近”是什么意思?陆游不是大诗人吗,为什么林黛玉不让学?

一般说来,“浅近”有三个意思:一为浅显,不深奥。如唐代颜真卿《干禄字书》序所言:“所谓俗者,例皆浅近。”二为不幽深,不隐蔽。如《宋书》所言:“以本村浅近,移入池溪。”三为浅薄卑俗。如晋代葛洪《抱朴子》所言:“英儒硕生,不饰细辩于浅近之徒,达人伟士,不变皎察于流俗之中。”林黛玉想表达什么意思?钱穆先生如是理解:“放翁这两句诗,对得很工整。其实则只是字面上的堆砌,而背后没有人。若说它完全没有人,也不尽然……但这人却教甚么人来当都可,因此人不见有意境,不见有情趣。无意境,无情趣,就算有此人,也只是个俗人。仅有人买一件古玩,烧一炉香,自己以为很高雅,其实还是俗。因为在这环境中,换进别一个人来,不见有什么不同,这就算做俗,至于高雅的人则不然,应有他一番特殊的情趣和意境。”钱穆先生的理解究竟对不对?或许能从林黛玉的话中觉出些意味:“词句究竟还是末事,(诗)第一立意要紧”。

曾有学者推测,陆游写的诗词至少有三万首,尽管佳作多多,但自我袭蹈、“缚律者少变化”却在所难免。重读一下“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再来看看“活眼砚凹宜墨色,长毫瓯小聚茶香”“韫玉砚凹宜墨色,冷金笺滑助诗情”“香缕映窗凝不散,墨丸入砚细无声”……何其相似的意象。陆游不仅用尽了“古人好对偶”,还透支了自己的“才思”,以至于连诗题都懒得斟酌,出现了大量重复,如《杂兴》《杂感》《秋思》《秋兴》等,竟有数十首。

《毛诗序》有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兴也好,情也罢,“志”是首要的,此乃诗人之“识”。心无所感,笔无所“志”,谈何落笔生花?在这种情况下,“不写”或许是最正确的选择。倘若失去“真意”,即便名头再响、写得再多,也会越发流于“浅近”。

当然,作为古代文学史上真正的大诗人,陆游的很多七律、七绝都为人所称道,可圈、可点、可学。而“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一联,仍算得上刻画细腻,能给后来者以启发。但同他的佳作相比,未免有油滑之嫌,尤其是立意平平,缺少由衷的生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