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正成为随处可见的生活风景
文学里有广阔的社会风景,也有润物细无声的精神滋养。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文学正借助一系列新鲜的技术手段和表现形式,以更有内涵、更具活力的姿态走进大众视野,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创新表现形式,赋予生活场景以文化含量
文学的风景可以是浩瀚无垠的,也可以是鲜活生动、具体而微的。在近期于北京举办的一场图书市集上,青年作家、《十月》杂志编辑蒋在全程参与了《十月》杂志的“摆摊”工作。她介绍到,图书市集深受当下年轻人的欢迎,带去现场的杂志基本被卖光,有几期当天直接卖断货了。在她看来,图书市集搭建起了一个编辑、读者和文学爱好者相互交流的精神乐园,“在小小的摊位上,我们和其他图书编辑一起,共同表达着青年一代的文学声音”。文学要如何吸引更多青年读者?蒋在认为,年轻人对文学的希冀和要求,可以概括成“既要你活泼狂野,也要你严肃厚重”,只有抓住读者需求、创新传播方式,建立起年轻人对文学的认同,才有可能吸引他们进入文学的世界。
在快节奏的当代生活里,文学凭借自身的丰富性,为读者留住了一种有质感的“慢生活”。在全民阅读风潮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书店里不仅有丰富厚重的精神食粮,也有新鲜活泼的文学展览。
在哈尔滨的众创书局,作家主题展、译者文化沙龙、换书集市等多种形式新颖的活动,吸引了大量当地居民的关注和外来游客的目光。“读书不看译者,就像吃灌汤包不喝汤”“除了诺贝尔,这些文学奖也很nē”等标语成功“出圈”,在吸引读者打卡购书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的审美。
在上海,人们可以在“一本杂志的诞生——《小说界》杂志站”的展览现场,通过扭蛋机获得写有各类文学金句的小纸条,这些“金句”正是来自杂志《小说界》。主办方希望通过这种创新方式,增强展览的互动性,将更多年轻人的目光吸引到传统的文学杂志中来。
“到书店看书是一种接受,在电影院看电影是一种接受,在多媒体平台看《红楼梦》讲解视频也是一种接受。不同方式的创新,有助于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元化传播。”在PAGEONE书店北京坊店的“纸有红楼——人民文学出版社《红楼梦》出版史料展”开幕式上,年逾七旬的中国红楼梦学会名誉会长张庆善对通过创新表达方式吸引更多年轻人阅读《红楼梦》的行动表示赞赏。
以“小而美”的文学策展方式打造自身的独特标识,这一举措正日渐为越来越多的书店、图书馆等公共阅读空间所选择。不少书店主理人、文学策展人谈到,随着新兴消费群体的崛起,年轻人开始更关注生活场景的文化、情感含量。如何提升生活场景的精神质感,以创新的方式、深厚的底蕴、真诚的表达赢得更多年轻人的心,是文化行业需要关注的重点。
曾经,那些在地铁上阅读纸质书的人,被誉为是“最美的风景”,而在今天的多媒介时代,文学不光能“读”能“看”,更能“听”。在播客“厨此以外”的节目中,主播细读青年作家葛亮的《燕食记》,分析小说细腻表现的饮食文化史,畅谈美食与精神生活、饮食与文化传承等话题;青年作家魏小河发起“不止读书”播客平台,他从马尔克斯、海明威、契诃夫、沈从文、张爱玲等国内外经典作家的作品入手,分享作品背后有意思的文化故事,探讨其深层次的精神内涵,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欢迎。
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中文播客用户逾1亿人,阅读文化类播客数量及互动指数也在不断上涨。在各类播客平台的互动留言区可以看到,阅读文化类播客已日渐成为当代青年日常生活中的“精神伴侣”,他们通过耳朵来聆听文学故事、领受文学滋养,用文学的方式来关注社会议题,表达独特的心灵感受。
让人们收获有美感的文学生活
江西《星火》杂志编辑部创建的“星火驿站”近来频频出圈。杂志编辑部与热爱文学的读者一起,在星空下、稻田里写诗,在农耕体验笔会上交流探讨文学,在自然山水间朗读文学,让人在劳动、行走和自然间感受文学之美。《星火》杂志主编范晓波在接受采访时说,文学期刊应该重视与时俱进的读者需求,“作品仍是文学期刊的内核,但不是唯一的‘卖点’。文学期刊应该向目标读者提供更优质的文学服务,而不仅仅是文学文本,唯有如此,才能让人们收获有美感的文学生活和有意义的精神生活”。
