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杖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
在法国西南部,生活着古老的民族——巴斯克人。手杖,是巴斯克人身份的象征。一根精致、漂亮的手杖,使用时间长,就更加珍贵,一般不轻易赠送他人。手杖主人过世后,手杖便留在家族中传承。
2023年10月12日,在夹金山下的四川省宝兴县邓池沟大熊猫国际溯源营地会议室,巴斯克人手杖传承的传统被打破了。
“这是一根制作于1926年的手杖,它是我们家族的传承,今天我按父亲生前的遗愿赠送给孙先生。”赠送手杖的是来自法国比利牛斯省艾斯佩莱特市巴斯克人奥古斯特·戴海杜,接受手杖的是四川省大熊猫文化学者孙前。
原来,在手杖的背后,有一段跨越东西方、穿越一百多年的大熊猫情缘故事。
一次活动,开启中法两地“双向奔赴”
1869年,阿尔芒·戴维来到大山深处的宝兴县,正是他发现了大熊猫这一珍稀物种,并把大熊猫介绍给了世界。
今天,象征着和平友好的大熊猫已风靡世界,不仅是中国的国宝,也是与全人类息息相关的自然遗产。大熊猫文化跨越国界,影响着世界。而大熊猫又是如何被发现,并走向世界的?
在法国西南部的比利牛斯省有一个偏远的小地方,叫艾斯佩莱特市。如同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它扇动着翅膀,掀起了一股强劲的旋风,让“大熊猫热”一热就是一百多年。
奥古斯特·戴海杜的父亲安德烈·戴海杜,生前曾任艾斯佩莱特市市长,在该市附近的乡村,有一所百年老校——戴维中学。
为什么叫戴维中学?
当地很多人并不清楚校名的来历。经过安德烈·戴海杜多方打听,原来在一百多年前,这里曾出了一位叫阿尔芒·戴维的名人,学校就是以他的名字来命名的。
戴维又是谁?
1826年,阿尔芒·戴维出生在比利牛斯省艾斯佩莱特市,是巴斯克人。1869年,他来到中国大山深处的宝兴县,正是他发现了大熊猫这一珍稀物种,并把大熊猫介绍给了世界。
1900年阿尔芒·戴维去世后,这段经历也湮灭于岁月长河中了。
为此,安德烈·戴海杜开始奔走呼号。他找到了多次被转卖的阿尔芒·戴维旧居,成立了“戴维之友”协会,开辟了戴维植物园,让阿尔芒·戴维重新“活”起来。
从1862年到1874年,阿尔芒·戴维两度到中国,前后工作了近12年,他在中国有过3次旅行考察,足迹遍及中国华北、华东、华中和西南、西北地区,收集了大量的动植物标本。最重要的是,阿尔芒·戴维在北京发现了麋鹿(俗称“四不像”),在四川发现了大熊猫、珙桐等珍稀动植物。
2000年11月,经中国科学院鸟类专家何芬奇牵线,在阿尔芒·戴维逝世100周年之际,安德烈·戴海杜带领由家乡41名巴斯克人组成的亲友团来到宝兴,寻访先贤阿尔芒·戴维的足迹。
“寰球同此凉热。”
就在安德烈·戴海杜挖掘历史名人,为阿尔芒·戴维扬名而奔走呼号时,在远隔欧亚大陆的另一边,时任四川省雅安市副市长的孙前也在深挖大熊猫的历史文化,想为发展雅安旅游产业注入文化之魂。
大熊猫早已名闻天下,而大熊猫发现地雅安几乎无人知晓,如何借西方人在雅安发现大熊猫的契机,打响世界大熊猫文化“旅游牌”,孙前陷入苦苦的思索中。
孙前敏锐意识到这是雅安打响大熊猫文化旅游的大好机会。于是,他连夜赶到宝兴县,和宝兴县领导一起与安德烈·戴海杜见面。
雅安需要大熊猫文化“借船出海”,艾斯佩莱特市也需要“大熊猫发现者故乡”来扬名,这两个地方都离不了阿尔芒·戴维发现大熊猫这一震惊世界的故事。
那年11月14日,在“中法友好世代相传”的条幅下,雅安方面隆重接待了法国亲友团,双方共叙友谊、共话乡情。孙前代表雅安致辞说:“1869年,你们的乡亲戴维神父在这里发现了大熊猫,把它介绍到文明世界,从此名扬天下,我们感激戴维神父。”
戴海杜代表艾斯佩莱特市致辞说:“你们的热情出乎我们的意料,我们没有想到你们这样尊重戴维神父,比我们还了解他!他是我们的骄傲,我要代表家乡感谢你们!”
