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作协主席李骏虎:爱玩的古人对新时代旅游的启示
在生活观念对旅游业的影响越来越大的今天,如何从优秀传统文化中理解新时代旅游作为幸福产业的内涵?当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最大愿望是什么?
如今,身心健康和精神愉悦的需求成为主流。这是新时代以来,尤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发展成果的体现,也形成了新时代旅游内因的主要特征,那就是休闲游玩、放松解压、审美体验,人们在心态上早已把过去计划式的旅游变成了普通的生活习惯。
是否把握了这个内因和特征,成为新时代不同区域文旅产业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可以说,旅游业能否成为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有没有摆脱传统旅游观念的束缚,顺应新时代人们对旅游的内在需求的新变化,是否理解了旅游作为幸福产业的深层含义。
对于传统的农耕文明区域,尤其是资源型省份来说,要实现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比产业模式的调整更为重要的是观念的转变。比如说,像黄河流域腹地的河南、河北、山西这样有着五千年农耕文明历史的区域,自古以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勤劳的品质代代传承,骨子里是没有到处“闲逛”的基因的,那会被认为是不务正业。在笔者生长了二十多年的晋南农村,仅仅二三十年前,人们还是天不亮就赶着牲口下地,满天星斗了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喝汤,下雨天也要抓紧修修农具、刷刷牲口,后来有了化肥,更是要抢在下雨前打仗般地去庄稼地里“追肥”,以便雨水使化肥的效力更加均衡。
可以说,自帝尧制定历法指导农事以来,近五千年的岁月里,以笔者的家乡尧都平阳为中心向外辐射的农耕文明区域,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夜辛勤劳作成为一种本分和美德。尤其到了近古和现当代,随着人口的激增,吃饭问题在很长的历史阶段使土地和农业成为第一要务,这就造成即使是在农闲季节,人们也在“备耕备荒”,精神上一刻也得不到放松,这样的心态传承是与新时代全面实现小康后其他区域的人们向往的休闲生活格格不入的。
因此,传统生活观念成为农耕传统文明区域发展旅游的潜在制约。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来到名胜古迹最为丰富的山西感到好看不好玩,却对成都趋之若鹜的深层原因,因为人们去成都不是为看景,甚至不是为旅游,而更多的是为了短暂地“客居”一下,体验一把成都那种安逸、缓慢、“巴适”的休闲生活状态。
从这个意义上讲,好玩不好玩,成为传统的农耕文明区域,尤其是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省份发展文旅产业面临的新课题。
《击壤歌》:康庄大道上爱玩的老翁
在典籍中回溯农耕文明发端的尧天舜日时代时,人们会发现,早在四千六百多年前发生在康庄大道上的一则有趣的故事,印证了尚处在原始农耕社会的先民们并不是只会劳作不会娱乐的。他们不但会玩,并且“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们甚至比孩子们更热衷于玩游戏。
这就是西晋皇甫谧所著史书《帝王世纪》中记载的,帝尧乘坐一匹瘦马拉的简陋车子巡视民间疾苦,来到尧都平阳(今山西临汾)东北五里外的康庄,看到人们正在街头围观击壤游戏,其中一位八九十岁的老翁正手执一片靴形木板,去投掷十几步外平放在地上的另一块靴形木板,击中后得到人们的喝彩。帝尧饶有兴味地加入围观的人群与民同乐。随从看到在帝尧的治下人民安居乐业、其乐融融,便称颂帝尧的功德,这话被玩游戏的老翁听见了,他便做了那首千古流传的《击壤歌》:太阳出来我扛着锄头下地,日头下山回来睡觉,自己打井喝水,一家子耕田吃饭,这跟谁做帝王有什么关系呢?