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有态度】(第五期):文学期刊的“自我超越”与“诗意创造” 《星火》渐燎原,它已不仅仅是一本杂志
来源:中国作家网 | 范晓波  2024年07月04日07:43

主持人语

文学期刊的“自我超越”与“诗意创造”

文学既关乎寂寞高蹈的精神之旅,也链接纯粹、新潮、温暖的生活现场。作为文学传播最重要的阵地之一,当下文学期刊对文学热点的关注、对服务功能的探索、对社会影响力的拓展均显现前所未有的态势。本期“有态度”专栏邀请到《花城》《小说月报》《天涯》《星火》,结合近年来发展路径与探索经验,由开展文学直播、新设栏目、专业化个性化的社交账号运营、创新活动形式、体现文学性系统性的视觉设计等角度切入,分享各自的“自我超越”与“诗意创造”。归根结底,文学期刊在纷繁万象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努力,也为现实生存之外彰显“别样的生活态度”提供了一种可能。

——栏目主持人:杜佳

《星火》渐燎原,它已不仅仅是一本杂志

范晓波

这个时代的文学期刊不仅要培养作家,还必须向读者提供更多元的价值

我是2015年夏天接手《星火》的。2016至2017年,《星火》走的也是作者路线。经过不断向名家约稿,《星火》的转载率有了一定提升。但我明显感到,订刊的所谓“读者”,大多是想上《星火》的作者,真正的读者很少,作品的传播基本停留在作者之间“内循环”。

我开始意识到一个问题,这个时代的读者并不那么需要一本以文学作品为唯一卖点的文学期刊,他们的燃点越来越高、需求越来越多、耐心也越来越有限,因此,读者流失和小圈子里的内循环不是单靠名家助力就能解决的,如果缺少有效传播,文学期刊的社会效益将成为一句空话。

作为江西省文联主管主办的文学期刊,《星火》不能只为有限的作家服务,还要成为文联延伸服务手臂的试验田,成为涵养、改良本土文学生态的湿地。

我们最后选定的办刊思路是,先依托纸刊公信力把志趣相近的读者聚集成自己的文学社群,以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提供更立体、长期的服务,让大家感受文学精神的熏染和引领,提升思想认知和文艺审美,让信任我们的读者在现实生活之外,收获一种伸手可触、富有质感的文学生活。

创建《星火》读者驿站,寻找热爱文学的无限的“少数”

第二届《星火》驿站写作训练营

2018年之后,《星火》开始尝试在人群中寻找热爱文学的“无限的少数人”。

我们先通过微信群把挚爱《星火》的一批读者组织起来,请他们担当读者星探,在每一个订户相对集中的区域建立一个读者驿站,牵头人称为驿长。之所以叫驿长不叫站长,是为了去行政化,更加贴合这个组织的特性。

驿长负责驿站的日常运营。每个驿站设有微信交流群,驿长们齐聚的群叫驿长村。从2018年夏季开始,60多个《星火》读者驿站遍布全省,覆盖了江西大多数县区。省外也有少数《星火》驿站分布。

编辑部把驿长村微信群作为驿长的培训平台,以精神引领、写作提升等多种方式服务驿长。驿长再以类似的方式立足本驿站服务更多驿友。

《星火》编辑部和驿长之间没有经济利益。驿长们都是文学义工,没有任何物质回报。驿长和《星火》结成了互相成就的双赢关系。

驿长村微信群有一定的管理规则,热度已延续了六年多,并派生出火炬村(由各驿站里擅长新媒体宣传的年轻人组成)、《星火》朗读者群(由义务给《星火》公号朗读作品的朗读爱好者组成)、《星火》锐评团(由评论爱好者组成)、文学背包客(由文学采风爱好者组成)四个群。

《星火》组织的“文学家访”

我们每年举办一届《星火》驿站写作训练营,培训驿站里的骨干成员。每年不定期举办针对具体作者的文学家访,深入他们的原生家庭,了解骨干驿长的日常工作、家庭生活等情况,对驿长的家属长期支持他们从事文学公益活动表示感谢。

通过读者驿站发现的读者,大多是《星火》的“真粉”和“铁粉”,《星火》微信公众号推出的文学作品和短视频、音频作品都能获得较多关注与转发,很多年轻读者还背着《星火》背包,带着《星火》杂志和《星火》灵感本等文创产品旅行打卡,足迹遍布国内外。

