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中国作家网书单 云端的艺术,入世的艺术 ——2023第三季度艺术类图书盘点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杜 佳 整理  2023年11月01日07:43

与对文字的依赖不同,我们对艺术(图像)的依赖几乎出自本能。作为艺术阐释世界和承载其观念意义的重要方式之一,图像,构成了我们从一出生就身处的世界。我们对周遭的认知大多源于图像,对文明的记忆也依赖图像胜过文字。正因艺术指向人类终极需要的属性,使她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居于云端、为人膜拜的偶像。早在20世纪80年代便倡议“美术史应是一门人文学科”的范景中先生在新著《艺术与文明:西方美术史讲稿Ⅱ》中直言,“没有艺术,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文明也就几乎苍白一片了”。享誉世界的音乐家坂本龙一在其具有告别意义的自传末尾写下一句拉丁文,Ars longa, vita brevis(艺术千秋,人生朝露)。尽管由于生命的有限性,艺术家的故事不得不在某刻画下句号,但艺术仍在那里,如永恒之日升月沉,于无声处抚慰人心。

与其神圣高蹈遥相呼应的,是艺术的另一面——她就在我们身边。对此,贡布里希的方法论或可指引一二,我们当中不可能人人都是艺术家,但人人都可能面对这样的生活经验,在家中尝试搭配装饰用的花束,或者烹饪某道菜肴,无论所面对的事物多么微不足道,我们都会敏锐地察觉某个“临界点”,那是使一切看起来刚刚好的界线,增一分或减一分都有破坏平衡之虞。无论花材还是食物,那些被摆弄的对象之间,只有一种关系才是理所当然。“合适的”“无法再做些微更动的”限度,便是艺术的逻辑——在不完美的世界中寻求完美的渴望。本期书单从门类、技艺、载体、历史等不同方面提供选择,希望带给读者一段居于云端又陪伴在侧的沉静时光。

——栏目主持人:杜 佳

《论照片:如何读懂一幅摄影作品》

作者:【英】大卫·坎帕尼 著 江融 译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3月

作者大卫·坎帕尼在这本书的序言中说到了书名的由来:“当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我曾经与苏珊·桑塔格一起度过了一个下午,她是散文家、电影制片人、小说家,也是《论摄影》(On Photography)一书的作者,这本书至今仍是人们最常阅读的关于摄影的书。我非常欣赏桑塔格的著作,但在我们谈话约一个小时后,她好奇地问道:‘你对我关于摄影的著作有什么问题吗?’我很尊重她,所以说实话。我回答说:‘你对任何特定的影像都没太多可说的。’‘这倒是真的,’她表示同意,‘我的书更多的是关于摄影作为一种现象,社会和艺术的现象,’她停了一下,笑了笑说,‘也许有一天你会写一本名为《论照片》的书。’”

与《论摄影》遥相呼应,本书站在“将摄影作为一种社会和艺术现象”的“前景”里,将镜头对准“照片”这一特定影像,以图文对页的形式进行解读。如果说桑格塔的经典《论摄影》并未论及具体,那么刚好将这本《论照片》视为一种补充和延展性的探讨。作者无意自说自话地赋予影像以确凿的意义,他对影像的分析,与其说是解读,不如说是开放式的启发,正如作者在书中论述的:“一张照片执着地存在着,却又神秘莫测。在每一张照片中,都有一种疯狂。”

《艺术与物性》

作者:【美】巫鸿 著

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5月

本书是美术史家、艺评家、策展人巫鸿主持编著的“中国材质艺术”丛书第一辑。该丛书通过专题分析的方式,针对中国艺术中的各种材质,展示不同材料的开发和使用在中国美术史中的重要性,探索这些材料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宗教、政治、性别和思想上的含义。

