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海水清”老匾钩沉
匾额是我国的一种集辞赋诗文、书法篆刻、建筑艺术为一体的传统文化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历史上曾出现过“无处不匾”、“无门不匾”的盛况。也许很多人不知道,在过去,匾额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是用来当作礼物,表达对友人的美好祝愿。不管是结婚祝寿,还是乔迁开业,科举中第,请人题上一幅字,刻成一方匾,悬挂于厅堂之上,都是一件隆重却习以为常的事。
匾额上的文字一般不多,言简意赅,其中不乏精美的词句,更有词句背后沉稳的哲理。而我今天要介绍的这方老匾,也正是匾额上的四个字吸引了我——宦海水清。
“宦海”指官场,因仕宦沉浮无定,风波多险,如同海潮起伏而得名;而“水清”则是指纯净透明,这里有洁身自好、为官廉洁公正之意。这方匾的题匾人为奉政大夫、朝议大夫、光禄大夫黄赞禹,立匾署名为登仕郎周鹤翔,立匾时间是咸丰十年(1860)。从内容上看,这方匾是黄赞禹为庆贺周鹤翔晋升官职而送,同时又有美好的祝愿。
登仕郎在清朝时属于九品级别的小官,周鹤翔其人现已无从考证,而关于黄赞禹,我在查阅众多资料后,对他的经历有所了解。
黄赞禹,字襄臣,号都庭,江西庐陵人,生于清嘉庆辛酉年(1801),道光辛卯年(1831)恩科举人,道光庚子科(1840)中进士,随后被任命为顺天府固安县知县,道光二十一年(1841)补任永平府抚宁县知县,1842年正月调任直隶赵州柏乡县知县,同年12月复任永平府抚宁县知县;1845年升任直隶顺天府大兴京县知县兼同知;1846至1852年间擢升兵部郎中和刑部右侍郎。
1853年2月,母亲去世,黄赞禹和他的弟弟黄赞汤一起丁忧返乡在籍守制。“丁忧”是我国历史上一种礼仪制度,根据儒家传统的孝道观念,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果父母去世,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27个月,这段时间内,丁忧的人不准为官,如无特殊原因,朝廷也不可以强招丁忧的人为官。丁忧期满之后不久,黄赞禹无意官场,于1856年辞官回到老家庐陵社上(今吉安固江镇瑞溪社边村),在自己家的私塾“三余家塾”里教书,直到同治己巳年(1869)去世,享年69岁。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黄赞禹的弟弟黄赞汤。黄赞汤生于嘉庆己丑年(1805),比黄赞禹小4岁。他是道光戊子科(1828)举人,癸巳科(1833年)进士,比黄赞禹早7年中进士。黄赞汤中了进士之后,直接被钦点进入翰林院当编修,后来成为清朝的一品大员,与曾国藩、林则徐都颇有往来。可以说黄赞汤少年得志,官职和名气都超过了哥哥,甚至哥哥黄赞禹还是“以弟赞汤贵”而被授封赐了光禄大夫等封号。
虽然有弟弟的光环,将近40岁才中进士,这些都不妨碍黄赞禹成为一名勤勤恳恳的清廉好官。据《吉安县志》记载,黄赞禹刚刚当上固安知县,也就是他初入官场第一个任职的时候,就在自己县衙的大堂上悬挂了一副对联:“常忧官折儿孙福,难副人称父母名”。意思是说,要时常想到为官要正直清廉,否则会受到老天的惩罚,让儿孙折福折寿。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如果贪赃枉法,那父母官的名号就是名不副实。这副对联文字精辟,直抒胸臆,表明了黄赞禹要时刻警示自己为官要保持清廉的志向。
黄赞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他为官不长的十几年的时间里,为所辖地区的老百姓做过不少实实在在的事,甚至他还是个神探,深得民心。据《吉安府志》记载,他刚到固安任职的时候,有一位十三岁女孩的母亲到县衙状告有人侮辱了自己的女儿。黄赞禹经过周密认真调查检验,发现小女孩并没有受到实质侵害,可这件事已经闹得满城风雨,会对小女孩今后的生活造成困扰,于是他“帛旌幼女之节”,也就是发布通告广而告之,证明小女孩的清白,良苦用心令人敬佩。还有一次,在他到抚宁任职的时候,审理过一件人命官司。死者的儿子找了一帮人到县衙告状,要求缉拿凶犯。黄赞禹经过现场勘查,发现死者身边有一把被丢弃的刀,而且还是一把新刀。于是,他就把制作刀具的铁匠找来辨认,铁匠认出这把刀是他亲手打造,还是死者亲自从他那里购买的。综合这些证据再加上调查这件事的起因,黄赞禹判定死者死于自杀。案件真相大白,死者的儿子也非常信服,“俯首退众颂神明”。
黄赞禹生长在南方,走入仕途之后,基本上是在“环京”任职。他从基层做起,心中怀有极大的政治抱负,有不错的政绩,受属地百姓的爱戴,这让他很快得到了升迁,其仕途也离皇城越来越近。不过,黄赞禹的仕途并不得意。后来,他不断遭到上司的“齮龁”排挤,而黄赞禹本身又是一个“不肯贬损”、刚直不阿的人。于是,在母亲的丁忧期满后,经过深思熟虑,他毅然选择了辞官不做,推托生病返乡,教书育人。
远离官场,表明了黄赞禹已经看透了官场黑暗非人力可改,如果不能兼济天下,倒不如独善其身。正如他在回乡之后曾经与他的学生们说的:“境勿求全当存知足之心,学勿自满当存知不足之心”。虽然隐退,但他对危机四伏、满目疮痍的大清政府,仍然抱有一丝希望,回乡之后,他还曾经主动捐款为朝廷平乱,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报国之志。
不过,对于黄赞禹来说,可以说是生不逢时,他为官的十几年,也是清王朝加速衰败的时期。那个时候,不仅清朝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更有鸦片这个毒瘤正深深地侵害着中国社会。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希望通过打击鸦片,重塑国家秩序。但1840年,也就是黄赞禹开始走入仕途的那一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与英国签订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这场战争也标志着中国开始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咸丰十年(1860),也就是他题写“宦海水清”这方匾的那一年,英法联军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攻进北京城,焚烧圆明园。咸丰皇帝带着皇后钮祜禄氏、贵妃叶赫那拉氏及皇子载淳等仓惶逃往热河避暑山庄。而后的故事大家也并不陌生,咸丰十一年(1861)七月,咸丰皇帝病死于避暑山庄。九月,发生辛酉政变,咸丰遗命的八大辅政大臣死的死,免的免。十一月,东西两宫太后(慈安和慈禧)实行垂帘听政。从此,慈禧开始掌握清朝统治大权,长达40多年,内忧外患的清王朝摇摇欲坠,最终走向覆灭。
正像古代的士大夫们所认为的,国家的没落不是因为古法不行,而是奸臣误国。怀有报国之心,赤子之情的黄赞禹也是如此心态。他希望通过钻研学问,教育后人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并希望通过“宦海水清”来实现政治清明,改变国家命运。不过,现在看来,那也只是一种奢望,一种无济于事的个人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