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话剧剧本《华罗庚的最后讲演》: 以文学之美展现瑰丽的数学人生
来源:文艺报 |   2023年12月29日08:11

12月2日,由江苏省演艺集团话剧院举办的《华罗庚的最后讲演》(欧阳逸冰编剧,剧本发表于2023年第11期《剧本》杂志)剧本研讨会在南京召开。与会专家围绕该剧的主题开掘、结构特色、人物形象塑造与文学意蕴的表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交流。本版对专家发言进行了摘编。该剧拟于明年排演,与广大观众见面。

——编 者

多年来华罗庚为推广“优选法”和“统筹法”,经常深入广大工厂、农村,图为华罗庚与农民在一起(右下)

多年来华罗庚为推广“优选法”和“统筹法”,经常深入广大工厂、农村,图为华罗庚与农民在一起

华罗庚(左一)、老舍(左二)、梁思成(右二)、梅兰芳(右一)的合影

华罗庚(左一)、老舍(左二)、梁思成(右二)、梅兰芳(右一)的合影

塑造了一个具有传奇色彩 “每一分钟都属于算学”的华罗庚

□黎继德(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会长)

欧阳逸冰编剧的话剧《华罗庚的最后讲演》(以下简称《华罗庚》),是我所看到的国内科学题材中构思最奇、结构最新、手法最巧、表现最佳的一部作品。这部剧的难得之处,首先是编剧在耄耋之年,以极大的艺术勇气和胆识,触碰了很不看好、很不讨巧、很少成功的科学题材。剧中,编剧发挥高度的艺术创造力和艺术想象力,以特有的情感饱满、诗意流淌、美感充盈、哲理闪烁的笔触,刻画了一位世界级大数学家。他以“洮湖揽月”“生命重光”“清华破晓”“剑桥崛起”“联大人杰”“晚晴情深”六场戏,将华罗庚一生诸多重要而精彩的故事转化为戏、编织成锦,真实、完整、生动、多侧面、多层次、多维度地展示了华罗庚从青葱少年到智慧老人、从初中生到大数学家、从理论研究者到“优选法”推广者的人生轨迹,凸显了华罗庚痴迷数学、自强不息、勇攀高峰、服务社会的勇毅精神和可贵人品,塑造了一个具有传奇色彩、富有科学品格、胸有人间大爱、抱有宏大理想、“每一分钟都属于算学”的华罗庚。剧中描绘了华罗庚从高深理论研究走向普通生活和社会实践、把数学还给人民、让数学遍地开花的科研道路,大大深化了全剧主题,表现了华罗庚的崇高境界和宽阔胸怀。

在讲述华罗庚的故事时,编剧没有简单重复史料,而是进行了大量的戏剧性创造。比如,在讲述少年华罗庚因酷爱算题,没有看好店铺,惹怒父亲这个故事时,采用了时空叠加、事件穿插、意识流的手法,从华罗庚最后的演讲开始,回溯到他和妻子吴筱元的洞房之夜,再引出少年华罗庚的演算故事,进而描写华罗庚和吴筱元的初相识,让少女吴筱元在大街上、桥底下捡回所有被华罗庚父亲扔掉的演算草纸,使华罗庚感到吴筱元就是“菩萨下凡”,给原故事嫁接上新故事,增添了新的情感色彩,在戏剧性场面中描写了他们如洮湖月亮般美好的浓情蜜意。再如,编剧并没有费力不讨好地描写华罗庚在剑桥求学的过程,而是巧妙地设计了他与黄佐临的不期而遇,在误会中刻画独特性格,在交流中展示理想追求,在碰撞中显现精神风貌,起到了平淡中见情趣、情趣中见人心的作用。这种创造,在全剧中比比皆是,处处显示着作者的匠心。

不仅如此,《华罗庚》还精心刻画了众多科学家、文学家、戏剧家和进步学生的独特形象。如数学家、翻译家王维克,为推荐华罗庚不惜得罪当局,愤然辞去教职,离开金坛中学,凛然大义,风骨高标;如数学家熊庆来、杨武之,物理学家叶企孙,为只有初中学历的华罗庚进入清华大学据理力争,识才爱才惜才护才之情跃然纸上。剧中许多描写,事不多而意无穷,笔不赘而趣味浓,充分展示了编剧擅于捕捉性格特点、长于挖掘人物内心、精于设置戏剧情境、娴于讲述戏剧故事,以小见大、以少胜多、寓人于事、寓理于情的卓越才华和白描功夫。与此同时,这些人物也让人看到了华罗庚成长的时代,体现了作者的深入思考。