办刊思路体现读者意识,倾听读者声音成为《星火》的办刊特色

近年来,《星火》的办刊思路更注重体现读者意识,坚持从公共邮箱选稿,逐渐形成了《星火》的办刊特色。

每年都有数千名文学青年在《星火》驿站里聚集,把《星火》当成“我们的《星火》”,热情参与《星火》驿站写作训练营、评刊会、读书会、朗读会等文学活动。驿站里读者的真实心声深切地影响着《星火》的办刊理念。

基于对读者评刊信息的分析,《星火》杂志从2019年开始面向全国征集书写第一手经验的散文,创设“原浆散文”栏目。经过四年多的积累,“原浆散文”已成为《星火》的招牌和特色栏目,大量作品被《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转载,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等权威媒体关注评论,在全国散文界有口碑,在读者心里有期待。

为了让正处于“蝉的地下时光”的写作者在文坛发出响亮的新声,我们要求编辑们以淘金者的耐心从自然来稿里选稿,并开设“第一声”(处女作)和“蝉的地下时光”(作者自述)栏目,大力推介省内外文学新人。

目前,《星火》每期发表的作品,选自公共投稿邮箱的比例在70%以上,有的栏目比例高达90%。

把文学变成一道光,照进大众的现实生活

这个时代的文学期刊不仅要充当评判尺度和涵养文学生态的湿地,还要让文学精神照进更多读者的现实生活,否则,它的存在价值就可能被泛滥的资讯稀释。因此,除了日常编刊,我们还借助江西优质的生态资源,坚持“以文艺的方式做文艺的事”的原则,策划组织各类文旅结合的文学活动。比如每年一届的“香樟笔会”、“稻田写诗”农耕体验笔会,“《星火》文学年”等,并通过短视频等各种方式传播,在文学圈内外都产生了较大反响。

“香樟笔会”

“稻田写诗”农耕体验笔会

“发现家园”采风创作

“《星火》文学年”抽取新年祝福

《星火》驿站的活动经费大多以AA制开展,参与者特别珍惜和投入。有时,同一个周末,三四家驿站在不同县市开展活动,有时一二十家驿站从四面八方聚到某个山清水秀的集合点采风交流。

《星火》的笔会不搞“论资排辈”,一切回到文学青年聚会更纯粹的模样。在线上和现实活动里,参与者都只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文学青年。

最初加入驿站的大多是写作爱好者,随着活动深入,越来越多来自各行各业喜欢阅读和文学生活的人也纷纷订刊,加入《星火》驿站。

“把《星火》读给你听”户外朗读会

“ 把《星火》读给你听”户外朗读会是《星火》的品牌活动,也是各类笔会中的“保留节目”。《星火》编辑部和各地驿站每年举办的朗读活动有近百场。我们上火车、上古城墙、上高山、去浮桥边寻找读者,去往鄱阳湖草洲读诗歌给候鸟听,我们不搭建高高在上的舞台,以最真实自然的状态走向大众,很多市民、村民、游客被我们的质朴和热情感染,纷纷加入到朗读和阅读分享中。有人因此重拾年轻时对写作的热爱,有人因此爱上阅读,还有人因此成为《星火》驿站的新成员,从而极大地扩张了文学人口。

我们把《星火》的文学理念拍成微电影《海是无数孤独的水》、纪录片《文学点灯人》,每年还要拍摄制作十多个文艺短视频,记录《星火》驿站的文学活动和文学生活,这些短视频作品通过各类新媒体平台发布,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星火》的“破圈”传播。

放飞70个气球祝福《星火》创刊70周年

《星火》驿站创建六年多来,一批批基层文学爱好者在这里成长,有的年轻人成长为本省80后、90后作家的代表性人物,很多人的作品登上全国各大文学期刊,有的90后作者成为全省最年轻的县作协主席。更多读者的文艺审美、文艺技能不断提升,在本职工作中也得到更多的认可和机会。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星火》的文学生活方式像一道光,照进了大众的现实生活,让更多人受到文学精神的滋养。

作者简介:

范晓波,《星火》主编,江西省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会员。在《人民文学》《十月》《诗刊》等刊发表散文、小说、诗歌200余万字。有5卷本文集入选中国文史出版社策划的中国专业作家作品典藏文库,分别为:长篇小说《出走》,中短篇小说集《夜晚正适于分离》,散文集《远方以远》《本命季》《风景在你不在的地方》。代表作为散文自选集《夜晚的微光》。曾获第十九届百花文学奖等奖项。近年来坚持文艺短视频创作,以《星火》读者驿站为依托营造诗意文学生活,延展文学期刊的功能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