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讲好新疆故事:“愈是同泥土为伍,愈是有云彩作伴”
新疆的景色苍茫辽远、大气磅礴,是一片十分适合文学表达的热土。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杨牧、刘亮程、周涛、董立勃、丰收、李娟、董夏青青等一批又一批的新疆作家持续在文坛上闪闪发光,屡创佳绩。最近,改编自李娟同名散文集的网剧《我的阿勒泰》因将个人成长与秀丽风景、风土人情融合一体,叙事新颖、视听设计极佳而广受好评,不仅让新疆阿勒泰地区更加进入大众视野,也带动了本地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中国作协高度重视文化润疆工作。2023年4月,在中国作协党组周密部署、悉心安排下,鲁迅文学院举办了第一期文化润疆作家培训班。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特地到鲁院与学员座谈交流,并提出期待和希望。培训班取得了理想的培训成果,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同年6月,张宏森率调研组赴新疆调研基层文学工作,期间中国作协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宣传部签订了共同实施文化润疆文学工程的合作协议,旨在进一步促进文学工作深度融入文化润疆,加快推进新疆文学事业繁荣发展。
用文学作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五月的北京生机盎然、万物勃发。今年,鲁迅文学院在第一期文化润疆班的基础上,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作协、兵团作协共同举办了第二期文化润疆作家培训班。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作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作协的49位中青年作家共同怀揣着对文学的热爱,相聚鲁迅文学院,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学习时光。
培训班围绕文化润疆的办班宗旨,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疆地区文学大发展、大繁荣”的主题。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陈彦以“中国式现代化与边疆民族地区文学创作”为主题与学员座谈,王蒙等知名作家、专家学者为学员讲授文学创作以及“习近平文化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课程。此外,还组织学员赴民族文化宫、中国国家版本馆参观,通过主题突出、全面立体、高层次的课程安排,帮助学员提高政治站位、提升创作水平。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鲁迅文学院院长吴义勤表示,该班次的顺利筹办在巩固第一期培训成果的基础上,对加快推进新疆地区文学事业繁荣发展、打造新时代新疆作家群,提升多民族作家队伍整体创作水平,推动多民族文化交流,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文化润疆工作取得新发展、新突破,将产生深远的意义和重要的影响。
很多学员都表达了参加第二期鲁院文化润疆作家培训班学习的激动和喜悦之情。来自新疆乌鲁木齐的王馨雨从小就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的点滴。后来,她去了与新疆距离遥远的青岛市读大学,因为乡愁和多愁善感的性格,她经常在深夜撰写诗歌。此前,她觉得自己像“在迷雾中寻找方向的孩子”,来到鲁院后,才算在写作之路上开启一扇“面向大海的窗”。
在“中国式现代化与边疆民族地区文学创作”座谈会上,9位学员从自身经历出发,交流学习期间的体会和文学创作情况,并对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相关问题和自身创作上的疑惑向专家提问,现场氛围热烈。
“我一直想当作家,但是不敢往外说,怕别人嘲笑,毕竟在公众眼里作家是伟大的存在。”贺建忠来自塔里木大学,是一名兽医专业的教师,他自言生平收到过不少录取通知书,但鲁院文化润疆作家培训班的通知书最让他感到意外和兴奋。鲁院开设的课程以及党史专家、文化学者、作家等传授的内容不仅让他领略到文学的魅力,也让他深切地感知到,创作一定要扎根自己成长的沃土,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上,用生动的笔触书写好新疆巨变的故事和新疆各民族团结奋进的故事。就像诗人屠岸关于树的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愈是深深地扎下,愈是高高地伸展;愈是与泥土为伍,愈是有云彩作伴。”
哈萨克族姑娘丽拉·布尔利克是新疆文联《曙光》杂志社的编辑。因家庭的缘故,她与文学的关系颇为奇妙:奶奶是口头创作诗歌的民间艺人,父亲喜爱民间文学,经常拿起冬不拉,一人分饰两角模仿老一辈阿依特斯诗人对唱。来到鲁院后,她印象最深的课是中央党校教授陈宇飞讲授的关于建设文化强国的课程,老师在课上谈到文化传承时难掩激动的心情,学生们也颇受感动和震撼。
阎晶明和陈彦在座谈会上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阎晶明表示,大家既要写出新疆的自然风光,也要写好新疆的人文特色;既要写好民族风情,又要写好当代社会的独特生活;既要写出新疆的传统文化,又要凸显新疆的现代化建设;既要写出具有独特个人感受的“小我”,也要写出新时代新疆人民奋发向上的“大我”。陈彦则结合自身的创作经历,针对大家普遍面临的创作困惑和写作问题,提出讲好故事是文学创作的首要方面,塑造好人物是提升作品成色的关键一环,注重文本的“建筑材料”——语言的训练和打磨是写好小说的本体。
将对土地的深情转化为写作的热情
6月11日,学员赴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参观学习文瀚阁“真理之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经典版本展”的主题展览。该展览以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为基本脉络,全面展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光辉历程,重点展示300余个版本《共产党宣言》等珍贵文献和多语种多卷本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大家纷纷表示,众多典籍版本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精神、文化,更蕴含着生生不息的力量。在今后创作中会更加自觉地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坚定文化自信,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勇攀文学高峰,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作品。
为期一个月的鲁院学习生活结束了,学员们对文学创作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政治理论素养也有了很大的提升。通过对哈萨克养驼牧民的采访,王馨雨深刻体会到,文学创作不仅仅是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的方式,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和使命。作品应当更多地反映小人物的不平凡,正如王蒙所说“我们要通过叙事文学表现生活的美好和艰苦”。创作要从生活的日常中寻找灵感和素材,同时,也要注重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创作水平,不断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
贺建忠谈到,这次培训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写作习惯,也对自身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他决定坚持每天写作,字数不少于2000字;严格执行“三晾三改三修饰”改稿原则,提高语言的精炼性和文学性,提高作品的可读性和思想性,将对新疆这片土地的深情转化为文学创作的热情等等。谈到阿勒泰成为“网红”的现象,他表示与李娟描绘北疆草原故事不同,自己今后要讲关于南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塔里木河源头的故事。未来,他将继续立足南疆,在创作中融入大量兽医工作和动物元素,讲好新疆各民族人民“治病除顽疾,救兽济苍生”的故事、人与动物之间的温情故事和动物之间和谐共存的生态故事,让更多人了解新疆,了解兽医文化。
当丽拉·布尔利克看到年事已高的王蒙对文学仍然充满激情,看到各专业老师不辞辛苦为学员讲课,看到同学们熬夜写作、为文学梦想不断努力,她又重拾了信心,想等一等属于自己的灵感。在她看来,李娟的散文之所以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作者切身体验当地生活,用朴实幽默的语言描述牧区见闻。同为阿勒泰人,她也一直有书写家乡的想法。由于定居城镇,并未在牧区长大,所以其作品中关于牧区特色和元素要相对少一些。她相信只要扎根生活,创作具有真情实感的作品,每个人都能从不同角度写出色彩缤纷的新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