该剧大大突破甚至颠覆了一般化的叙述方式,独树高标,开创新境。其叙事结构极为罕见。全剧用“复调”手法,形成三个声部。第一声部是华罗庚的演讲,第二声部是吴筱元的旁叙,第三声部是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华罗庚的演绎。三个声部中,最绝妙的当推五个华罗庚的设置。这五个华罗庚,既是一个人,又是五个人,既同频共振,又各自为政。除了演讲的华罗庚,其余四个华罗庚既是当事人,又是叙述者,既在剧情中,又在剧情外,既是现实的,又是非现实的,既是即时的,又是他时的,既是整体的,又是独立的。他们是当事人的时候,就是不同年龄、不同时期的好儿子、好学生、好父亲、好丈夫、好爱人,集体塑造着华罗庚;他们是叙述者的时候,就是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的解说者、评判者、思考者,众声喧哗着华罗庚。而且,五个华罗庚之间又形成超时空的人物关系,有动作有事件有情感有争辩,有符合人物年龄、身份、性格、思维、心理的种种表现。不仅如此,五个华罗庚又和吴筱元形成了“一对五”的关系,与之共同回溯历史、倾诉情感、品味人生。这种人物设置,打破了戏剧时空,突破了戏剧法则。正是这五个华罗庚的设置,使得全剧的叙事自由灵动、卓然不群。艺术是有规则的,理应遵循,但杰出的作家例外,因为他们是创造规则的。这部戏的叙事方式和结构方式,就创造了一种新的规则。

基于史实的卓越想象与合理虚构

□汪守德(原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艺术局局长)

《华罗庚》的六场戏写得很扎实,很精彩,很生动,是具有高价值、高水准的传记体作品,是一部写人物性格、人物灵魂的戏。编剧用跨越时空的写法塑造主人公,内容精湛、细节精彩、结构精心,具有较高的思想艺术价值。

剧本写的是世界级的科学家,就应该由优秀的剧作家进行人物塑造。编剧的创作手记《追求与希望》帮助我们理解了作者在创作上的思考和在现有史实基础上进行的卓越想象与虚构。该剧塑造了华罗庚高大的、真实的、亲切的形象,塑造了一个可以走近、可以仰望的、有启示意义的人物,他的精神品格是我们民族精神品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讲述者和四个年龄段的人物同时在台上出现,进行心灵的、情感的互相碰撞,具有特别独特的意味,令人印象深刻。剧本很巧妙地揭示了华罗庚不同侧面的个性,在这种特定的戏剧情境中形成了独特的形象。剧作家具有广阔的视野,从中国到世界,从历史到现在,体现了他丰富的创作经验。

营造主线清晰富有诗意的戏剧情景

□宋宝珍(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

这是欧阳老师用心用情用力创作的一部关于数学家的戏剧,他以1985年6月12日华罗庚在日本学士院的讲演为契机,以灵活多变的戏剧时空,串联起一位伟大的数学家一生中的典型事件。

其一,这个题材选得好,有主题的深度,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华罗庚是位数学家,算学数理的世界是抽象的,戏剧却要求必须创造出具象的、有生命质感的人。因此,这个题材一般人难以把握,作家却能以其数十年积累的创作经验,从容应对挑战,在高处立足,在险处出招,成功创作出这部优秀的剧作。该剧将百年强国梦、科学救国梦与华罗庚的个体生命历程进行了呼应交织,爱国心与强国梦成为支撑主人公奋斗人生的精神动力。

其二,该剧的戏剧结构出新出奇。编剧了不起之处就在于能突破自己,不断创新。该剧以华罗庚的最后一次演讲打开戏剧视角,让一位站在数学巅峰上的大家的讲演贯穿全剧。这次演讲仿佛是用话语、用声音开启的神奇之门, 串联起他的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各个时期。定点的讲演场面和变化的人生景观形成复调式、双线型戏剧结构,让“当下”与“从前”,“结果”与“过程”有机统一在主线清晰、富有诗意的戏剧情境之中。

欧阳逸冰很注意表现华罗庚作为数学家的独特个性。华罗庚将数学当成生命,对待数字符号、数学公式构成的抽象世界,他如痴如狂、不舍不弃。华罗庚一生经历过四次生死考验,前两次,在金坛他遭遇严重伤寒,抗战中防空洞被炸他被埋于厚土之下,幸有其妻吴筱元生死相守,舍命相救;后两次,他在东北突发心梗,在日本颓然倒下,夫妻二人隔空相望而无法携手,心有千千结却欲说还休。

