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摹东西协作生动图景 谱写共同富裕时代华章 ——陈崎嵘长篇报告文学《远方的山水:中国式现代化的浙江广元东西协作实践》作品研讨会在京举行
6月14日上午,长篇报告文学《远方的山水:中国式现代化的浙江广元东西协作实践》作品研讨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活动由中国作协创研部、四川省作家协会、广元市委宣传部、四川新华出版发行集团主办,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四川人民出版社、广元市广播电视台、广元市作家协会承办。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求是杂志社原社长高明光,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孟华,浙江省发改委二级巡视员曹启云,四川省作协党组副书记张颖,广元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袁敏,四川省委宣传部出版处副处长古艳睿,四川新华出版发行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周青,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胡巍,四川人民出版社社长黄立新,广元市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王壮,广元市作家协会主席李明元等出席研讨会。何建明、梁鸿鹰、黄传会、白烨、王必胜、张陵、贺绍俊、李炳银、丁晓原、程绍武、何弘、李朝全、王国平、赵宁、刘诗宇等专家就《远方的山水》的时代意义、文学价值、创作特色等展开深入探讨。会议由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主持。
开展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是党中央着眼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远方的山水》正是一部献给新时代东西部协作伟业的长篇报告文学。该作由作家陈崎嵘创作,四川人民出版社于2024年5月出版。作品内容扎实,主题鲜明,全景式反映了近30年来,浙江与四川两地资源互用、产业互补,携手迈向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讴歌了人民群众创造美好新生活、开创伟大历史的时代精神。
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体现
李敬泽在致辞中指出,《远方的山水》从一个非常独特的角度让我们充分领会到“何以中国”,领会到中国何以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中国,中国式现代化何以是这样的现代化。作者以更高的站位和更全的视角深入走访调研,清晰把握浙江广元协作实践的典型意义,以文学的方式把东西部协作提升到中国式现代化的高度,既高屋建瓴又切合实际。窥一斑而知全豹,《远方的山水》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一个非常厚重的样本。
孟华在致辞中谈到,浙江与四川结对帮扶以来,两省跨越山海,携手共行,谱写了浙川协作的动人篇章,连接起弥足珍贵的山海深情。长篇报告文学《远方的山水》精准描绘了促进东西部协作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思想和具体图景,生动展现了浙江支持广元发展,开展东西协作实践数十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客观记录了两地人民携手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历程。该书的创作出版,不仅是对浙江广元东西部协作的回顾,也是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实践,是讲好历史故事、时代故事、中国故事的优秀样本。
曹启云在发言中表示,《远方的山水》把浙川协作生动地呈现出来,书中关于两地协作的具体场景和生动细节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本书对浙江的援建队伍、对浙江今后开展援建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
张颖认为,《远方的山水》文学性地呈现了浙江与四川广元30年来千里牵手、互帮互助、感人至深的生动故事,其中有两地党委、政府之间的深谋远虑与通力合作,也有人民群众之间的互帮互助与互惠互利,既表达了区域协作、共同富裕这一时代性主题的宏阔图景,又艺术地展现了浙江和广元之间的深情厚谊与奋进风貌。
在袁敏看来,《远方的山水》作为献给新时代东西部协作伟业的长篇报告文学,以全新的角度、细腻的笔触带领读者深入了解浙江广元东西部协作的感人故事,生动刻画了浙江人民大爱奉献、广元人民感恩奋进的精神面貌,全面展示了两地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协作实践成果。
报告文学创作的难度与意义
