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心中有日月,笔下存山河 ——“文学入画六人行”画展侧记
来源:文艺报 | 许 莹 杨茹涵  2023年07月28日08:19

6月25日至29日,鲁光、石楠、肖复兴、赵丽宏、连辑、冯秋子以“文学入画”为名,联手在国家画院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举办画展。展览由中共永康市委宣传部、永康市鲁光艺术促进会主办。此次展览的首展,去年已在浙江省永康市举办。展览画册由北京文津出版社出版发行。

此次画展的发起人为作家鲁光。29年前,他曾参加过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作家十人书画展”,当年参展的九位作家都已作古,但“文学入画”创作理念却深入鲁光的内心,并成为他几十年来的坚守。近些年,他联手画家王涛、杨明义在荣宝斋美术馆举办过“文学入画三人行”画展。这次他又倡议举办“文学入画六人行”画展,将来自安徽、上海、北京的作家集聚在一起,通过风格各异的绘画作品,展现出新时代作家独具匠心的艺术追求。

鲁光曾向国画大师李苦禅学艺,后拜书画大家崔子范为师,学习大写意花鸟画。此次展出的十幅作品中,既有田园风光,也有人物掠影,但出现最多的还是牛。鲁光属牛,爱牛、画牛,牛寄托了他对人生的感悟与思考。他用极简的笔墨,勾勒出牛的各种形态,或静或动,皆有精彩。题为《师牛》的画作中,有两头水牛和一位手拿竹笛的老者,题款为:牛是伴,牛是友,牛是师,爱牛一生,画牛一世。鲁光说:“经过几十年的创作实践,我认为文学入画,一言以蔽之,就是画自己。画自己的喜怒哀乐,颂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画对人生和生命的思考。”

石楠是享誉文坛的优秀传记文学家,44岁发表了长篇传记文学《画魂》,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如今86岁的她虽已满头白发,但却精神矍铄,思路敏捷。“我只上了一年小学、三年初中,没有握过毛笔,也没练过碑帖。但我喜欢自然,喜欢一切美的东西。我后来出版的传记文学作品中,有很多传主都是著名的画家。写画家,就要熟悉、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还要懂绘画史和绘画理论,最起码不能讲外行话。”采访期间,石楠给记者看她手机里保存的画作,她习惯将生活中美的事物用手机拍摄下来,然后再用笔墨描摹。石楠说:“我77岁才开始习画,喜欢用色彩表达我对美的理解。我尝试用中国画的材料,用毛笔、宣纸画出油画的效果。绘画开启了我人生的第二次寻芳之旅,我笔下开放着的那些艳美的花,就是我内心世界的表达。”

肖复兴是恢复高考后中央戏剧学院招收的第一批学生,他与戏有缘,也爱看戏,这次画展,他展出的正是戏曲人物画。仔细看,他的画却又与众不同,有的在水墨之外竟又多了油画棒的痕迹,古典人物身旁还站着摩登女郎。这样新奇的尝试来源于肖复兴对于绘画艺术认知的转变。“有一年夏天,我去参观冯尼格特纪念图书馆,馆内的墙上挂满了他画的画,几乎都是漫画风格,夸张变形,线条简洁,逸笔草草,灵动飞扬。那时我突然意识到画画不能够太拘谨,可以随心所欲一些。”所以他画戏曲人物,不追求形似和还原,反而给观者耳目一新的感觉。比如他画武松,不画其打虎的英勇,也不画其血溅鸳鸯楼的快意恩仇,而是从潘金莲对武松的爱欲入手,蕴含了对传统故事的现代思考。肖复兴说:“画外的感想应该比画内的趣味更为重要。这是文学入画的主旨,也是文学入画的长项。”

作家赵丽宏选择了十幅斗方花鸟画参加此次展览。他说:“读书、听音乐、写字和画画是我一生的爱好。”从小喜爱文艺的赵丽宏上学时就曾把读过的小说画成连环画。后来去崇明插队,他把农户家的灶壁当作画纸,肆意挥毫,漓江山水、青松红日、蔬果花瓶,这些作品深受农民们的喜爱,有的还保存至今。除此之外,他还为乡村宣传队画过布景,给小学乡土教材画过插画。还为自己的图书设计封面和绘制插图。多年过去了,赵丽宏依旧在画,他的画依旧可读。他说:“没有成为书画家,我并不遗憾。从事写作五十多年,其实是在用文字绘画,绘我眼中所见,也画我心中所思、梦中所想。”

文化学者连辑早已将书画视为自己的生活方式,现在依旧保持着用蝇头小楷做笔记的习惯。“原以为写字画画只是我茶余饭后的闲情逸致,可有可无。不承想它断断续续伴随我许多年,占据了我大部分业余时间,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次展出的作品中,涵盖了山水、花鸟、人物等不同类型的画作,种类丰富,风格各异。连辑认为,在各艺术门类中,画是形象的文学,形象的文学就是画。中国画的神采,既表现在笔墨功夫之中,又蕴藏在笔墨功夫之外。想要画画得好,最终靠的是画外功夫。

作家冯秋子的十幅作品均名《无题》,除了水晕墨章外,还大胆采用了拓印的方式,给人以惊喜的同时,还留下了无尽的思考空间。在她的画前驻足凝望时,看到的不是具体的画面,而是创作者与整个世界的关系。“我想画心里萌发的东西,想画感觉到的东西,想画在灵魂里窜动的东西,想画我发现的东西、思想的东西,想画能够带给我鼓励的东西,想画能够进到人心里的东西。”近年来,冯秋子的画经常出现在她的散文集中,文字抒发的是她的心声,水墨则是她性格底色的呈现。她笔下的画与灵动的文字相互照应,相辅相成。透过纸张,我们可以看到冯秋子从草原走向都市,又从都市走向世界的人生旅途和心灵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