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全国拔河之乡·临潭杯”拔河主题征文活动获奖作品展 程咏:拔河之乡话拔河
万人参与的拔河比赛,那壮观的情景,鼎沸的欢声,胶着的场面,不仅仅是一件人多势众、热闹非凡的普通赛事了,更是一场盛况空前,震撼人心的民族团结的盛事。不分男女老幼,不分南北地域,不分中外民族,拔河的意义其实并不在比赛,而是重在文化传承,增进民族感情。每年元宵节,临潭县万人扯绳赛却因比赛的名义,成为世界拔河之最。
二十年前,当我第一次参与临潭万人扯绳赛的时候,面对如此浩大的阵势,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英雄豪气冲燃而生。想到当年大唐盛世,亲临万民现场,赤手挽麻绳的唐玄宗李隆基,该是何等壮观激励的场景。
临潭县城关镇,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东南,洮河上游,古称洮州旧城。当年大明王朝沐英曾率领江淮兵士,在此平十八族番叛,屯兵驻军。所以,如今许多临潭人,都是当年万里远征的江淮将士后裔。
在各民族聚集的闹市街头,最显眼的是盛装的藏族,因为他们鲜艳亮丽的服饰,最是繁复和锦绣。回族人民的服饰与汉族人几乎如出一撤,区别之处在于一顶雪白的小帽。这时候冲在最前面的一定是年轻的后生,他们多是在外地工作,特意赶回家中参加这项隆重的赛事。孩子们大多是骑在父亲的肩膀上,小手不停地鼓掌欢呼。
万人扯绳比赛之前,首先要由德高望重的老先生们进行祭龙头。然后由大家一致推荐的少壮有识之人担任连长,用粗大的木楔连接双方扯绳的龙头。总长1100米,重约10吨的扯绳,是一条直径6厘米的钢丝绳,分为头连、二连、三连、连尾。等到大家按部就班做好准备之后,就是一声响亮的炮声,比赛便在千万民众呐喊欢呼之声中开始了。
这样声势浩大的民间体育比赛,其实不在于胜负,主要是全民参与,丰富娱乐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不仅凝聚民心、维系团结,还彰显了劳动人民勇敢顽强的尚武精神和民族气质。
经过一番激烈的较量,我所参加的一方,最后取得了胜利。无论是胜利的还是失败的,许多人都累得坐在地上。虽然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但是人们脸上却洋溢着欢乐和喜悦。我身边的两个女青年,连鞋子和帽子都掉了,顾不得喘口气,脸上红扑扑的,在人群里扒拉着,满街头找鞋和帽子,惹得大家善意地笑了起来。许多举着“长枪短炮”的摄影爱好者,记录下了这一妙趣时刻。
在临潭,才知道什么是拔河之乡。人们不仅喜欢拔河、会拔河、懂拔河、参与拔河,议论拔河,而且还研究拔河的历史文化,精神和意义。尤其是年轻后生们,哪怕是几个人,工休小憩,茶余饭后,闲来无事,都要嚷着扯三局。
拔河之乡对于拔河的兴趣,也从娃娃抓起。幼儿园的孩子们,一说到拔河,都会神采奕奕,捋胳膊挽袖子。到了拔河的时候,孩子们更是又转脚腕子,又活动手腕子,看着蛮像是一回事的。双方队伍,不分男女,人数相当,大小差不多。个小的在前,个大的押后,最强壮的孩子,往往都是最后坐底。老师一声令下,你看,小小的人儿,一个个眼眉拧着,嘴巴努着,谁也不敢松口气。一个脚朝前弓着,一个脚往后蹬着,双手拽着绳子,屁股往后坠。那股子顽强的斗志,真是使出了吃奶的力气。不知哪个孩子放个屁,顿时笑场了,稍微松懈的一方,立刻像坐了滑梯一样,被对方拉了过去。胜利的欢声笑语,失败的稚气的小脸上满是不服气,还有相互之间讨论着脚应该怎么放。至于谁放的屁,这功夫也顾不上去对号了。看幼儿园的孩子们拔河,我觉得特别有意思。因为孩子们的单纯、快乐,以及对拔河的热爱,都是发自内心的。
人这一生,或多或少,都会拔河的。拔河看起来很简单,其实蕴藏着大的哲理,大的文化。说出这么有哲理的话的,是马大哥。这位临潭的地方文化学者,是拔河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
真像古人说的那样: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在与马大哥的交谈中,我不仅了解了拔河运动的历史,还知道了拔河运动的意义,更明晰了拔河运动的精神所在。拔河比赛的意义在于维系团结,协作共赢,齐心协力,拔河比赛的精神在于凝聚民心,拼搏进取,勇往直前。万人扯绳赛,之所以能够被列入2021年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现的就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情感。