帝尧听了非常高兴,觉得更加领悟到了治理社会的要义,就拜了这位姓席的老者为师,康庄大道也成为人们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当然,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跟真正实现了全面小康的新时代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使我们得到启发的是,这个故事说明农耕文明的勤劳从最初就和爱玩的休闲娱乐生活是不矛盾的,农耕区域的人们把休闲娱乐视为不务正业的传统观念的形成,可能与后来的生产力水平跟不上人口的增长速度有直接关系,那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正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时代,在新质生产力再次使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我们要发展文旅产业,就要摒弃农耕文明中不爱玩的传统观念,不要让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变成沉重包袱,放下包袱转变观念,让名胜古迹也变得好玩起来、氛围轻松起来,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
同为农耕文明腹地和历史文化资源富集的陕西关中地区,却不像周边省份那样被传统观念所束缚,西安的好玩是和兵马俑齐名并且相得益彰的。《古今大战秦俑情》是新时期最早通过影视作品活化利用文物古迹打造“网红”效应的成功案例;城建规划上保护古城开发新城的举措,使得西安古城成为体验大唐文化和陕西特产美食的好玩又好吃的文化景区,后来山西的平遥古城和大同古城基本借鉴了这个模式。从大唐芙蓉园到大唐不夜城,更是与时俱进与技术手段并行,202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西安分会场千万人昂首与不夜城上空的三维李白齐声高诵《将进酒》,让新时代的年轻人们穿越千年体验到盛唐气象,也让西安这座历史文化古城再次成为最好玩的城市之一。
西安善于把文化品牌打造成好玩的景点,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借题发挥的,文学名著照样可以“以文赋能”。2019年的春节,笔者曾对西安灞桥区新打造的白鹿原上的白鹿仓景区做过一次深度调研,依托著名作家陈忠实长篇小说《白鹿原》及其衍生品同名电视剧和电影、投资35亿开发的白鹿仓庙会主题景区,以陕西风物与名吃为主,兼及大陆与台湾各地小吃,有老腔有游乐,喝完就摔的粗瓷酒碗残片堆积成山,虽然是个新打造的景区,慕名来玩的人们已经人山人海、摩肩接踵,远近停车场爆满,公路上堵成几公里长龙。
现在看,西安一直能够吸引游客的原因,不仅是因为她是十三朝古都,更是因为她能够以文促旅,使文旅深度融合,以历史文化为背景不断打造好玩的兴奋点,使游客趋之若鹜。西安白天晚上都是熙熙攘攘,人多到公交车被迫改线,拥挤到景点周边的地铁口不得不关闭。满城是来玩的游人,吃住行游购娱,把钱都花在了这里,旅游自然就会成为支柱产业。好玩西安,值得同为农耕传统地区和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省份借鉴。
黄河流域有着深远农耕文明传统的几个省份中,除了少数几个海滨城市,比如秦皇岛、北戴河、青岛、威海、烟台等之外,绝大多数大中城市包括太原、郑州、石家庄、济南等省会城市,都不能完全摆脱传统观念对新的旅游需求的束缚。反而是黄河中上游的甘肃、宁夏等省区更加契合人们以休闲为主要特点的旅游需求。
2023年8月,笔者参加山西省政协“建设龙头景区,打造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调研组赴甘肃、宁夏考察学习,在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有两个景象引发了笔者的思考。一个是和政县星语云端景区的赛马大会,山顶的赛马场的盛况自不必说,令笔者感到不解的是人们似乎并不专为看赛马而来,盘山路两侧停满了汽车,人们就在路边支起野营装备来休息餐饮,还有更多的人从不同的山路进出,不知道是在做什么——问了当地工作人员才知道,原来回族群众有传统的“浪山”习俗,就是上山来闲逛,并不专为看赛马。
另一个景象是在太子山旅游大通道的黄河岸边,对岸是松鸣岩上的庙观。这里规划设计了成规模的观景台,观景台覆盖着遮阳顶棚,下面是一排排的茶桌,供人们休闲看景时品茶休息。每年农历四月末的“花儿大会”,这里都能接待游客十万人次。同样的景象在兰州黄河风景线大景区规模更大,依据喝茶、烧烤等功能的不同分区,一片片阳伞下聚集着休闲的当地人和外地游客。
这使笔者想起2022年的8月,笔者先后走进黄河入晋第一站的老牛湾,以及河曲县的黄河边。两地的山河之壮美和植被的丰茂都要比甘肃黄河段基础条件好很多,景点建设投入也相对大,景区接待条件也好,却没有甘肃的黄河边那样到处是人们休闲茶饮的生活景象。这里面深层的原因还是农耕文明的传统观念里没有休闲的习惯,而回族群众是商业文明传统,做完生意就会去“浪山”,去河边饮茶观景,这也是名胜古迹资源相对较少的甘肃、宁夏反而在新时代旅游业比山西、河南、河北发展快的内生原因。
《醉翁亭记》:文豪太守倡导本地人游本地