本辑涵盖了中国美术史的全过程,从史前时代到当代艺术,分别聚焦于史前玉器和特殊陶器、中古时期以不同材质制作的造像、物质文化与视觉文化中对玻璃的使用、瓷的材质性和清代皇家的瓷器制作,以及当代中国艺术中的“材质艺术”潮流。正如作者在序言中表明的,“欣赏和研究艺术品的角度有多种。一个习用的角度是‘图像’,其基础定义是人类创造的视觉再现。许多重要的艺术史研究方法,如图像志、图像学、符号学分析等都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其成果也被历史学、文化研究、文学研究等领域吸收,产生了超出艺术史的深远影响。另一个角度是‘物件’,即人类制造的器物,包括常规意义上的所有艺术品。从这个角度看,每件艺术品都由特定的物质构成,那些承载图像的物件亦获得了‘媒材’的意义。”以本书为开端的系列则意在引进第三个研究和理解艺术品的角度,即从材料或质料出发,也就是“物性”,由此开启一个从“材质”角度研讨中国艺术的视角。值得注意的是,本书所说的“物性”包含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一是用以制作艺术品和建筑物的物质材料(material);二是材料在意识形态和审美层次上的“质量”(quality) 。“材质”一词综合了这两个方面,同时指涉着艺术品的“材”和“质”。从这两方面的综合出发,审视艺术品对美和精神需求的满足。

《中国绘画:五代至南宋》

作者:【美】巫鸿 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6月

《韩熙载夜宴图》《溪山行旅图》《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等传世名作都集中在五代至南宋涌现,这并非偶然。在这一时期内,诸多对中国绘画影响深远的互动与演变正在发生,却鲜少被串联在一起思考、讨论。本书将目光投向了这个中国绘画史上特殊而关键的阶段,是一套通史性的中国美术史著作之一,其他还包括去年已经出版的《中国绘画:远古至唐》,以及写作中的第三部——元至清。本书延续了该系列的写作思路,放弃通史写作的“规定动作”,吸纳了考古美术的新近研究成果,聚焦五代至南宋时期各种类型的绘画作品及其媒材特征,关注多元背景下的绘画实践与跨地域交流,勾勒了更加立体生动的中国绘画发展脉络。值得注意的是,媒材等物质如何为艺术发展提供支撑,这一部分书写,与作者的另一部新作《艺术与物性》(见上文介绍)在研究思路上一脉相承,因此并列于此,方便读者对照阅读。

《我还能看到多少次满月升起》

作者: [日] 坂本龙一 著 白荷 译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3年6月

坂本龙一1952 年 1 月 17 日出生于东京,于东京艺术大学获得硕士学位。1978 年凭专辑《千刀》正式以个人身份出道,同年组建“黄色魔术乐队”(Yellow Magic Orchestra,YMO)。1983 年“黄色魔术乐队”解散后,他发布了BEAUTY、《音乐图鉴》《异步》和《12》等作品,他以革新性的音乐追求享誉全球。电影音乐方面,他凭借《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获得第 37 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配乐奖,凭借《末代皇帝》获得第 60 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配乐奖、第 45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最佳配乐奖。此外还获得格莱美奖电影、电视音乐奖等众多奖项。他积极跨界尝试艺术创作,参与了包括舞台作品LIFE、《时间》以及在中国和韩国的大型装置艺术展等活动。他还提出许多环境与和平相关问题的主张,并发起森林保育再造计划“More Trees”。坂本龙一已于 2023 年 3 月 28 日去世。

本书是作者在医生发出生命危机宣告后,心中“必须要说的话”。关于艺术创作和社会活动背后的哲学,关于坂本家的历史和家人的羁绊,以及关于自己离开后的世界……在这本告别书最后,作者写下一句拉丁文Ars longa, vita brevis(艺术千秋,人生朝露)。坂本龙一的故事到这里结束了,但音乐仍在那里,抚慰人心,这也是作者给予世界与未来的遗赠。本书亦收录由作者好友铃木正文亲自撰写的后记,记录这位世界的音乐家最后的时光。