中法两座相隔万里的小城,在这一刻因为上百年前大熊猫的惊世发现,再一次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一本图书,揭秘熊猫百年传奇
他发现了许多奇特的动植物物种,其中就有当今世界上最珍奇的动物大熊猫、植物珙桐树、昆虫大卫两栖甲等。
在孙前的提议下,宝兴县和艾斯佩莱特市达成了结为友好城市的初步协议。2002年底,孙前率雅安市代表团访问艾斯佩莱特市,宝兴县和艾斯佩莱特市正式签订友好城市协议。
“我们有了洋亲戚!”
从此,大熊猫发现地宝兴县和大熊猫发现者的故乡艾斯佩莱特市因大熊猫结缘,开始了两地间的友好往来。
戴维亲友团的来访,让孙前心中渐渐已有眉目的答案更加清晰,那就是将大熊猫的历史文化发扬光大。
2005年,孙前因工作关系离开了雅安,但他一直关注着大熊猫文化的宣传和推广。除了三次到艾斯佩莱特市考察,他还促成雅安退休工人罗维孝“单骑走万里·戴维故里行”的骑行活动。
2014年春夏之交,罗维孝骑着一辆自行车从大熊猫发现地——宝兴县出发,行程1.5万公里,历时115天,最后抵达大熊猫发现者的故乡——艾斯佩莱特市。当地市民亲切称罗维孝为“中国骑士罗”,安德烈·戴海杜给予了热情接待,并授予他艾斯佩莱特市“荣誉市民”称号。
随后,四川省“双宝”(大熊猫、金丝猴)文化专家、出生在宝兴县的摄影家薛康、青花瓷大熊猫画家第一人谢纲骅、《四川旅游》杂志总编辑白小梅等人,也专程到艾斯佩莱特市造访。
孙前不仅到法国寻踪,他还沿着阿尔芒·戴维在中国走过的路线进行寻访,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基本还原了阿尔芒·戴维在中国的12年历程——
阿尔芒·戴维自幼便喜欢亲近自然和探险,学会了制作标本,成为一位知识渊博的生物学家。
1862年,阿尔芒·戴维被法国教会和教育部选派到中国,主要工作就是在中国考察,收集各类珍稀动植物标本。
阿尔芒·戴维到达北京后,仅仅一年时间里,就考察了北京周边及蒙古、山西、河北等地的森林和草原。在他向巴黎寄出的第一批包裹中,就有了100多只鸟和6只哺乳动物的标本。他还在北京建立了中国境内的第一个植物馆——百鸟堂。
欧洲的动植物学家们收到这些标本后欣喜若狂,他们预感到阿尔芒·戴维在中国打开了珍稀动植物宝库的大门。
1866年2月,在北京南海子的皇家猎苑中,阿尔芒·戴维发现了一种被称为“四不像”的动物,他想方设法弄到了动物的皮骨。在寄回巴黎的标本中写道:“第2467号:麋鹿。”阿尔芒·戴维成为西方世界上第一位科学发现麋鹿并命名的动物学家。因此,麋鹿也被称作“戴维鹿”。
1869年1月,阿尔芒·戴维到了成都,一位教徒向他讲述了四川西部的种种奇特动植物,“穆坪”这个地名第一次进入了阿尔芒·戴维的耳朵,那里的教堂便成了他在中国第二次“旅行考察”的终点。
川西地区的主教平雄曾在穆坪多年,他向阿尔芒·戴维介绍了穆坪地区的一些特有生物,特别提到了一种被称为“白熊”的动物。
戴维决定到穆坪考察。经过8天的跋涉,2月28日,他来到大山深处的穆坪(今宝兴县)旅行考察,在邓池沟天主教堂设立科考基地,开始了长达9个多月的科学考察,发现许多奇特的动植物物种,并把这些珍稀物种介绍给了世界。其中就有当今世界上最珍奇的动物大熊猫、植物珙桐树、昆虫大卫两栖甲等。
1874年,阿尔芒·戴维从中国回到法国后,开始潜心研究他从中国带回来的动植物标本。晚年的阿尔芒·戴维,几乎足不出户,唯一要做的就是对他带回来的标本进行分类整理,并与他人一起进行深入的研究。
阿尔芒·戴维与法国动物学家奥斯塔雷共同研究鸟类,合作编著了《中国鸟类》一书,书中记载了他在中国发现的772种鸟类,其中约60种是前人没有记载过的。此书一经出版,便成为当时研究中国鸟类的经典著作。
阿尔芒·戴维又与法国植物学家阿德里安·勒内·弗朗谢合作研究并撰写《戴维植物志》(上下册),其中下册“藏东植物”,介绍了402种植物。
