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网络文学名家谈写作 月关:历史小说怎么写出“高级感”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月关  2023年08月18日08:32

网络文学蓬勃、鲜活地在这个时代生长着,以它的无限想象,以它的烂漫可爱,以它的现实沉思,给予这个国家数以亿计的读者以各种形式的能量与元气,创造新的奇迹与可能。

网络文学旺盛生发,始于写作初心,成于时代机遇,更离不开所有写作者一点一滴的耕耘。无论是知天命的阅历还是Z时代的新浪潮,他们眼睛里闪烁着同样的光芒,他们对于写作的每一点思考,都经历了无数个日夜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中国作家网通过推出“网络文学名家谈写作”专题,与众多读者一起重温网络文学名家们的写作初心,分享他们的文学理念与创作细节。我们相信,多元与精彩,都将会在这里呈现。

(栏目主持:虞婧)

月关,1972年生。网络历史小说作家,中国作协十代会全委,辽宁省作协副主席,江苏省网络作协名誉主席。番茄小说签约作家。代表作《回到明朝当王爷》《夜天子》《莫若凌宵》等。

我写历史小说主要是根据个人条件和喜好。当网络文学兴起,我萌生了创作冲动时,已经三十三岁,相对成熟一些,对于一些仙侠、玄幻等幻想类文学, 显然不及更年轻的作者擅长,而且也更喜欢创作成熟度高一些、更贴近现实世界的人物。

符合这一条件的,基本就是都市和历史类型了。而这两者之中,我又喜欢历史,曾经大量阅读相关书籍,对于历史知识、历史的时代感、历史风格的文字运作,更加得心应手一些。最重要的是,我热爱历史,喜欢徜徉在历史的海洋中,喜欢在自己创造出来的世界中展现一幅幅历史画卷。穿越,是为了更具有故事性,让现代读者更容易代入。为了保证古色古香的韵味,我几乎不用现代“金手指”。而架空不需要更严谨的考据,由于没有落实一个具体的历史上已有的年代,也需要更长时间让读者对这个世界产生熟悉感。所以我的主要创作类型是穿越而非架空。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也尝试过不同风格,但最终还是回归了写作的初心。我一向自诩是个“不安分”的作者,不愿意沉湎于既有的成功经验,而喜欢挑战新的东西。这种尝试当然能汲取更多知识和经验,但要不要这么做还是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定夺。我在尝试了一圈之后也重新回归了历史小说,只因书评区一位读者诚挚的发言:“金庸那么有名,名满天下的就是他的武侠。琼瑶,大家耳熟能详的就是她的言情。大家喜欢你的历史文,你想有所发展和创新,为什么不在这个框架之内去做小步伐的改变和发展,一定要去尝试各种不同类型呢?这世上,没有人是全才。也没有什么作品,是能让所有人都喜欢的。”我把这位读者朋友的话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能找到个人擅长的写作领域,同时也与大家分享一些自己关于历史写作的思考。

贴近时代的人物塑造是历史小说“高级感”的来由

对于穿越历史文中真实史实与虚构内容的比重,每个作者的选择可能都不一样。进入历史时代,无视时代观念和客观历史条件,大改历史,将数千年发展浓缩于一人一代之间的文也是有的,但在我看来,这种文即便有一时的好成绩,也很难长久,更难进行IP转化,这是一种取巧的“爽文”,丧失了写历史文本身应该具备的追求。

我在长期的创作与摸索中,结合读者需要以及历史文创作本身的规律,包括警惕“历史虚无主义”影响的前提下,渐渐形成自己的判断。创作以真实历史为背景的历史小说,首先应该反对主角无视历史客观条件的限制,搞出一个不伦不类新历史时代的创造,也应该尽可能地减少主角利用对于历史的“先知性”作为“金手指”,便能够轻易地改变历史,对历史作出想当然的各种变革。