其三,以人物传记为蓝本的戏剧较为忌讳叙述一个单一的故事,让叙事架空人物,这部剧却能独辟蹊径创出新意。剧中用五个华罗庚的形象,从不同年龄、不同层面展现一位数学家的传奇人生。他们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互相质询又灵性相通,他们彼此形成各自的镜像,又共同组成不断求索、不断攀登、变动不居的华罗庚;而与之对应的却是那个真心不改、由红颜到白发的吴筱元,简直像数学的变量和常量一样,组成了生命的方程式。

在导师们的推荐下,华罗庚到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深造,本来可以拿到博士学位,但是他却并不在乎这些头衔,在他眼里,“最高学历并不等于最高水平”。“智慧的泉水,喷涌的是学识和才华,绝不会漂浮出光环和帽子”,他超绝的才华和解答难题的能力,让国外的数学家叹为观止,但是他却在抗战爆发后毅然回国,在西南联大,有时竟在防空洞里教学,成为数学三杰之一。

其四,该剧重在写情,写静水深流般藏在心底、只可意会不可言说的夫妻情,还有师生情——王维克、熊庆来、杨武之、叶企孙等人对华罗庚的栽培之功,华罗庚对陈景润的慧眼识英雄。该剧也表现了深厚的朋友之情,华罗庚与闻一多抗战时期同住一个屋檐下,彼此惺惺相惜。

作者倾尽心力表现华罗庚的命运轨迹,在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师生关系、家庭亲情之中,表现他为数学而跳动的心灵、他的独特个性以及生命选择的唯一性。华罗庚此生不变的数学梦、不断攀登的数学高峰与复杂多变的社会历史环境形成戏剧性张力。数学的严谨规范与人生的变动不居之间充满了戏剧性,数学家们代际传承中的彼此支持、相互成就,体现着中华民族伟大的人文精神。

其五,作家写的是一部广义的诗剧,含蓄蕴藉、温柔敦厚,有美学旨趣。该剧是科学与美学的结晶,反映人生与命运的诗意,剧中有大量的中外诗词的引用,即将数学公式化用作人生诗情的内容。我觉得这是欧阳逸冰自身的浓郁深情为戏剧主人公赋予了诗意性灵的濡染。台词写得很漂亮,比如华罗庚总结的数学之美,他说:“跨越坎坷就是流畅的美,冲破散乱就是和谐的美,打开混沌就是规律的美。”数理的世界、抽象的符号系统与生动真实的生命形态交互作用,这会为舞台呈现带来新奇的艺术景观。

最后,提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仅供参考:一是此剧的内容很丰富,可能演出时长比较长,可以考虑做适当的精简,比如黄佐临的出现,显得有点突然。也许在英国剑桥大学他们确实有过交往交集,但在本剧当中的作用有限。二是对于华罗庚的“优选法”“统筹法”,可否做比喻性的形象化的表现?

时空运用自如又符合逻辑

□姜志涛(《中国戏剧》杂志原主编)

我一气呵成地读完整个剧本,特别激动。该剧结构新颖巧妙,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同时注重了戏剧的观赏性和趣味性,忠实于原人物的真实经历和事件,但又不像一般传记那么枯燥,有一定的传奇色彩。全剧六场,场场都很精彩,每个人物都像不经意出现,但都是精心安排,链接自然巧妙,时空运用自如又符合逻辑,文学性强,文化含量高。读这部剧本是一种享受,没有深厚的文化积累写不出这样的作品,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学问,把寒门子弟自学成才的经历写得非常精彩,引人入胜。信手拈来的人物也写得很可爱,台词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既有哲理的深度又有思辨的精神,还有完美的文字表达,文学性非常强。华罗庚是传奇,是榜样,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很期待这部戏的舞台呈现,预计将会是一部很有影响力的作品,我的意见是,篇幅有些长,可以稍作删减。

为人物传记的戏剧表达提供了镜鉴

□毓 钺(剧作家)

最初听说欧阳老师要创作这个剧本时我很担心,选择华罗庚作为创作原型,很有挑战性。看完剧本后,我发现文中所呈现的不仅是简单的华罗庚三个字,其中所蕴藏的内容远远超过了华罗庚。一部好作品塑造的人物应该超越人物符号的限定,成为一个精神范本。剧中闪烁着理性的光芒、学术的光芒,在混沌的年代谈理性、在无目的的年代谈奔赴、在流于“躺平”的年代谈站立,这是作品的精神价值。

