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汇聚新力量,诗写新时代 ——第二届“诗意燕赵·青春风华”河北青年诗人笔会在唐山举办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杜佳  2024年06月03日14:06

5月31日至6月2日,由河北省作协、中国作家网主办,《诗选刊》编辑部、中国作家网原创频道、唐山凤凰诗社承办的第二届“诗意燕赵·青春风华”河北青年诗人笔会在唐山举行,以期为青年诗歌创作注入新能量。开幕式上,河北省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刘建东作书面讲话,中国作家网总编辑王杨,唐山《凤凰》诗刊主编张非分别致辞,《诗刊》副主编霍俊明,著名诗人郁葱、大解,《诗潮》主编刘川,花山文艺出版社社长郝建国,中国作家网副总编辑张俊平等出席,仪式由《诗选刊》主编桫椤主持。

笔会现场

刘建东在书面讲话中谈到,河北是诗歌大省,新时期以来,形成了一支人数众多、实力强劲、文风优良的诗人队伍;在诗歌创作和理论评论中双向发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陈超、郁葱、大解获得鲁迅文学奖,为繁荣河北文学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近年来,河北省作协全面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出作品、出人才”、打造文学冀军、全面推进河北文学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认真谋划、扎实落实各项举措,河北文学事业蒸蒸日上。在诗歌方面,形成了以河北文学榜诗歌榜评选、河北青年诗人笔会、《诗选刊》编辑出版河北诗人专号等为主体的特色活动,从点到面,形成了发现人才、凝聚队伍、繁荣创作的有效机制,全省诗歌生态和诗歌创作呈现出良好的态势。他表示,自第一届河北青年诗人笔会去年在保定易县举办以来,在与中国作家网的良好合作机制推动下,笔会的品牌效应正在初步显现。以此为契机,他希望青年诗人们继续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勇于创新,不断突破,早日形成自己的风格和辨识度,坚守文学的初心,保持创作的纯粹,多读、多思、多写,不断创作真正有价值的优秀诗作。

王杨在致辞中谈到,此次笔会的举办恰逢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召开一周年之际。我们生长在诗歌的国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诗歌深刻参与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念的塑造。如今,互联网传播形态日新月异,诗歌的写作、阅读、传播等方式都在不断变化,更广泛的诗歌群体得以凝聚并激发出新的创作和阅读活力。同时,新的创作空间的拓展,读者阅读欣赏诗歌的方式和趣味的变化,也对诗歌创作带来潜在影响,并提出挑战。中国作家网一直与河北文学界、诗歌界保持着密切合作和良好互动,希望通过笔会的举办为面对新时代所涌现的新现象、新经验、新问题,为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坚持创作、赓续千年诗脉,提供一种努力的方向,为青年诗人创作提供更丰盈的空间和切实的帮助,激发新的创作活力。同时,她表示原创频道将通过持续关注和不断更新各项举措,继续为原创诗歌和基层诗人提供发表、交流与推介平台,为文学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张非在致辞中介绍了《凤凰》诗刊的发展历史,这本曾经两度荣获“河北文学内刊贡献奖”的期刊,见证了唐山诗歌的优良传统,团结凝聚了一批本土青年诗人,形成了活跃的诗歌发展态势。他期待,在一年一度笔会的助力下,唐山诗人创作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助力唐山成为真正引人瞩目的中国诗歌创作高地。

C:\Users\zjw-x270-lit\Desktop\f6985c2477e895d248f3b5df685ec53.jpg

与会专家向青年诗人颁发证书

此次笔会面向河北全省青年诗歌写作者征稿,经省内各地和各行业作协等单位推荐、专家评审、公示等环节,确定韩向冲(桑寒)、张雷(自明)、赵海萍(四四)、田海宁、王永、高毛放(高兴)、白月霞、盖伟伟(天天)、王卫杰(云瓦)、陈智扬10位青年诗人为正式代表。活动现场为10位青年诗人颁发了荣誉证书。

开幕式后,郁葱、霍俊明、大解、刘川、李建周、郝建国、宋峻梁、韩文戈、东篱、石英杰、刘胜、景立鹏等诗人、评论家,以“时代经验与个体创作”为题,围绕河北青年诗人创作情况及如何继承诗歌传统、当下中国诗歌面貌、诗歌与地域文化、诗歌的修辞艺术、阅读经典与诗歌写作、新时代新媒介背景下的新诗写作等内容与青年诗人对话交流。座谈由王杨、东篱分别主持。