说是“藏东”,其实就是穆坪。当年他到了穆坪,误以为踏上了西藏的土地,“藏东植物”实际上是“穆坪植物”。更奇特的是,《戴维植物志》厚厚两大册,只有一张彩图,就是他在宝兴县采集的珙桐标本。
1900年,充满活力的、有着传奇般经历的生物学家阿尔芒·戴维,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作为神职人员,他只是地位低微的传教士,在宗教界没有一点名气。但作为生物学家,他赫赫有名。
最终孙前创作出了一部40余万字的《大熊猫文化笔记》。
“用大熊猫文化讲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故事,讲好中国与世界人民和平友好的故事。”这本书讲述了大熊猫的百年传奇,被读者誉为“大熊猫文化的开山之作”。该书2009年出版发行后,相继在中国、法国出版了中文版、英文版和法文版,2019年在大熊猫科学发现150周年之际,该书出版发行典藏版,受到读者广泛好评。
一根手杖,传承大熊猫文化情缘
就在亲友团抵达宝兴县前一天,安德烈·戴海杜在家乡去世了。
故事还在继续。
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孙前漂洋过海,一次又一次地往法国跑,往艾斯佩莱特市跑,安德烈·戴海杜也跨越亚欧大陆,一次又一次地来到中国,来到雅安,来到宝兴。
你来我往,他们越走越亲近。
从2000年11月至2017年6月,安德烈·戴海杜先后四次到访雅安。
来的次数多了,心中就有了牵挂。
最让安德烈·戴海杜放心不下的,是他在雅安碧峰峡大熊猫基地认养的“女儿”。
2003年9月26日,安德烈·戴海杜第二次到雅安,自然要去观赏大熊猫。
刚走进雅安碧峰峡基地,安德烈·戴海杜就兴高采烈地喊:“大熊猫宝宝,我来了!”他被允许进入大熊猫幼儿园中,与8只大熊猫宝宝进行“零距离”亲密接触。
安德烈·戴海杜高兴极了,他走进园中,就向大熊猫招起手来。有一只正蹲在地上吃竹子的大熊猫正好抬起头,看见有人正在挥手,似乎也举起前脚掌挥了起来,安德烈·戴海杜乐不可支。而这只大熊猫正好是大熊猫幼儿园中唯一的“千金小姐”——“龙欣”。
“龙欣”也不怯生,只见它缓缓地走了过来,来到安德烈·戴海杜身边,先是在他的裤腿上磨蹭起来,随后还翻滚着做出各种姿势。戴海杜毫不掩饰自己的喜爱之情,轻轻地抚摸着“龙欣”,眼神十分专注。
“我要认养这只大熊猫!我认养大熊猫就是它了……”
安德烈·戴海杜的愿望很快就得到满足,他给“龙欣”交了“生活费”后,便有了一个大熊猫“干女儿”。“干女儿”大熊猫“龙欣”是人工圈养条件下的第三代大熊猫。它的父亲正是宝兴野生大熊猫“盼盼”,它身上流淌着宝兴籍大熊猫的血液。戴海杜给“干女儿”取名为“戴维”,寓意不言而喻,那就是纪念大熊猫发现者戴维。
安德烈·戴海杜将自己的鸭舌帽作为见面礼,戴在了“女儿”的头上。这才依依不舍地走出园子。
2017年6月,安德烈·戴海杜第四次来到雅安,与雅安相关部门商议在大熊猫科学发现150周年之际,开展相应的纪念活动。
孙前发现,年迈的安德烈·戴海杜步履有些蹒跚,他的手里多了一根手杖。
看着有些疑惑的孙前,安德烈·戴海杜告诉他,手杖是巴斯克男人必备的物品。
2019年4月11日,法方亲友团再次来到宝兴县,却不见安德烈·戴海杜的身影。原来,就在亲友团即将出发时,安德烈·戴海杜旧疾加重,不得不临时取消行程。就在亲友团抵达宝兴县前一天,安德烈·戴海杜在家乡去世了。
安德烈·戴海杜的意外去世,犹如晴天霹雳,给了孙前当头一棒。4月15日,在安德烈·戴海杜在家乡安葬的当天,孙前在当年阿尔芒·戴维发现大熊猫的宝兴县为他举行了悼念活动。大家围着站在安德烈·戴海杜照片前,亲友按照巴斯克人的习俗,集体为他唱了三首安德烈·戴海杜生前喜欢的巴斯克歌曲,并为他击掌致悼。那一刻,大家泪流满面,共同为促进两地友好交往的先行者祝愿:“一路走好。”
