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变的家国情怀 ——评阿郎长篇小说《阿依姆姆》
藏族作家阿郎的长篇小说《阿依姆姆》,以三代人的生活为线索,生动书写了青藏高原、川西北地区藏族人民近百年生活、生产以及精神面貌的巨变。但是,无论时代发生多么大的改变,无论经过多漫长的时间,阿依姆姆一家人对于家乡的坚守是始终不变的。作品彰显出人们在“巨变”之中一些始终不变的精神信念和美好品质。
果洛草原在马步芳的破坏下,变得不再平静。祖母,作为家中长者,选择与家乡共存亡,勇敢地面对敌人。她深爱着这片草原,从未想过离开。在敌人入侵时,祖母和贡布米亚部落的每个人都为保卫家园而战。尕尔玛南甲头人更是以异常的英勇战斗到最后一刻。他的精神和果洛草原同在,永远鼓舞着草原的勇士们。这个故事彰显了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人们与家园同生共死的坚定信念。祖母和尕尔玛南甲头人为家乡而战,为家乡而死,无论是肉体还是灵魂都永远地驻留在这片草原上。一些被迫出逃的贡布米亚部落的人与家乡分离,无奈走上了流亡的路途。在作者笔下,离开家乡的人仍然对家乡有着深刻的感情。
阿妈深爱着果洛草原,尽管她被迫逃离并在塔瓦安家,但她始终牢记着草原和战死的亲人。临终时,阿妈梦见自己回到果洛草原,这显示了她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她去世前,叮嘱孩子们要好好生活。云巴被迫离开家乡,流亡印度30年,尽管他在那里生活富足,但他一心只想回到阿曲河畔的家乡。他的思乡之情在《远方来信》这一节中得到了深刻描绘,最终云巴回到了草原,并安详地在家乡去世。作者通过云巴的故事,展现了超越单纯思乡的情感,将对家乡与国家的爱融为一体。阿妈在塔瓦生活了半辈子也没能忘记她的根、她的草原、她的家乡,云巴即使在遥远的国度听见家乡的歌谣也是泪流满面,时间和距离没有淡化他们对家乡的情感。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时间和距离,那份情感显得更加真挚。作者将这种强烈的思乡情感呈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以心灵震撼。
阿依姆姆接管家庭后,在金鼓草原上努力经营,帮助女儿成家,并支持孙子接受教育,成为草原上的佼佼者。随着西藏和平解放,阿依姆姆的观念也更新,成为首批定居房的居民。她虽深爱金鼓草原,但心中始终挂念着果洛草原,她代母亲回访了家乡,完成了母亲的遗愿。阿爸同样在塔瓦和金鼓草原生活半生,但他临终前希望魂归故里。最终,他的骨灰被洒入阿曲江。作者通过他们的故事,展现了他们深厚的故乡情怀。
家乡是落叶归根的地方。改革开放后,在现代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现代文化发展势头强劲的局面下,文学界发起了一场寻根的思潮运动,旨在引起社会对于寻根的思考。21世纪以来,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飞速发展,这一时期的藏族作家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与时代发展相关的痕迹。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此时人们不再盲目追求融入物质丰富的城市,一些作家也将笔墨聚焦那些离开城市、返回家乡的人物,作品中的主要发生地也由城市转移回家乡。阿郎的《阿依姆姆》以家乡草原为主要背景,书写川西北藏族人民的生活变迁。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乡村、草原上的传统文化正在发生转型,新事物不断涌现,这是不争的事实。两个轮子的羊骨架、把牛奶变成奶粉的机器、使夜晚不再漆黑的电灯,这一切都使草原上的人们倍感新鲜。
综合全书来看,作者的态度比较客观和缓,其关注点不在于惋惜现代化进程对于草原传统模式的破坏,而是以一种平和的心态书写着在变化中留下来的美好和巨变中的坚守。
(作者系广东青年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