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展望新时代儿童文学的发展和未来 ——2023年浙江儿童文学委员会年度工作会议综述
来源:中国作家网 | 王路 毛芦芦  2023年11月26日11:20

11月11日至12日,由浙江省作协主办的“新时代儿童文学的发展和未来”暨2023年浙江儿童文学委员会年度工作会议在中国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临安举行。浙江省作协党组成员、秘书长晋杜娟,浙江省作协副主席汤汤、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赵霞、文学评论委员会主任王侃及来自全省各地的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参加了会议。

当代儿童文学若干重要艺术问题的思考

会上,针对当代儿童文学的若干重要艺术问题,王侃、汤汤、汪芦川、吴正阳分别作了主题发言。

王侃认为当代儿童文学应该进一步思考、表现“不一样的真、不一样的善、不一样的美”,赋予儿童文学新的价值。结合卡尔维诺、余华、王安忆、张炜、等中外作家的创作剖析,他提出了“以儿童文学为方法的文学”的观点。他认为,未来的儿童文学研究可以与成人文学形成一个交互式的平台,在批评方面互相探讨、借鉴,彼此提供启发性的观察视角和研究思路。

针对当代儿童文学中的苦难书写,王侃认为,不少儿童文学作品都写到了童年时代的苦难,其中不乏优秀之作。儿童文学书写童年的苦难,应该体现举重若轻。在具体的创作中,作家应避免用煞有介事的、沉浸式的写作来描写儿童时代的痛苦。苦难写作如何从苦难的沉浸中脱出,以更为客观、成熟的艺术视角来表达,值得儿童文学界深思。他同时强调,要重视儿童文学写作中的细节,重视对物理世界的真实描述,因为它体现的是作者对读者是否足够尊重。

汤汤强调了儿童文学写作应该慢下来,打磨精品。当下写不出来或者写不好,应积蓄力量,不硬写,等有了强烈表达的情感和叙述冲动再说。她希望自己写的每一个字和每一个故事,都来自于对生活和世界真诚、清澈的感受,它们不应该是矫情的,虚伪的,拙劣的,而是独立的、真实的、深情的。

汪芦川做了题为《对童话的珍视与穿透》的发言。她认为,在现实主义的儿童文学作品中,儿童角色的抽象化需要警惕。因为现实主义本身要求作家以一种关切的态度凝视儿童具体且真实的日常生活,要变“抽象的儿童”为“具体的儿童”。“具体的儿童”要求儿童文学作家从理解儿童出发,具体观察儿童身上童年生活、童年世界的肌理和纹路,现实关切儿童的“内宇宙”;需要理解儿童的体验与视角,以及儿童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要将对儿童“内宇宙”的现实关切落实为一种更有厚度和深度的文学作品,或许儿童文学作家可以超越儿童视角,借鉴成人视角中童年书写的精神与方法。

吴正阳在《“文化自信”与当代童话创作》的发言中提出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育的优质资源,同时也是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选择。在新课标提出的四大核心素养中,语言层面的语言运用、思维层面的思维能力、审美层面的审美创造与儿童文学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儿童文学应当与小学语文教育一起携手共进,共同承担起培养、发展儿童尤其是小学生的核心素养的责任。当代儿童文学创作应该去追寻、创造更富民族特色的故事、形象、情感、想象、叙述,呈现更强烈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质,以发扬传承民族文化,培养我们儿童的民族审美情趣。

现实题材儿童文学创作的当下与未来

在针对“现实题材儿童文学创作的当下与未来”议题的探讨中,孙建江、谢志强、郑春霞、叶萍、李作媛、毛芦芦分别作了《关于相信:经典引起的联想和疑问》《讲好中国少年故事》《从疼痛里开出花朵》《对现实题材儿童文学创作的当下与未来的一点思考》《浅论当下儿童文学如何与全民艺术普及挂钩》等发言。

孙建江梳理了浙江儿童文学的创作方阵,尤其对浙江青年儿童文学作家的创作寄予厚望。他以慈琪、李作媛两位浙江青年作家的儿童文学近作为例,在充分肯定、鼓励其现实题材艺术探索的基础上,也提出了进一步的创作建议。他指出,儿童文学写作与作家的个人格局、自我修养等密切相关。儿童文学作家既要锐意创新,也要勇于看见自己的弱点,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提升。

李作媛认为,在消费文化和新媒介文化的裹挟下,当代儿童经历的现实也许更加纷繁复杂,同时也面临自己的困境。一千个孩子可能有一千种烦恼。她认为,现实题材儿童文学的表现手法很多,关键在于,作家应该尊重现实,也不过分迎合儿童,不过度渲染苦难。中国式的童年书写应该是根植于现实之中,真实地表达少年儿童的现实,让现实题材儿童文学作品首先引起少年儿童的共鸣和感同身受。

毛芦芦提出了儿童文学如何与全民艺术普及挂钩的问题。她认为儿童文学作家应该把好书好故事好作品送到更多的青少年读者身边,跟“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艺起成长”活动、“艺术乡建”活动等发生更多的联系。把儿童文学的普及和全民艺术普及相结合,能够提高国人的文艺素质,健全国人的精神面貌,健康国人的身心。她呼吁儿童文学作家和理论家们与广大的文化工作者走出书斋,投入为了儿童青少年、为了全社会的“全民艺术普及”工作。

谢志强以自己的儿童小说《世界上最大的鸟巢》创作经历为例,论述了经典作品对儿童文学作家的影响。他认为,传统小说和当代小说的区别之一在于,后者讲究形而上,即象征、隐喻。儿童小说应该思考如何像花朵绽放那样自然而然地呈现出形而上,即在写好形而下的同时,也蕴含着形而上。

