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深化文明互鉴,讲好中国故事
来源:光明日报 | 邹兰斯  2024年01月05日12:02

习近平主席在致首届“良渚论坛”的贺信中强调,相互尊重、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正确道路。希望各方充分利用“良渚论坛”平台,深化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文明对话,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加强文明交流借鉴,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推动不同文明和谐共处、相互成就,促进各国人民出入相友、相知相亲。这为我们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了重要遵循,指明了努力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持续增强,在推动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营造我国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意义。实践证明,在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过程中,通过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更有利于立体展现中国故事,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思想和精神力量。其中,通过文化交流互鉴,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将让世界对“何以中国”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和更鲜活的感受。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国家间的文明对话,把文化作为讲好中国故事、搭建国际交流桥梁的重要载体,对推动跨文化交流与国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展示中华文化的内在魅力与时代价值,让中国故事更具创造力。从国际传播过程来看,深化文明互鉴与讲好中国故事之间相得益彰。在跨文化传播中,融通中外的思维方式、情感相合的表达形式将能更好触达普通外国民众,让人听得懂、听得进、喜欢听,搭建沟通和友谊的桥梁。

中国故事的感召力来自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绵延至今的文明,创造了众多璀璨夺目的文化成果。继往开来的文化话语表达让中国故事充满吸引力和号召力。通过探源中华文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展示出来,形成更加生动、具有传播力的文化话语,有利于更加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更好传递中国精神。

文化话语的表达不止一种定式,人类文明也并非只有一种模式、一种路径、一种道理。中华文明延绵千年而历久弥新,就昭示着开放包容的重要性。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中华民族始终秉持着尊重、吸纳、包容的态度,与其他文明求同存异、和谐相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国虽大,好战必亡”“凡益之道,与时偕行”“礼之用,和为贵”……距今千年的古语,彰显着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的文化特质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决心。在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润物细无声”的文化话语区别于霸权话语,更能让我国“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的宣示抵达世界人民的内心。

未来,要继续发挥文化话语在国际传播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