笔者观察到,这种观念的差异还导致一个差别,就是本地人游本地的生活习惯的有和无。在甘肃和宁夏,浪山和在河边休闲的本地回族群众就相对较多,这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一个坚实基础和良好的内循环。2020年的6月起,笔者在四川挂职工作了一年多,当时成都常住人口已经超过两千万,每个双休日和节假日,成都去往周边市州县区的公路上都会堵车,人们习惯性地前往郊县的农家乐甚至康定、眉山等较远的县市度假。这一本地人游本地的传统习惯不仅使得成都的人口红利辐射到周边县区,极大地提升了周边旅游业的发展水平,甚至促进了旅游城市群的形成,实现四地一体化发展。
每个节假日,当国内外的游人纷纷涌入成都体验休闲生活的时候,成都人纷纷去往周边县市度假,把锦绣蓉城留给外地的游人,这样良性的内外循环使得四川的文旅产业真正成为支柱产业,2022年四川的GDP全国排名第六,2023年上升为第五名,这对我们如何把旅游业打造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是有启迪意义的。同样,在市场经济较为成熟的沿海省份,比如浙江和江苏,浙江人节假日去苏州玩,江苏人节假日去绍兴玩,这样在长江三角洲范围内的本地人游本地,同样是非常有借鉴价值的好习惯。
本地人游本地的习惯,古代文人雅士常有名篇记述,最具代表性的是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在当时的安徽滁州,人们经常去踏青游玩,常见的景象是,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老小小、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纵然有当时国富民丰,太守欧阳修施行宽仁政策使得人民安居乐业,当时的生活水平比起我们这个时代的小康生活和科技便捷来还是不可同日而语。而人们在文豪太守的倡导下学会了附庸风雅、放松身心,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传统文化。
近些年来,一些历史文化丰厚的北方城市,在生态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的基础上,引进以弘扬中华文化为主题的游乐设施,既为本地人打造了娱乐条件,又对外来游客产生新鲜的吸引力,比如坐落太原市阳曲县的方特神画乐园就是其中之一。方特神画乐园就是借助4D特效和全景式AR科技呈现中华历史文化和名胜古迹的数字文创园,虚拟科技使得穿越时光成为可能,可以让孩子们沉浸式体验中华神话故事,诸如《女娲补天》《牛郎织女》,在动态球幕飞行立体影院的《九州神韵》项目里飞跃五千年时光,目睹中华文明从远古到今天的沧桑与辉煌,又在《伴你飞翔》项目里一时飞上珠穆朗玛峰,一时穿过故宫宫殿群,一时激荡于壶口瀑布的惊涛骇浪中,在《千里江山图》里体验一番北宋王希孟丹青妙笔绘就的江山胜境,身边仙鹤伴飞,耳畔仙乐缥缈,山水之美,家国情怀,真个赏心悦目,愉悦精神!方特神画是一座用高科技演绎华夏五千年文明和传统文化的主题乐园,用4D特效画出了从神话到现代的辉煌历史!望望近40万平方米的乐园里摩肩接踵的游人和顶着秋日的艳阳排着长队的家长孩子们,让人恍惚置身于人头攒动的成都街头。
多年来,笔者多次参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沿黄精品景点建设等专题调研和座谈会,也作为作家参加沿黄文学采风活动,观察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推进乡村振兴阶段,多数地方都以发展乡村旅游和农家乐为主要产业,这是契合新时代人们对旅游的休闲体验的内在需求的。但乡村旅游和农家乐是以本地人游本地为主流客源的,因此对于农耕文明区域的人们来说,转变传统观念,爱玩会玩就成为提升个人生活品质和地方产业发展的共同需要。古人不但爱玩会玩,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古代士人官宦还有“致仕”的传统,就是不管官当到多大,多数人最后都会告老还乡回到桑梓故里,然后兴办教育、劝课农桑、敦睦礼仪、兴修水利,形成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风貌。在新时代,如果有更多的退休干部愿意回到家乡参与乡村振兴,成为“新乡贤”,必将为我们的乡村旅游注入更多的人文底蕴。新时代的发展成就为人们创造了过上好玩、好吃、有品质的美好生活的条件,顺应时代特征,旅游业才能成为新质生产力,才是真正的幸福产业。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委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