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他在这里写了《野草》《彷徨》,纪念鲁迅迁居特展在京开幕
来源:澎湃新闻 | 王诤  2024年05月30日09:02

5月25日至6月30日,由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主办的“文艺青年的圣地——纪念鲁迅迁居北京西三条21号100周年特展”正式向公众开放。

1924年5月25日,鲁迅迁居北京西三条21号,至今已经一百周年。在西三条居住的两年多,鲁迅经历了人生重大转折,著述200余篇,开辟了文学新境界。历经新文化阵营分化后的鲁迅,荷戟彷徨于希望与绝望之间,生成了独特的生命哲学,开启了杂文创作的自觉,并在旧事重提中实现精神返乡。他以创办刊物、扶持文学青年、介入学潮的方式重启思想革命、锻造新的文艺战士,学术研究与绍介翻译的热情亦从未熄灭。

1926年8月26日,鲁迅携伴侣许广平离京南下,鲁母与朱安夫人相依为命,在此相继生活了二十年左右。鲁迅曾两次回京探亲,均住于此。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其一生以笔为旗铸就“民族魂”,西三条寓所及鲁迅的遗物遂成为亲朋好友和进步人士竭力守护的对象。今次特展位于北京鲁迅博物馆多功能厅,分为“迁居西三条”、“安居述天下”、“离居足行吟”、“遗居人宛在”四部分,围绕主人公鲁迅从不同视角展现此间小院的百年沧桑。共展出文物原件100件,其中一级文物21件,复制品7件,历史图片140余张。

1912年5月鲁迅(1881—1936)随教育部移居北京,至1926年8月南下厦门,定居北京一十四年之久,前后共有四处主要寓所,分别是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新街口的八道湾11号、砖塔胡同61号和阜成门内宫门口西三条21号。“鲁迅”这个笔名就是居京期间开始使用的。

1923年7月周氏兄弟失和后,鲁迅携朱安搬离八道湾11号,租住砖塔胡同61号九个月,期间频繁看房二十余次,终于订好阜成门内西三条21号的六间房,遂筹款八百元大洋买下。这里依旧延续了鲁迅实现“大家庭”生活的想法,他亲自设计翻建,从手绘图纸、添置家具到种植花木无不亲力亲为。从当年他手绘的图纸中可以看出,在原有房屋格局的前提下,扩大了东厢房,增加了一间西厢房、五间倒座房,并在堂屋后接出了一间房,形成了一个比较规整的四合院。

改建装修工作历时5个月,耗资1089.5元大洋,鲁迅于1924年5月25日正式迁居,并在当天的日记中写下“晨移居西三条胡同新屋”。这个有着江南风格的小四合院成为唯一存世的鲁迅建筑设计作品。1926年8月南下前,宫门口周宅内的陈设不断调整补充,生活日常充满人间烟火气。

前文提到堂屋后面接出去的一间小房子,按北京俗语叫做“老虎尾巴”,是鲁迅居住的房间。其时因为坚定地支持女师大学生反对校长杨荫榆的封建奴化教育,鲁迅被一些人诬蔑为“学匪”,因而自嘲地把“老虎尾巴”称为“绿林书屋”。

在第一单元的展区中,陈列着的玻璃煤油灯、彩花盖碗、烟灰缸等都是鲁迅在“老虎尾巴”中的使用过的物什。鲁迅曾在在《秋夜》里生动地描写过这盏蓝色的玻璃底座、透明灯罩的煤油灯,“小飞虫……他们一进来,又在玻璃的灯罩上撞得丁丁地响……”就是在这微弱的灯光下,鲁迅写下了杂文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小说集《彷徨》的大部分和散文集《野草》等作品。

迁居西三条后,鲁迅终于有了自己的房间,他在“绿林书屋”奋笔著述,两年多著述200余篇;收藏拓片,整理古籍,编成《俟堂专文杂集》;翻译了《苦闷的象征》等30余篇外国作品;在大学讲授中国小说史及文艺理论课程,并赴西安讲学;支持创办莽原社、未名社等文学社团,往来于周宅的文艺青年达百人之多,其中,许广平是“独特的这一个”;全面介入女师大风潮,因抨击时事,遭当局通缉,于1926年8月离京南下。

在第二单元的展区内陈列着1926年10月29日,鲁迅关于《彷徨》封面设计等事致陶元庆的信。《彷徨》收录了鲁迅在1924至1925年间所写的短篇小说11篇,包括《祝福》《在酒楼上》《高老夫子》《兄弟》《伤逝》等,小说集于1926年8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

《彷徨》的封面由陶元庆设计,准确地表现了小说集苍凉、凝重的基调。封面上的三个人对着太阳坐在一张长椅上,整幅画用暗蓝色画在桔红色的书面上。这三个并列的单色人物坐在一起看落日,预感到天之将晚,想有所行动,但又缺乏果敢决心,依然坐着不动,有彷徨徘徊之意。鲁迅激赏《彷徨》的封面,在信中写道:“《彷徨》的书面实在非常有力,看了使人感动……”

在鲁迅日记中记载的到访过西三条的文艺青年不下百位,在展区中也有相应呈现。在青年的心目中,鲁迅是长者,是导师,但鲁迅自己从不以这样的身份和姿态自许。他总是以满怀热诚关心青年成长,真心为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高兴,对想做事又有实际困难的青年,总是给予无私的帮助和切实的扶助。他希望他们勇猛,又不主张他们冒进甚至无谓地牺牲。

鲁迅南下后,母亲鲁瑞与夫人朱安相依为命,在此相继生活了二十年左右。鲁迅曾经两次回京探望母亲,仍然居住于此。鲁迅去世后,朱安设灵堂,为其守灵,服侍鲁母,为其养老送终。鲁母去世后,朱安更是深居简出,孤身守护庭院与鲁迅遗物,直到1947年去世。临终前,朱安将西三条21号房产过户给鲁迅与许广平之子周海婴。

从1925年4月12日第一次踏进西三条21号,到1946年10月回到阔别已久的新文学圣地,20年倏然而过,“小鬼”许广平已年近半百,先生也已去世10年。经许广平、王冶秋等人尽心竭力的多方奔走,西三条21号得以有效保护,成为名人故居保护的典范。1950年,许广平将这处宅院及大宗鲁迅遗物捐献人民政府。1956年,西三条二十一号鲁迅故居作为北京鲁迅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式开放。周恩来总理来参观时曾评价这里说,“小,价值可不小。”

承载着鲁迅风骨的西三条小院而今生机勃勃,每年春夏,先生亲手种下的丁香、黄刺玫烂漫怒放,仿佛是他灿烂的笑容。值得一提的还有,从展厅出来,还可以看到为本次展览专门设计的印章及打卡墙。在打卡墙前,观众可以“查收”一封鲁迅的来信,跟他来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其中,信的内容选自鲁迅在这里生活期间给青年赵其文的复信:“你说‘青年的热情大部分还在’,这使我高兴”,是鲁迅对赵其文保持青年朝气的鼓励。“我希望你向前进取,不要记着这些小事情”,是鲁迅勉励他不要受感情的束缚, 要勇往直前, 做坚决而彻底的革命者。这些都体现了鲁迅对青年的扶植和关爱。

而红色邮戳上“民魂”二字的出典,则是鲁迅在“老虎尾巴”写下的《学界的三魂》中提出的,“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