2023年10月,宝兴县和艾斯佩莱特市签订友好城市20周年纪念活动举行。
10月12日,来自艾斯佩莱特市的二十余名客人来到雅安开展大熊猫文化交流活动。就在纪念活动即将结束时,主持人兴奋地告诉大家:“请大家共同见证,法国朋友从遥远的家乡,带来了一件‘神秘的礼物’,他们将它赠送给孙前先生,感谢孙前先生对艾斯佩莱特市和宝兴县结缘20年来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只见安德烈·戴海杜的儿子奥古斯特·戴海杜从行李箱中小心地拿出了一件包裹得严严实实的东西,双手捧着缓步走上了舞台。
“我们全家有一件特殊的礼物,要赠送给孙前先生!”
奥古斯特·戴海杜轻轻地拆除包装,这件“特殊礼物”出现在大家面前——手杖,这就是孙前曾经多次见过、安德烈·戴海杜生前使用过的手杖。
面对这一珍贵礼品,孙前一阵恍惚,安德烈·戴海杜的身影仿佛又出现在他眼里,满脸笑容向他走来,孙前的泪水夺眶而出。
孙前看着这根熟悉的手杖,睹物思人,中法两地因大熊猫结缘,以及自己与戴海杜交往的那些重要时刻、点点滴滴,在脑海中一幕幕地闪过……他的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
看着手杖递了过来,他顾不上擦干眼泪,泪水汪汪地接受了这一特殊礼物。
法国夏至影业董事长、总制片人,自愿担任现场翻译的孙轶伟女士在台上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泪流满面。
这一切,都被孙轶伟的助手完整地记录了下来。
“赠送手杖的这一幕太感人了!我将用在纪录片中。”
2024年是中法建立外交关系60周年,孙轶伟正与国内一家影视机构合作,筹拍一部阿尔芒·戴维在雅安发现大熊猫故事的纪录片。此次她随艾斯佩莱特市亲友团到雅安参加活动,不但要切身感受中法两国人民的大熊猫情缘,还打算通过在大熊猫发现地宝兴县的实地考察,选择外景的最佳拍摄地点,为拍摄影片做好前期筹备工作。
今天,大熊猫、绿尾虹雉等多种珍稀动野生动物在宝兴三千多平方公里的青山绿水间繁衍生息,珙桐、报春花、野生桂花等奇花异草开遍了宝兴原野。有“世界动植物基因库”之称的宝兴县,已成为了世界大熊猫文化的发祥地,是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地“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和大熊猫国家公园的核心区,栖息在宝兴县的野外大熊猫数量多、密度大,在整个大熊猫国家公园中,宝兴县野生大熊猫数量名列前茅。眼下,四川省正规划建设的“世界大熊猫文化旅游重要目的地”和“国际一流大熊猫生态旅游目的地”将落户宝兴。相信法国客人再到雅安、再到宝兴,这里会更加美丽、更加迷人。
纪念活动结束时,宾主双方击掌相约:2026年,相会在法国,相会在艾斯佩莱特市!
因为再过3年,是阿尔芒·戴维诞辰200周年,艾斯佩莱特市计划举行盛大纪念活动。作为代表,孙前欣然允诺前往。他将获赠的手杖高高举起,高喊着:“熊猫情缘,手杖见证!”
手杖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台上台下,掌声一片。看着手里的手杖,孙前忍不住喃喃自语:
“老伙计,我将带着你回家……”
更多
星辰与家园:中国科幻文学的探索与守护
科幻文学不仅是讲故事的一种方式,也是我们认识世界、与自我对话的途径。愿同一星空下的我们,可以乘科幻长风,去探索星辰大海,去洞察自我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