郑春霞以自己的创作经历为例,讲述如何把杭州元素、亚运元素、武术元素、学校教育元素、家庭教育元素、诗歌元素、美食元素等融汇入儿童小说之中,她认为这些中国元素都是少年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少年强则国强。希望更多的作家书写中国少年故事,能够给更多的中国家庭带去爱与梦想的力量。

叶萍表示每个时代、每个社会都会“生病”,儿童的世界也不例外。儿童文学除了关注宏大时代主题,关注优秀传统文化,关注那些温暖、动人、美好的瞬间,也要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痛点,关注那些给我们带来撕扯感的东西。为孩子发声,为弱小者发声,是一个有担当的儿童文学写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从疼痛里开出的花朵,哪怕只是抚慰了一小部分人,给他们带来一点点温暖和慰藉,都有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网络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儿童文学创作与批评

在“网络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儿童文学创作与批评”议题的探讨中,慈琪、刘彩珍、王晶、章月珍、王路分别作了《铁皮人的心——人工智能时代的儿童文学》《AI写作背景下的儿童文学创作与思考》《“数字中国”儿童科普动漫绘本创作实践研究》《关于儿童文学创作试用AI的报告》等发言。

王路表示,儿童文学界一直致力于探索创作“适合9岁至99岁读者阅读”的儿童文学作品,而网络文学和数字阅读的兴起,让这一创作探索有了可能性。最近入选中国网络文学影响力榜(2022年度)的《寄生之子》就是一部儿童文学作品。它刚刚上传晋江文学城时,创作到10万字只有区区两个收藏。然而,随着剧情的展开,越来越多的读者被这部充满着爱与希望的“儿童文学网文”所打动。小说的风格轻松、幽默又极具戏剧性,外星文明、平行世界、高科技等元素,让小说妙趣横生的同时,又让读者深思生命和文明的意义;同时也以儿童的视角反映了现实问题,如粉丝效应、网络暴力事件、亲子关系等当今孩子们面临的社会问题。他认为,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只有渠道之分,而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寄生之子》的成功证明,儿童文学借助网络文学这个快车,将获得又一轮飞跃式的发展。

慈琪认为,目前AI能够承担的是通用写作型任务,而非创作型任务。AI最多只能在速度上超越,而不是在质量上打败顶尖的作者。在她看来,人工智能缺乏情感的成长性,尽管“知道”,却并不“关心”。实际上,很多难以入门的创作者也和人工智能一样,无法找到自己关心的主题,没有问题意识,只能借助模板和数据库进行模仿式的写作。她强调,真正的作者在创作时一定要有关心的主题,儿童文学创作者应更多关心孩子的心理和生活,孩子和成年人的关系,孩子如何认识世界,关心自己和他人的童年。如果没有这种关心,创作就很容易浮于表面。这不仅是人工智能写作的缺陷,更是我们人类创作者需要警惕的问题。

刘彩珍认为,ChatGPT对儿童文学创作带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可以帮助作家获得创作灵感;可以提供故事背景;能够提高写作效率;能给出框架性建议等等。但ChatGPT同样也有缺点:缺乏感情、生成大量内容相似性的文本、提供不准确的信息、缺乏原创性和创造性、无法对内容的质量和完整性负责。人工智能未来将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她认为儿童文学创作领域应该充分认识到人工智能的优势与不足,合理利用这一工具,积极应对新的挑战。

章月珍针对目前国内主流的AI模型(讯火星火、文心一言、文心一格、剪映文图成片)以及美国的ChatGPT进行了试用。她表示,目前AI生产的文学作品语言生硬,语句重复,心理描写、对话等场景都不够生动,没有自我意识,也没有创造力和想象力,作品显得程序化,文字也没有立体感,更没有作家的灵动性。但她同时认为,人工智能快速、高效的优势也显而易见,可以给作家的创作给予一定的辅助。在上述人工智能创作模型的比对中,短剧方案表现较为出色,在作者提供的文字材料内,额外生成了场景、对话、动作等描写。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指令在文本的生成中有极重要的地位,有些指令会获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AI会变得越来越聪明。

自由讨论中,与会的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还就深耕现实题材、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方言问题与普通话问题、科幻小说如何和现实结合、儿童文学观照人与自然、对中国童年的关注、如何在作品中投入更多的童年经验、当下儿童文学创作的束缚问题、过分强调真善美是否跟现实脱节、如何让作品带着时代的印记和基因、警惕主题式写作等话题展开交流。

赵霞在总结中认为,此次会议的报告和讨论充分体现了新时代浙江儿童文学创作与批评的“超越”精神。我们谈儿童和童年,关注是如何超越简单的儿童视角和狭隘的童年理解,在开阔的视野和观念中实现当代儿童文学的创作突破;谈传统与现实,关注的是如何超越一般的传统表现和现实书写,以儿童文学独特的艺术之力,思考、彰显传统的当代活力与现实的深厚蕴含;谈媒介、技术和人工智能,关注的是如何超越技术对人的单向规范、限制和塑造,探寻人工智能时代儿童文学艺术的新变与出路,同时也经由儿童文学独特的艺术通道,探问技术时代人之为人的存在与立身。与会作家和批评家们针对当下儿童文学创作现象、问题、未来发展等的探讨和交流,坦率、真诚、前沿、深入,包含了对新时代儿童文学发展与未来的深挚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