编剧的提炼不仅仅是对人物和素材,也是对自己的提炼,浸润在剧本字里行间的是一种真正的情怀,那不是诗人散漫的情怀,不是风花雪月,而是对时代的解读和回答。我真心希望江苏省演艺集团能把这个戏立起来,面对和回答这个世界的一些困惑。

这个戏从技术层面解决了人物传记非常难写的那部分。其可贵之处在于,编剧从一个传记性的人物题材中找到了自己的戏剧手段。这个戏非常成功和可贵的戏剧性要素是这五个人,华罗庚的五个年代,从幼年到成年,五个人的不同时代同台出现,符合了戏剧性的另外一种张力。戏剧性有很多种可能的组合,我认为五个华罗庚的呈现破除常规,富有思辨性。读剧本时有阅读的快感,不只是文字的美,不是锦词丽句,不是诗意的表达,而是由于这五个人的存在形成的一种张力,引导人们期待着每一次张力的充盈。

不同情节出现的不同时期的华罗庚,为该剧提供了戏剧的丰盈性和不可测的观赏性,这是悬念。欧阳逸冰提供了这个手段,导演、演员和舞美等二度创作人员要抓住,这是这个戏的观赏性,这是观众想在舞台上看到的戏剧张力。同时还需要对舞台呈现进行选择和创新,为这个剧本理性思辨的空间提供舞台。

篇幅确实有点长,需要删减,散碎人物有点多,如果只是出现一下,是否有必要?结尾,伟人的声音之后的戏略有拖沓。

呈现了科学家的多彩人生

□刘玉琴(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高级编审)

该剧是话剧题材选择与形式探索的大胆尝试,拓展了舞台上科学家形象系列,是对时代倡导科学家精神的有力呼应。剧本完成度好,主题正向、结构清晰、人物形象鲜明,富有戏剧逻辑和冲突,可看性强。编剧以富有创意的戏剧思维,树立了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科学家形象,新鲜励志、可亲可感。近年来舞台上出现了许多科学家的形象,此剧中的华罗庚却与众不同,独特而深刻、立体而可亲,充满戏剧张力,具有吸引广泛观众群体的优秀基础。

一、结构独特,对科学家精神人格的多侧面书写新颖具体、形象生动,是戏剧舞台内容与形式创新的大胆尝试。科学家精神世界的源流揭示得生动多元。全剧以华罗庚最后一次演讲为背景,串联起主人公坎坷多变、光彩华丽、坚韧勤奋的一生。剧中将华罗庚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最后演讲时的形象,分由五人扮演,不同年龄段的华罗庚分处不同时空,又可以共处同一时空,他们穿插交织,互相接续、补充,完善、升华了由店员、教员、助理到爱国科学家的形象链条,其心理空间与物理空间切换便捷,人物塑造趣味盎然、别开生面。从简单到复杂、从交叉到对比、从起点到终点、从途径到巅峰,华罗庚的人生经历犹如美妙和弦,在戏剧舞台凝汇成哲理、思辨与励志的光,具有强烈艺术冲击力。

二、切口别致,通过华罗庚妻子吴筱元的视角展开科学家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吴筱元与华罗庚的五个形象,形成男女主人公“一对五”的非对称格局,这是话剧舞台的可贵探索。既铺陈了华罗庚与妻子的灵魂相依、华罗庚的生活与学术经历的起伏不凡,又展现了站立在科学家背后的夫人的忠诚美丽。这样的设计既使场面丰富可看,又让人物互相激发,构成立体化冲突点,妻子的平凡与伟大转化成科学家灵魂的另一重镜像,含意隽永。

三、矛盾冲突设计起伏波折,既有时代气息的描摹又有微观细节的营造,人物群像生动自然,有观赏价值。剧中每个人物都充满看点,他们相互交织,让舞台趣味盎然。一个科学家的多彩人生在舞台清晰呈现。“我走的每一步路都是算学,我的每一分钟都是算学”,人物面对不幸时的乐观与内心坚强令人感佩。

四、全剧的台词平实有力且富有诗意,彰显了话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剧中一些金句令人印象深刻,“什么都阻挡不了我学习,只要有书,有纸,有笔,我就能让自己的脑海刮起钻研学问的风暴!”“一看到难题我就兴奋,就好像士兵攀上云梯,翻身登上城堡,插上胜利的旗帜”“智慧的泉水喷涌的是学识和才华,绝不会漂浮出光环和帽子”,等等。一些场景的营造,如杂货店的演算、被“活埋”、隔帘谈美等,折射了编剧的诗性想象和情节架构能力,为科学家画廊增添了新的艺术形象。