如果想创作的仅仅是主角的个人成长史,其实没有必要一定要去改造社会。如果想赋予主角更多的作用,那么也该依托于真实的历史,尽可能以古人可以理解和接受、以当时时代的客观发展条件能够实现的方面,让主角发挥作用。同时,要兼顾这是一个真实历史朝代本身,不宜想当然地改得面目全非,但也不宜无所作为,还要让读者产生足够的趣味性。那么,可以在设计主角成长道路时,尽可能远离“帝王将相”这个圈子,因为他们的历史发展都在史书中记载着。如果我们把主角放在地方上,放在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圈子之外去发挥,那么即便不把历史改到面目全非,也能避免读者提前知道你的故事中诸多重要人物未来命运的无趣感。

我认为,既然是写以真实历史为背景的历史小说,那么就应该尽可能地少利用人物对于历史走向的“先知性”来改变历史。因为这种爽感虽然来得最为直白,可只要经过一次两次之后,读者就会变得审美疲劳。同时,这样的改变对于原本的历史脉络来说也是一种破坏,你已经改变了历史,那么再接下来的历史,就不再是你所熟悉的模样,这种“爽”就变成了一锤子买卖。

其次,就是尽可能地尊重历史客观条件,避免把主角化身为无所不能的发明家,有了任何麻烦和困难,就靠可以想当然的发明创造去解决问题。这样一来,爽感会变得模式化、套路化,故事的呈现也会乏味。即便是历史小说,其故事演绎,矛盾、冲突、情感也都是依靠人与人之间的碰撞来产生的。重点还是应该放在“人”的塑造上。这个“人”,如果太有现代感,或者你让他的言谈举止、行为模式太现代,这显然是一部失败的历史小说,其IP转化也会更困难。

相对而言,女频历史文在这些方面就做得比较好,因为女频文的主流,先天是围绕感情去写的,不管是去古代谈一场恋爱,还是去宫斗,用的本就是智慧,是放在古代也不违和的博弈模式。男频历史文包括的主题会更多,故事格局也更大,但是产生冲突解决矛盾的主要方式,也应该是用主角的智慧去解决。

我们的主角可以是一个受过后世教育的穿越者,所以在思维逻辑、价值观等方面,相较与之博弈的古人更先进有效,故事的生动性一样可以产生。但是,简单粗暴地搞发明创造,不切实际地在古代搞改革,照搬几百上千年后今天的一些生产模式、政治制度,“金手指”开得过于偷懒,这个文自然也就成了一次性的快餐文了。

好的场景营造需要将直接知识与间接知识结合

前面提到了,历史小说的重点应该放在人的塑造上。需要让人物活起来,逼真、细腻地去刻画每个人物的心理,闭门造车肯定不行,这就需要将直接知识与间接知识相结合,从而演绎你的故事。

直接知识的获取需要作者多去观察生活。观察生活中的人,观察社会和世界的运转。另外,可以结合自己以往的工作经历,将自身对于人情世故的理解融入故事之中。间接知识则是通过大量阅读有深度的好作品来获取。然后,在自己的写作中投入真感情,让你塑造的人,不管是主角配角,在你心里都能活起来。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通过精准优美的文字,能展现出来。逼真、细腻的人物心理,直接的心理描写是最简单也最不具备说服力的。高明的、有深度的人物心理展现,是不直接讲,但从主角的神态、语气、语言、动作和行动中都能体现。这就像一部电视剧,运用大量的旁白、闪回,显然是塑造能力不足,而且是很糟糕的一种表现模式。

只有让读者从这个人物的言谈举止各个方面自主地接收到深层次的信息,这个人物的刻画才逼真、细腻。所谓“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通过这种模式创造出来的人物,因为每个读者的性格、价值观不同,人生阅历深浅不一,对这个人物的理解也就不同。但在每一个人心中,这个剧中人都是鲜活的。

如果全靠自己用旁白、用心理描写来塑造,那么这个人物就没有了后续发挥空间,你已经“约定”好了,读者只需要接受你的设定和解释就好。这样的人物自然难以生动鲜活,逼真细腻,而且读者一旦不认可你的这种解释和分析,他还会因为反感而弃文。

