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生活和人民,报告文学写作与理论应同频共振
“从新时代十年中国报告文学作品看,每一个中国报告文学的优秀作家身上,都有劳动者拼搏的精神,都能看到闪耀着的‘劳模精神’的光彩。正是劳动和劳动精神,使中国报告文学比其他文学文体更早地感受到新时代的气息,更敏感地接收到新时代的信息,更有历史主动性地投入充满新时代精神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活洪流中。也因此,共同创造了一个报告文学新的繁荣时期,开辟了一个由中国报告文学承担主要任务的文学‘新时代’。”在近期出版的理论专著《唱响新时代之歌》中,评论家张陵对当下报告文学如此进行了整体性观察。同时,他也看到了“中国报告文学理论评论一直处于落后滞后状态,一直没能跟上中国报告文学前进的步伐”的短板现象。由此出发,他选择了身为报告文学领军人物的作家何建明的作品为对象,在书中进行了系统性的追踪评论和相关理论探索。
该著作采用文本细读法,深入剖析和总结了何建明文学创作的“代表作品”“时代主题”“人民精神”“人物塑造”“国家叙述”“大美乡愁”“理论思想”“民生文学”等方面,对其作品和创作思想、艺术特点、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细致梳理,紧扣作品创作和作家实践本身,试图寻找到一种更能把握中国报告文学的时代创作规律和实践方向。张陵更期待的是借由这部著作的出版,能够启发评论界为报告文学理论研究带来更多突破意识、创新意识。
在近日于上海中心大厦朵云书院举行的新书首发活动中,张陵表示,何建明作为当代报告文学领军人物,作品之所以能够广受读者欢迎和对社会进步、文化建设具有直接的作用,就是因为其作品的时代性、人民性和文学性产生着强大的魅力,这也是中国式报告文学在当今讲好“中国故事”中所体现的特殊社会功能,研究何建明的文学现象和创作特点,对探索当代中国文学发展史和指导青年一代报告文学创作者有着积极意义。
从何建明1978年创作第一部长篇报告文学开始到2023年的四十多年间,他创作了超过60部报告文学作品,其中新时代十多年间的创作,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一,如受到读者欢迎和评论家高度评价的《大桥》《革命者》《浦东史诗》《爆炸现场》《德清清地流》《万鸟归巢》《复兴宣言》《茅台——光荣与梦想》《石榴花开》《我心飞扬》等近年作品。面对这些作品,张陵总结报告文学写作需要坚持“深入生活”,逐渐走向人民,“作家必须走出个人生活的小圈子,到人民生活广阔天地当中,培养与人民的情感,站稳人民的立场,在熟悉人民生活的过程中,激发创作灵感,写出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优秀作品。这个过程,也可以看作报告文学走向人民群众的过程。”作家出版社社长鲍坚在现场致辞中也回应表示,“《唱响新时代之歌》的出版,让我们更容易地解读作家在一线创作实践中获取的报告文学理论与创新思考,更为中国报告文学的理论研究开创了新气象。”
新书发布活动后,作家何建明与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谭旭东带领的文学博士团就“仰望星空 敬畏生活”主题展开对话,深入探讨新时代背景下的文学追求与创作理念,共话当代报告文学的发展方向。何建明在对话时再次强调要重视中国报告文学的理论建设,他曾分管多年报告文学工作,让他切身感受到报告文学理论评论的建设已刻不容缓、迫在眉睫,长期处于薄弱状态,与当今报告文学越来越强劲的创作势头很不相称。他呼吁报告文学作家、评论家和理论研究者齐心协力,以张陵《唱响新时代之歌》的出版为新锚点,为新时代报告文学理论研究探索建立新的话语,为年轻一代文学创作者多提供些有益的实践经验。活动由作家出版社、上海何建明文学研究院和上海朵云书院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