历史的真实是戏剧创作的坚实基础,这个基础是艺术想象的支点。该剧在真实性基础上开展合理想象,突破以往传统叙事框架,以新颖表述手法展现科学家的不平凡精神,与时代精神倡导有强烈的契合,具有时空穿透力。

但剧中涉及人物较多,要注意详略比例,可选择重点情节、场面重点经营,突出戏剧效果。

真正的戏剧文学是“可读”的

□孙 浩(剧作家)

这个戏的题材具有唯一性。一个在国际数学界享有崇高地位的大数学家,几十年来都没有剧作家去写,因为他是大数学家,常人难以企及。而耄耋之年的欧阳老师竟然如此具有挑战精神和创新精神。他采用了极富挑战性的现实时空和历史时空交错运行的方式,把中国不同时期的历史风云和华罗庚的人生际遇、性格追求有层次、有调度、有魅力地交错展现,构成人物动作和戏剧场景。

全剧读来宛如高山流水,流畅自然,毫无违和感。编剧设计了五个不同年代、不同年龄段的华罗庚形象,他们交替出现在不同的戏剧场景里,五个华罗庚的性格既有差异又有同一性。他们之间还有交流、有对手戏,这太有意思了。实际上这就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对自己过往的回望和反思。这种创造性的表现竟然处理得如此熨帖自如。这个想法既大胆、独特又完美契合这部作品的整体风格和艺术追求。像建筑高楼大厦一样,结构设计是艺术美的根源之一。叙事的创新性首先为作品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剧中,华罗庚这个人物凝聚了欧阳逸冰80多年的人生体验,融入了他漫长艺术生涯中形成的文化积累和艺术积累以及对笔下人物深厚的真情实感,所以才能把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在国家、民族不同历史阶段上下求索的心路历程,表现得真切感人。

在题材开掘方面,这部作品采用了两个角度。一个是家庭角度,一个是数学角度。从洮湖开始,到清华大学、西南联大、数学研究所,这些丰富的线索纵横交织,织成一个多元、立体、丰富、多彩的华罗庚形象。吴筱元说:“罗庚的生命是数学,我的生命是华罗庚。”这样朴实的语言,具有千钧之重,令人眼眶湿润。因为吴筱元的坚持和鼓励,中国才没有失去一个伟大的数学家。感人的细节塑造了这位了不起的女性。日寇的飞机来轰炸,把华罗庚和学生们都埋在了防空洞里,救援的人们要用铁锹挖土,吴筱元坚决不同意,怕铁锹伤到华罗庚和学生们,她自己带头用手挖,终于把华罗庚和学生们都救了出来。这是生命对生命的救助,是爱情力量的展现。这样的戏剧情节怎么能不感人呢?

我一直认为,对于剧作家来说,戏剧创作的第一位是文化能力,作家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就很难深刻地认识生活,很难本质化地表现生活、展现人物性格。我最感兴趣的是剧中营造的大量生动的细节。比如,王维克老师看到华罗庚的真才实学,启用只有初中学历的他担任学校的庶务,而导致自己被开除,但他说:“他们敢!是我把他们开除了。”一句话把一个仅出场一次的人物写得棱角分明、光芒四射。

剧本还有一个名字叫作戏剧文学,真正的戏剧文学应该是“可读”的。作为文学,就一定要有细腻的文学手法、优美的文学语言、高质量的文学品格。该剧以六场戏,从六个方面、六个角度来表现华罗庚的人生道路。这六个部分像一张网,把华罗庚的性格和内心的方方面面表现出来。

该剧的文字洗练、干净、漂亮。话剧的台词应具有歌唱性、节奏感、韵律感,这部戏在这一点上为话剧创作做出了表率。剧中,华罗庚在与闻一多谈论数学之美时说:“数学研究就好比溶洞发现,当你不怕黢黑,循着熔岩渗出的叮咚叮咚的滴水声,跨越一块又一块顽石,蹚过弯弯曲曲的溪水,抚摸着潮湿的岩壁前行……突然发现,几束利箭般的阳光从洞顶开口射进来了!啊,多么神奇,多么壮观!那洞中姿态各异、造型不同、长短参差的钟乳石构成了幻境般的童话世界!这就是数学家独享的快乐!”这样的台词才是话剧台词,即便只是用眼睛去看,也会让人感觉像在读诗歌、读散文一样。

我相信,这部作品一定会成为话剧舞台上的扛鼎之作,期待早日看到它的舞台演出。

(文中照片均为华罗庚纪念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