举个例子,我曾经在写剧本时,把一集的分场写到了五千字(一集剧本一万五千字左右),已经详细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简单细化描述一下,就是一集剧本了。但是交给一个年轻人去具体写实的时候,他把我想象中的场面演绎成了这样:“一群墨家长老就围在他们的掌门人钜子身边,指指点点地抨击着,钜子低着头唯唯喏喏地认错和解释,而负责插科打诨起搞笑作用缓解紧张的那位长老,则是提着茶壶上前解劝:‘大家坐下喝杯茶,别说了,钜子也不想这样的如何如何……’”

而我在分场里,已经详细说了,墨家讲的是兼爱、非攻、追求平等,所以钜子也不能独断专行,做出重大决策时,长老们有权质疑并得到解释。这场戏,需要长老们很不理解钜子的决定,纷纷诘难质疑,钜子不卑不亢绵里藏针,某某长老则适时出来打个圆场,可以想象参考一下古罗马执政官和元老院元老们开会的场景。

结果他就写成了上边那样——为什么?

是因为审美。

他对于文字的运用,对于画面感的想象和描述,对于人物反应的阅历经验,对政治斗争、政坛博弈的理解,就是现在这样一个水平,他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严重不足,只能想象出一场老汉们围着懦弱的生产队长发难的情景,那么还能如何对他要求更多?

所以,要想讲好故事,不需要多么多的理论,而是需要提高创作者的审美,需要他掌握尽可能多的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从而呈现出生动的效果。

以缜密的逻辑思维,搭建历史的片段

故事脉络的完整,少不了历史政治斗争的细节性呈现。怎样能让这样的斗争更具信服力,需要作者的心理年龄相对成熟一些,运用好自己的直接和间接经验,注意中间的逻辑顺承关系,这样才写得出相对成熟的人物,呈现有深度的历史政治斗争。

直接经验,可以是作者丰富的人生阅历、社会经验。就像“莫泊桑观察的故事”里,他的老师福楼拜让他观察路口行人一样,作者也需要从生活中去感知人性,不然写出的政治人物行为模式、言谈举止都很简单幼稚,流于表面化,又怎么可能有让人信服的复杂的政治斗争。

但是,仅有这一点还不行,还要有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而这一点主要是来自于间接知识积累。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对古今中外诸多历史事件、历史上发生的博弈斗争进行深入了解来掌握的。但这些事例,同样有很多浮于表面的解释与描述,包括诸多的史书史料,也只是简单地记述了事实,缺少更具深度的分析与研究。这就需要作者扩展自身阅读范围,加入学术界的研究分析资料,结合自己相对成熟的经验阅历,取其可信,弃其糟粕。

倘若缺少这两方面的能力,则不可能写出令人信服的有深度的历史政治斗争。

所以,写好的历史文,其实对作者的要求是相对更高的。他要有丰富的历史知识,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要对诸多的历史学术文献分析有所研究,要有成熟生动的文字运用能力,要有更加成熟的人生阅历,还要兼顾作品的故事性,不至于把它写成晦涩、乏味的历史故事。

在这一过程中,作者还需要培养自身强大的逻辑能力,能在交织的矛盾中保证故事主线的通达。这就像是一个写文章的人,却更具备理科逻辑思维的特点了。

历史小说可以展示历史上某一时期的生活面貌和历史发展的趋势,它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或者这个世界的背景,都是有其历史根据的,但作者又适当地增加了虚构的人和虚构的事,丰富了简单枯躁的文字叙述,让它变成了活色生香的花朵,展现在读者眼前。

同时,历史小说也可以给读者提供一些历史知识,传递一种历史内涵, 让一些读者能够自然地获得更高的思想深度和考虑、分析问题的办法, 这是与作者的史识、史观密切联系着的。

但我认为,创作历史小说最朴素也是最大的意义,还是一个故事所应该产生的直接效果:刻画一群鲜活的古人,共同演绎了一个生动的历史故事。让人徜徉、参与其间,为之欢喜为之怒,一同体会一次主角的人生历程,愉悦了人生中一段时光。

我的读者有不同职业背景的人,甚至还有一位是大学历史系教授,他来看我的小说,绝不可能是为了了解其中涉及的那点历史知识,又或者想研究一下我的史观。故事终究是故事,不管是什么类型,最重要的还是它的这个本质——它,需要打动人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