《中国戏七讲》

作者: 李楯 著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3年6月

百年身、千秋笔、儿女泪、英雄血……作者认为,戏,是诗词之后“最中国”的抒情方式,蕴含着中国人特有的认知、思维、记忆、表达和交流、互动的方式。本真意义上的中国戏,要从中国戏(以京剧、昆曲为代表)的可追寻处讲起,而非停留在文学史和戏曲史中以文字钩沉。要突破舞台上占支配地位的西方戏剧理论范式,用戏曲自有的语汇去理解它的独特之处;要突破艺术和娱乐的狭义层面,从社会史和文化史的广阔空间,理解它何以成为中国人生命的组成部分。讲戏不仅仅是一种知识和文化的普及,更意味着唤醒一种久远的文化记忆,寻回遗落已久的基因。

作者少时学戏,接触过梅兰芳、俞振飞等京剧名家,长期研习昆曲,并能登台表演,长期研究和表演实践让他形成了独特的体验和感悟——戏曲的特质在于“兴发感动”,戏如是,诗文如是。北京大学教授梁敬东评价,“这是中国文明的机理,中国艺术的真谛,也是中国文人士大夫的品格所在”。

《制色:中国人的色彩美学》

作者:曾启雄 著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6月

古人为颜色都起了诗意的名字,这些命名不但形容了色彩的视觉体验,也包含着鲜活的生活经验,譬如由何种植物染料染得等生动的记录。传统色彩研究学者曾启雄教授,毕三十年之功潜心钻研古代东方色彩,通过大量的考察、记录、实践,联结起历史和传说、技术和材料、典籍传承和东西方交流等,梳理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的脉络,追寻中华民族绚丽多姿的色彩文化,回溯中国人的色彩美学传统。书中所记,已远超制色,更关乎色彩美学观照下的生命本色。

《蓝丝绒:大卫林奇谈电影》

作者: 【美】大卫·林奇 【英】克里斯·罗德雷 著 冯涛 译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3年7月

大卫·林奇是享誉国际的美国导演、编剧,当代美国非主流电影的代表人物。他的影片以华丽、阴郁、诡异夹带着幽默的风格在影坛独树一帜。多次荣膺国际电影大奖,留下了诸多影史经典。他擅以独树一帜的影片风格探究人性幽微,引领观众深入神秘而富有力量的潜意识世界,展示现代人焦虑郁闷的精神症候。

在本书中,大卫·林奇回顾了四十余年的电影创作生涯,涵盖了《穆赫兰道》《蓝丝绒》《双峰》等代表作品台前幕后的故事,真切展现了林奇的电影与人生。在林奇看来,每个人都是心的侦探,最迷人的恰恰是那些抽象的、需要动用直觉去把握的部分。有评论家就林奇电影生发出林奇主义——一种特定的讽刺,将毛骨悚然与习以为常以如此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向我们揭示前者之永远包存于后者之中。

《电影的节奏是心跳》

作者:【法】米莲娜·布列松 编 陆一琛 译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 2023年7月

布列松之于法国电影,正如莫扎特之于奥地利音乐,陀斯妥耶夫斯基之于俄国文学。罗贝尔·布列松,这位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电影导演之一,以极简主义的电影语言书写人类的精神世界,其独树一帜的美学深刻影响了世界电影史,被塔可夫斯基、戈达尔等大师一致推崇,也深受巴赞、桑塔格、杜拉斯等大家的喜爱。杜拉斯曾感叹,在布列松之前,电影都处于寄生状态,从属于其他艺术。而和布列松一道,我们进入了纯粹的电影,“只属于这个人的电影”。

本书是布列松唯一的谈话录,收录其四十年艺术生涯中所有重要谈话,由其遗孀米莲娜·布列松亲自整理编纂。本书以创作历程为经,以电影美学为纬,在其中,我们能看到这位沉默、超然的电影圣哲将他对艺术和人生的哲思娓娓道来,字字箴言,简洁而不失激情。

《秦汉工匠》

【美】李安敦 著 林稚晖 译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23年7月

自雇工匠、受薪工匠、合约工匠、学徒工匠、服役工匠、刑徒工匠、奴隶工匠,是这些真实具体的男女工匠,创造了秦汉中国。大到皇陵墓葬,小到灯具碗盏,秦汉是中国古代一座物质文化的高峰。当我们感叹兵马俑的雄伟壮观,赞赏长信宫灯的精妙绝伦,可曾有人想过,到底是谁制造出了这些美轮美奂的器物?

