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隽永非遗绽放更迷人的光彩
近日,系列石影雕作品《千里运河图》在河北省第六届园博会上亮相,“一船明月过沧州”的美景栩栩如生、引人入胜。
“石上一幅画,锥上千般功。”石影雕,顾名思义就是雕刻在岩石上的影像,是河北省吴桥县的一项传统民间艺术,也是京津冀非遗代表之一。这项古老技艺,最早可追溯至清朝“针黑白”工艺,在代代传承中吐故纳新,形成了现在传神灵动、纤毫毕现的独特风格。
京津冀文化积淀深厚、非遗名片众多,除了千锥万錾“绣”芳华的石影雕技艺,诸如雕漆与景泰蓝,天津泥人张彩塑、雄安新区安新芦苇画等等,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但时至今日,很多传统技艺也面临巨大挑战。一方面,从业者本就稀少,加之工艺繁琐、制作周期长,产出量不高,造成一些工艺曲高和寡、难以为继。尤其随着科技发展,电动、激光等现代工具创作成为主流,价格低、出品快的工业优势,对主打纯手工创作的非遗生产造成了不小冲击;另一方面,很多传统工艺的文化元素与构图,根植于旧日时光,如何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创作出符合当代人审美旨趣的艺术作品,还需持续探索。
京津冀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就目前来看,围绕非遗传承、保护和利用,三地进行了不少尝试,加强合作、解锁“非遗+”新模式可谓一大亮点。比如,“非遗+流量”,利用短视频等新媒介记录“缓缓流淌的美感”,让更多人领略到老手艺的魅力;比如“非遗+文旅”,联合举办演出、展览等综合性文化体验活动,让非遗走进日常生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起共同谋划、共同保护传承、共同弘扬推广的联动机制,特别是拿出切实措施呵护手工艺人的职业尊荣,也是盘活这座富矿的必要之举。
当然,书写“非遗+”新篇也非朝夕之功。以交流合作为抓手,携手探索“非遗+”更多打开方式,让隽永的老手艺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这无疑是坚实的一步,也会助推三地融合发展打开更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