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何建明在视频发言中谈到,一部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报告性和文学性相结合,《远方的山水》正是这样一部作品,作者深入走访调研,获取了大量写作材料,这部作品是新鲜的、生动的、真实的,是作者“跑”出来的。
《远方的山水》中罗嘉发、白堃元、朱红、周展等人物给中国作家协会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梁鸿鹰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他看来,报告文学最重要的是人物,这部作品将人物命运和时代发展紧密结合,人物的价值在时代变迁中得以生动的展现。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黄传会认为,《远方的山水》用九个章节,全景式记录下东西协作这一壮举,如果不是陈崎嵘的书写,我们很难如此全面、生动、真实地了解浙江广元东西协作这件事。报告文学很重要的意义就在于此,《远方的山水》具有史志性意义。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白烨指出,《远方的山水》的独特性和重要性毋庸置疑,其写作的难度也是显而易见。作者通过东西协作把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和意义揭示了出来,这样的事例发生在浙江与广元之间,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制度和中国道路优越性的生动体现。
《人民日报》文艺部原主任王必胜也注意到报告文学写作的难度,在他看来,报告文学如何有效介入时代和现实生活,对报告文学作家而言是不小的挑战。《远方的山水》时间跨度大,还有众多人物,从文学层面来看是了不起的,最主要的还是该作还体现了报告文学的思想性和思辨性。
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监事长贺绍俊看来,作为一部报告文学作品,《远方的山水》具有大气势和大格局的品质,作者既把东西协作这一时代特色鲜明的事件讲述清楚,又写出了背后的内涵和精神。值得注意的是,在写作《远方的山水》的过程中,作者一直将自己当作东西协作的见证者和担保人,甚至是参与者。
《远方的山水》之所以立意高又非常鲜明地体现了报告文学的真实性和典型化,在《中国作家》主编程绍武看来,这离不开作者深入浙江四川两地长达3个多月的实地采访,作者下了不少功夫,所以能够驾轻就熟处理东西协作这种大题材。
《远方的山水》让刘诗宇重新思考文学与时代的关系,在他看来,《远方的山水》中所写的东西协作,描述的远方的山水让他看到文学的另一种可能。当下文学领域,缺的可能正是《远方的山水》这类作品。
东西协作,双向奔赴
作家出版社原总编辑张陵从思想性谈到,《远方的山水》是陈崎嵘长期思想积累的一个重要成果。这部作品包含着一种很深的思想:不光是西部感恩东部,同时东部也要感恩西部。因为西部给东部提供了许多资源和劳动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西部把东部的经济撑了起来。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丁晓原注意到《远方的山水》中作者提出的“东西部协作十论”,在他看来,这是作者对中国特色区域合作实践的整体思考,也是对本书主题表达的凝聚和提升。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原副会长李炳银提到了东西协作的重要意义,《远方的山水》讲述的是东西协作最终走向共同富裕的光辉历程,这对于广元和浙江的发展都是重要的历史篇章。值得注意的是,东西协作从浙江广元开始,这一历史性的贡献,在一定程度上为党和国家的决策部署提供了某种参考和范式。
在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看来,《远方的山水》全面梳理、探讨、总结了东西协作的作用和意义,既涉及乡村振兴,也涉及共同富裕,更回应了中国式现代化这个重大的时代课题。《远方的山水》是对东西协作史实的记录,其中大量生动的故事和事例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主任何弘认为,作者把东西部协作放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上看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要把中国东部和西部的协作这个故事讲好了,也就讲好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讲好了中国的故事。
《光明日报》文艺评论版主编王国平对《远方的山水》最深刻的阅读感受就是,它是认识中国、认识时代的一个很好的范本,讲述的是浙江和广元的东西协作,两地互为远方的山水。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作者笔下的东西协作,不是单向的流动,而是资源、理念、人心的双向奔赴。
《远方的山水》作者陈崎嵘在感言中谈到,报告文学作家是时代的记录者,正是浙江广元两地人民群众的现实创造,才为《远方的山水》提供了鲜活的创作素材。“时代和生活教育了我,广元人民感恩奋进的精神感染了我,我经历了由被动到主动,由感染到感动的过程。感谢我们的时代和我们的生活,这部作品离不开各方的支持与配合,它是集体创作的产物。”陈崎嵘坦言。
摄影:王纪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