李安敦教授透过本书,带领我们了解这些活生生的造物者以及他们所处的复杂的社会、商业和技术网络,让我们从走马观花中停下脚步,开始体悟千年前的物质文化遗产背后,有着与当下的你我一样的人性。美术史学者、浙江大学教授缪哲评价,以物质文化或艺术史为视角,揭示并感受这制度化生产中的人性之纬,《秦汉工匠》乃是目前唯一的一部……同时,本书亦是一部可称“如何把沉默的人造物转化为言语性史料”的方法论示范。

《艺术与文明:西方美术史讲稿Ⅱ》

作者:范景中 著

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8月

本书作者范景中认为,“没有艺术,文明近乎苍白。”艺术,作为人类阐释世界和承载其观念意义的重要方式之一,以鲜明的文化品格,丰富的表现形态,参与了人类文明精神气象的建构。《艺术与文明》三部曲,是凝聚著名艺术史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范景中五十多年研究成果的一部通史性艺术专著。全书将绵延几万年的西方艺术置于人类历史文明语境,以宏阔的文化视野,沿着艺术的价值学与形态学这两条互为交织的主线,对艺术主体特征的变迁、艺术价值内涵的演化、艺术图式与趣味相匹配的历程,以及艺术不同发展阶段与社会历史环境、与其他文艺思潮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等等,作出了全新观照和系统梳理。

本书为《艺术与文明》三部曲之第二部,共25万字、197张图片,聚焦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维米尔、伦勃朗等天才艺术家层出不穷的黄金时代——文艺复兴到18世纪。作者摒弃当下流行的各种崭新术语,强调继承西方传统的风格学、图像学方法,深度阐释不同时代之下的艺术这一独特的人类视觉创造成果,涉及历史、宗教、建筑、科技、哲学等多个不同领域,并且处处体现东方的审美与哲思。艺术家、评论家陈丹青认为,美术史这样深广的学问,需要一个具备大眼界、专业的史学家来讲授。而范景中先生最早将西方艺术史学者及其研究成果与方法介绍到中国;首次将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翻译介绍到国内;在20世纪80年代便倡议“美术史应是一门人文学科”,推动了美术史的独立发展及对其他领域之影响,堪称这样一位权威。

《图镌梨枣——中国古籍版画里的故事》

作者: 刘洁 著

出版社: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3年8月

版画,属于视觉艺术的一种。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用刀或化学药品等在木头、石头、麻胶、铜版、锌版上雕刻或蚀刻作画,再用油墨或彩色颜料转印至纸张、丝帛、绸布等媒介上。中国版画历史悠久,蕴含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以及社会性研究意义。

本书作为一本关于中国古籍版画的轻学术图书,既包含对中国古籍版画在刻印制作、作品流派及传承、西学东渐过程中一些趣事的讲述,也有对天文、地理、宫室、器用、名物、工技、农艺、文学、戏曲等门类中的版画插图的古籍解读;既有山水图景、人物传记等版画的鉴赏,又有对中国古代绘画作品集大成的画谱、谱录的艺术赏析。本书从山水园林、礼仪、文学戏曲、御制版画、科学技术、医学养生以及画谱八大领域精选了53幅代表版画,将其背后的故事、欣赏评析以及艺术意义娓娓道来。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访谈录》

作者: 【美】约翰·吉安维托 编 史敏 译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3年9月

《乡愁》《索拉里斯》《雕刻时光》……爱上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电影是自然的事,爱上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也是自然的事。这部访谈录汇集了塔可夫斯基接受的二十二篇重要采访,时间跨度二十多年,涉及这位电影诗人的方方面面:从童年到战争,从亲情到爱情,从事业有成到被迫流亡,从成名初期到生命末期。在访谈中,塔可夫斯基畅所欲言:对电影与时间的独特解析;对美学的深入思考;对创作与信仰的执着;对流行艺术的不屑;对大众的复杂态度;关于政治、自由、名利、生死的犀利观点;关于女性议题的令人不安甚至不适的言论……这些访谈仿佛黑白长镜头,记录了他的局促与轻松、诙谐与苦涩、淡泊与傲慢,雕刻了他的电影人生与诗意时光。