“诗人不仅仅是写着分行文字的那些人,更是诗意生活着的人”,郁葱鼓励青年诗人要“有意识地创造自己阶段性的经典”。他谈到,自朦胧诗以后,尤其近年,人们对诗歌审美的分歧加大,无论从社会、还是从技术因素考量,像上世纪80年代那样,诗人靠一首诗一夜成名,几乎成为不可能。因此,现实不仅需要诗人厘清每个阶段的创作思路,还呼唤着优秀作品的持续性输出。这样既克服了写作的雷同感,又将为创作开辟一条新的路径,所谓“一生求变”,就是要在生命和创作的不同阶段留下具有阶段性印记的、有质感的作品。所谓把诗歌“写透”,也不是短时期内能做到的,要写清不同阶段自己对世界和人的理解,不仅需要情感的深度,也需要独特的发现。郁葱勉励青年诗人,“写诗如做人,需要有节制地张扬,青年诗人们要学会互相热爱,互相欣赏,互相提醒,互相认同,但不要趋同”,文学创作的世界是追求差异的世界,除了我们平时熟知的那些标准之外,一个重要的也是最难以企及的标准,就是使自己的作品影响某一地域的人文风范,成为那里的一种文学符号、文学品质,乃至文化符号和历史积淀,成为一代人的生存史、心灵史和思想史。这无疑是经典艺术的特质,是文学的终极尺度,尽管也许“终生不可企及”,但仍要坚定向其无限接近的志向。

霍俊明认为,诗歌是意义重大,同时又非常“脆弱”的文体当我们谈论诗歌,不可能只是谈论诗歌,往往不可避免地关注其他文体,乃至时代经验。在他看来,诗歌经验充当了个体经验转向时代经验的重要“中介物”,因此,当我们讨论关于时代的话题,诗歌总是不可或缺的部分,而诗人要对此有充分清醒的认知。同时他提示,时代经验由不同的阶层经验构成,然而那些由城市和乡村对峙所构成的经验体系,在提供可能性的同时,也对诗歌写作构成了制约。具体表现在近年来素人写作等文学现象大量涌现,过程中却引发人们“社会学与诗学的不对等,乃至社会性压倒诗学”的担忧。对此,他勉励青年诗人多将目光转向植物学、地理学、医药学、植物志、地方志等诗歌之外的阅读,以打开自身的视野,成为一个有方向感的诗人,坚守文学的本质,以是否提供新质的文学经验为准绳,面对当下前所未有的挑战。

“由于每个人在写作中都有自己的惯性,即在某一阶段当中专注某一类书写,那么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批量’的作品”,大解在赞同霍俊明“避免碎片化、同质化写作”的基础上,进而谈到如何避免碎片化的写作,那就是多站在时间和空间的角度上思考,明晰我们所处的时代既是一个经历急剧变化的时代,也处在一个新旧语体的断裂带上。随着新鲜口语进入诗歌,语言功能发生变革的语境无疑“加深了语言的幻觉”。对此,他认为诗人要做的是顺势而为,既然由语言构筑的世界是通过非实物反映现实的镜像世界,那么就不必固守所谓“诗群、诗风”,而应真正做到“身体性地融入时代”,去建立一个语言的世界,向诗歌写作的至高点看齐。

刘川认为,诗人是为现实世界发声的人,因此“走出书斋,关注现实”是诗人责无旁贷的使命。他举例说明了当下作为诗人必须要书写的自我的现实、我们的现实(集体命运)、潜在的现实(可能的现实)、文化的现实、语言的现实五种现实。他认为,唯有足够关注和切身书写这五种共同构成“当下”的现实,我们才有可能从立体的视角去重新发现这个时代的诗歌写作现场,在“不确定中写出不可替代的、自我的诗”。

李建周从统计学意义上检索“万物”一词的尝试切入,提出“当我们被无所不在的技术包围,该如何重新审视技术与人的关系,以及心灵与心灵的关系”?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信息已经严重修改了人类存在于世的参数,第一手经验被前置的、隔离的经验所取代,大量经验沦为二手经验,这类现实的发生在拓展诗歌边界的同时,也构成了严肃的诗学话题——当我们讨论万物时,实际上在讨论心灵的状态,当肉身意义上的人际交往逐渐被舍弃和取代,诗歌该如何处理和重建那些“被埋葬的、塌陷的经验”?

其他与会专家也分别从不同角度出发,阐述、回应了上述话题,同时细致点评了此次入选的诗人作品,并提出进一步打磨提升的意见与建议。

芷妍、桑寒、四四作为青年诗人代表发言,他们表示,此次笔会开拓了视野,明确了自身的局限和不足,为今后的诗歌创作指明了方向,树立了信心。自己将认真思考,精心打磨,不断尝试探索诗歌写作路径,力争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为诗歌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在文学“破圈”发展的时代,文学新媒体、诗歌刊物和地域诗歌社团齐聚,合力推动此次笔会各项议程,《诗选刊》办刊交流座谈会、“诗选刊·唐山读创空间”挂牌仪式等活动的同期举办,创新了诗歌活动形式,为建设诗歌新生态、助力河北青年诗人茁壮成长探索了新路径。(中国作家网记者 杜佳)

C:\Users\zjw-x270-lit\Desktop\5566de1ca649580b5daa95d04b7a365.jpg

集体合影

(摄影:韩立军、朱明辉、姚淑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