马大哥告诉我,拔河也是有技巧的。比赛开始之后,首先要半蹲马步,全体人员的身姿都要尽量向后倾斜,重心向后倒,而且脚尖一定要在膝盖前,眼睛看天,剩下的就是使劲了。
拔河这项运动,据记载起源于两千四百年前的楚国。在多年征战过程中,楚国人发明了一种专门用于水战的,名字叫作“钩强”的兵器。这种钩强能够在水战的时候,钩拉住敌方的舰船,令众人一起奋力拉住,使之在败退的时候不能逃脱。因为这种战法,时常有出奇制胜的效果,所以楚军便把他引入日常操练之中。当时是把双方又粗又长的竹蔑缆用铁钩牵挂在一起,然后在各自蔑缆上又系上无数条细蔑缆。训练的时候,让两队兵士向相反的方向用力扯拽。当年楚国攻打吴国的时候,专门在阵前展示千百人裸露着躯体牵钩。在凝集战斗力,提升士气的同时,震慑敌方于忐忑恐惧之中。后来牵钩慢慢从实战转向了民戏,流行于荆楚一带民间,成为一项喜闻乐见,争相参与的活动。
拔河,这个名称是在唐朝才确定下来的,之前叫作钩强、牵钩。也是因为唐朝两位皇帝的喜爱和提倡,才使得拔河从民间走进了宫廷,然后成为一项普及全国的运动。唐中宗时期,薛胜一篇《拔河赋》,可谓文章绚丽,词语精妙,气势壮观,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绘声绘色地把拔河这个万民空巷,千人竞赛的运动,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后人面前。
曾经励精图治,大展宏图的唐玄宗李隆基,更是亲自带着王公大臣下场参与比赛。皇帝赢与不赢,都无所谓,主要的是这种娱乐气氛,尚武精神。以至于一千多年以来,“超拔山兮力不竭,信大国之壮观哉”的拔河,成为最具观赏性,最具磅礴气势的运动项目。遍览古今运动,唯有赛龙舟才可与“挽者千余人,喧呼动地,观者莫不震骇”的拔河相媲美。
拔河在临潭被称作扯绳,而扯绳的习俗,又来源于军队。明朝时期驻守边境的洮州军营,为了培养士兵的勇气和力量,便把扯绳用于操练,并且成为习俗。明朝实行屯田戌边制度以后,逐渐迁徙内地人来此戍边,扯绳的习俗也慢慢由军中传入民间,临潭县传承六百年历史元宵节万人扯绳赛就起源于此。
我的学生时代,每年学校都要举行班级拔河比赛。虽然奖品只有一个练习本,或者一支铅笔,但是大家投入的热情却空前高涨。因为奖品不重要,重要的是名誉。赢得的一方,最起码可以趾高气扬一年的时间。
初一时的秋季运动会上,我们班两个最为健壮有力的同学,都因故没有参加冠亚军的决赛。眼看着不相上下的天平倾向了对方,大家都有些士气受挫。这时候我们班的一个女同学把大家叫在了一起,出了一个妙计,乐得大家直挑大拇哥,连连称赞。比赛开始了,瞬间我们就处于劣势,眼看着小红旗就要过界河。这时候,我方助威的人群中,那位女同学带着几个同学,突然一边扭着屁股,一边做着搞怪的动作,唱起了“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一只没有尾巴,一只没有耳朵,真奇怪。”。结果对方原本正在憋着劲拔河的人,一下子笑得泄了气,顿时阵脚打乱。我们一鼓作气,大获全胜。虽然取得了胜利,却因为胜之不武,让班主任老师批评了。
她教育我们,用不择手段的方法取得胜利是错误的,尊重对手,靠技术和实力取胜,这才是体育精神。老师的话,不仅是说比赛,也是在说做人,让我们受益终生。
“一根绳,一条心,一股劲”的拔河精神,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和谐祥悦的场景,团结互助的精神,也是对国泰民安的期盼,安居乐业的向往,更是写照了如今富强发展的盛世中华。
作者简介:程咏,天津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远洋海运集团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发表于《天涯》、《青年文摘》、《中国海员》、《天津日报》、《今晚报》等各大报刊杂志,以及海运行业报刊。著有《海员故事》、《小镇故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