《以王羲之的名义:〈集王圣教序碑〉的经典化之路》

作者:罗丰 著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23年9月

《集王圣教序碑》在唐初的出现,本是历史之偶然产物,却成为一座影响深远的书法艺术的丰碑。这件作品,从内容到书法再到以碑刻为物质载体,其难以比拟的经典地位,可以说是唐初政治、宗教和以书法为代表的精英文化几种因素合力的结果。如果想要了解王羲之书圣地位的最终确立,行书何以成为高雅文化的标志,就离不开对这块碑铭的形成和接受史的了解。

本书为考古学者罗丰对这件传世之作所做的全面考察,梳理了由唐至清人们“以王羲之的名义”推动该碑经典化的历程。作者不只关注文字、书法,更考索了碑的形制、花纹、石材,以及碑的物质存在同书法和碑文内容的关系;从考古学与历史学的角度,回答了一些重要的书法史问题。其中围绕此碑的形成与接受史而展开的历史、考古、艺术和宗教问题,在每一方面均提供了丰富而准确的历史信息。书中锐见叠出,征引赅博,文字雅畅,叙述引人入胜,称得上是一部以《集王圣教序》为中心的中国书法文化史。

《诺兰变奏曲》

作者:【英】汤姆·肖恩 著 李思雪 译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3年9月

克里斯托弗·诺兰——当今世界最受瞩目、最具话题性的电影导演之一,凭借《蝙蝠侠》三部曲、《盗梦空间》《星际穿越》《敦刻尔克》《奥本海默》等极具个人风格的大片,屡屡创造口碑、票房双收的神话的现象级导演。

资深影评人汤姆·肖恩与诺兰相识逾20载,对后者进行跨越3年的独家深度专访。本书由对话访谈和肖恩的论述交织而成,得到了诺兰本人的全力支持配合,以罕见的亲近视角回顾了诺兰的个人生活,梳理其电影生涯的发展轨迹,探寻其杰作背后的魔力所在。各章以诺兰着迷的母题(“时间”“空间”“幻象”“梦境”等)结构成文,由导演亲自解说其11部长片与4部短片,深入挖掘剧作、配乐、美术、摄影、剪辑等各个环节的匠心。诺兰也前所未有地将自己的笔记、故事板、概念手稿(包括新作《信条》的手稿)以及片场照、生活照公之于众,首度如此彻底地敞开心扉。这是一幅层次丰富、信息量惊人的“导演画像”,是一次潜入21世纪最耀眼的梦想家之天才头脑的迷人旅程。“唯一能够真正理解诺兰或其电影的方法,就是追随他走进这座迷宫。”

《做绘本的人——100位当代绘本艺术家作品典藏》

作者: 【德】罗伯特·克兰滕 【德】亨德里克·赫立格 编 徐如梦 译

出版社: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3年9月

德国知名出版社Little Gestalten创始人克兰滕与资深出版人赫立格汇集了备受瞩目的100名绘本艺术家的经典作品,收录了448幅风格百变、创意十足的插画。内含与比利时国宝级绘本作家凯蒂·克劳泽、林格伦纪念奖评委伦珀特、剑桥艺术学院教授萨利斯伯瑞,以及出版人和绘本研究者的专业对谈。

本书清晰梳理插画师的作品背景,包含绘本的原版书名、引进版中文书名、首版时间、作者信息、内容简介、推荐理由,资料齐全,对绘本创作者和出版从业者极具参考价值。附录含百位绘本艺术家个人网站索引,发现美的一百种可能性,解锁宝藏艺术家。从水彩、拼贴、彩铅、版画,到丝网印刷;从经典绘本、立体书、无字书,到图像小说;别出心裁的色彩碰撞、具有实验性的印刷方式、富有创意的工艺技巧、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以令人惊喜的多元风格和不落俗套的表达方式引导读者在翻阅间了解绘本——这一触及沟通本质的叙事艺术,如同踏上一次迷人的审美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