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瑄璞《芬芳》:中原乡村的世纪变迁和细节中涌动的女性人生
11月23日上午,由中国作协创研部、作家出版社、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办的“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长篇小说《芬芳》作品研讨会”在京举行。研讨会由作家出版社有限公司总编辑张亚丽主持,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陕西省作协副主席李国平,陕西省作协创联部主任蔺晓东出席活动。梁鸿鹰,乔叶,郭艳,张莉,岳雯,丛治辰,王杨,宋嵩,崔庆蕾,舒晋瑜等专家学者以及《芬芳》作者周瑄璞、责编向萍参加研讨会,从乡土写作、女性写作、人物形象、语言结构等多角度展开分析讨论。
《芬芳》是陕西作家周瑄璞用两年、七易其稿创作的最新长篇小说。作品聚焦一对在贫困中跋涉成长的兄妹,着重讲述杨烈芳为代表的多位女性沉浮跌宕的命运,描绘了一个大家族中四代数十人的众生相。以充满美善的笔触书写小人物的奋斗历程,记录其精神的蜕变,以元气淋漓的鲜活细节再现中原乡村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至当下的历史变迁。作者将家族之间互相帮衬、血浓于水的亲情付诸文字,对故乡热土深厚质朴的热爱与眷恋尤其让人动容。
细节下涌动着人生
何向阳认为《芬芳》是周瑄璞目前最好的一部长篇小说。故乡就是一个大剧场,以人物命运为中心,作者用情节推动整个小说的运行。“她一直致力于用深情书写乡土,这是难能可贵的。”
北京作协副主席乔叶与周瑄璞同为河南“70后”女作家,阅读作品,乔叶有一种互相照见的感觉。她谈到,周瑄璞的创作是“厚”的。“《芬芳》表现出的力量感,是一种贴近大地的、民间的、原始而朴素的力量。瑄璞有丰富的生活储备、强烈的写作欲望和写作热情,作品充满韧劲,打动人心。”
《文艺报》副总编辑岳雯和北大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同时注意到作品的细节描写。岳雯将其称为当下写作的“细节现实主义”潮流,“《芬芳》中一些平淡的细节下面其实涌动着惊心动魄的人生,是戏剧性和日常性极好的结合”。细节描写让丛治辰印象深刻,“追寻生活本真的过程,一定伴随着复杂之中出其不意的转折,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是文学的价值,也是文学的尊严所在。”
微观角度折射时代巨变
周瑄璞早期写作聚焦于都市生活与精神情感,近年来转向乡村乡土、人民大众,李国平观察,其作品文学性和思想性以及独特的审美眼光同步协调发展,在关注社会生活和人物命运中反映时代,同时不断思考。周瑄璞“能够精确把握各色人物的精妙变化,让读者体会到人性复杂,同时也感受到生活的无限美好。这是她非常宝贵的文学坚守,也是难得的文学品质”。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梁鸿鹰认为,作者将外在经验内化:如何剪裁,怎么落笔,都了然于胸。无论是人性变迁还是乡村发展,作者用客观而冷静的目光对山乡巨变中发生的故事进行独到审视,直击现象,提出了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
《芬芳》对生活不加滤镜与矫饰的书写,为《长篇小说选刊》主编宋嵩所看重。真实的乡村生活虽然不乏争执冲突等情节,却并不粗俗,作品文字纯朴雅致,读起来鲜活灵动。小说以家族叙事为主体呈现现代以来的乡土之变,在崔庆蕾看来,《芬芳》的写作选择了一个微观角度,叙事焦点在于人和生活,尤其在表现乡村以及内在的人如何面对现代化文明时有精彩呈现。
命运长河中的女性沉浮
北师大教授张莉将《芬芳》视为一部关于女性命运的长河小说。“瑄璞用了文学性而非戏剧化的处理,拥有中国质地的那些女性被重新挖掘出来。”同时,作者并没有仅仅在男女关系、情爱关系的框架里去理解女性命运,而是将其置于整体乡土环境、社会关系中考量。
《芬芳》以新时代山乡巨变为主题,鲁迅文学院教研部主任郭艳认为其中的“变”主要通过女性主人公体现。“女性从被动的无主体意识、无主动性到以主动意识的行动力改变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命运。尤其体现在山乡巨变转型时期,作为一个乡村女性,对于机会的把握、对于变动生活和时代的某种冒险精神和冲动,是在试图缓解、治愈精神情感和价值观念断裂所造成的痛苦。”
中国作家网总编辑王杨认为,作品无论是对女性群像的刻画,还是对部分个体形象的突出描摹,都非常扎实,写出了女性面对生活和个人命运的力量感,她们对自己的身体、情感、爱恨,甚至是生死都有明确意识和想法,个性鲜明,具有强烈主体性,而且随着时代发展,几代女性主体性的成长和显现呈现层层递进的状态。
《中华读书报》总编辑助理舒晋瑜发现,作者更多地着墨于女性的隐忍、坚强、倔强,写出了女性的绽放和凋零。她不太愿意用野心形容一个作家的追求,“我看过瑄璞很多作品,发现她内心的强大和坚定的追求都是有来处的,所以她一开始就显示了扎实、稳健、细腻的笔力,并且始终保持了一以贯之的饱满情感,对于职业作家来说非常难得。”
周瑄璞回顾自己的文学生涯,几年来在写作中领悟,在领悟中创作;在文学这样一条艰辛而幸福的路上,她沐浴着暖阳,也披荆斩棘,“惟其如此,它才更加生动迷人”。 她表示,专家研讨使自己受益良多,要尽快回到写作常态,争取写出更好的作品,在文学理想初心的路途中不断行走,有所收获。
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