在贵州,文学志愿服务“精读堂”已经连续举行7年。学者张艳茜在“精读堂”带领读者细读《白鹿原》时,谈到这部作品以深厚苍凉、雄奇壮美的形象屹立于文学史中,“作者很清醒,他不是研究村庄史和地域史,而是要尽可能准确地把握那个时代的人的形象,把握他们的文化心理结构”。这样细读经典的文学志愿服务讲座,受到读者的喜爱和欢迎。
近年来,在中国作协引领下,越来越多因地制宜的文学志愿服务活动卓有成效地进行着。湖北省谷城县作协积极开展“我为乡村写诗歌”活动,计划结集出版诗集《一个村庄一首诗》;新疆作协在麦盖提县组织开展农民诗人培训活动,并为农民诗集举行研讨会;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作协举办“让儿童诗走进社区”系列活动……据中国作协社联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越来越多“小而美”“小而精”的文学志愿服务活动,正在结合地方资源特色的基础上常态化举行,为广大文学爱好者带去丰沛的精神滋养。
新技术让文学“活起来”
新技术与文学艺术的有效结合,能够更深层次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内涵、提升受众体验。在越来越多的文学展览中,“文学+大数据”的展览方式被设计和应用,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历史的浩瀚与文学的璀璨。
在广东文学馆的“鲁迅家”展厅中,“两地书”纱幕微电影、“相濡以沫”数字联动相册等数字技术,生动展现了“迅哥儿”充满“人情味”的爱情故事,吸引许多观众驻足游览、打卡,通过鲁迅的生活世界进入其文学与精神空间。
今年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的广东文学馆,打造了数字光影空间、数字互动卷轴、粒子动画、沙画视频等数十个丰富多彩、互动性强、知识含量高的多媒体互动展,让观众在“一室之内”能够乘着文学的翅膀“云游四海”,通过新颖的文学表达形式体验丰富、厚重、广阔的精神生活。
在浙江文学馆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数字长卷前,观众只要挥手互动,浙江千年文脉历史就呈现在眼前,一览无余。这种震撼的视听效果让观众忍不住留言:“这里浩瀚的文学星云感动了我,希望以后也能在文学的宇宙里留下一颗星。”
浙江文学馆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赋能文学馆建设,建成了全国首个文学数字体验厅。浙江文学馆馆长程士庆表示,文学依然是大时代中的精神灯火,文学馆的目的是给读者营造一个文学的精神场域,因此,要让文学更优美地“活”起来,唤醒观众的审美认同,打开他们的想象空间。
在前不久举行的全国文学馆联盟年会上,多家文学馆交流讨论了数字化如何赋能文学馆建设的话题。大家表示,数字化是文学馆未来发展的关键,不仅有助于文学馆提升服务质量,更能拓宽文学服务的工作范围和社会影响力。“发展文学馆事业,需要有面向未来的视野。要适应数字化时代的需求,以新的技术手段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文学,让‘千载文心’在未来一代人手中继续焕发出接通历史、映照文明的光亮。”这是与会者的心声。
提高“审美平均数”,涵育文学优良新生态
好的文学生态不仅需要好作者、好作品,更需要具有审美鉴赏能力的读者。在媒介环境变革的时代,作为文学作品的受众,读者的思维水平、审美趣味和阅读偏好会在更大程度上影响文学的创作与传播。
在由南京师范大学和译林出版社主办的“南师—译林艺文讲坛”迎来一周年之际,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回顾到,“在策划文学主题时,我们会从代际、民族、空间、文类等多个角度切入。主题演讲往往基于开放的文学观念和文学现场,涉及中国文学和世界视野、普及和提高、当下和未来、经典和流行等各种维度”。他认为,如果不致力于提高读者的“审美平均数”,那么借由新媒介所打开、推广和下沉的文学市场,就将面临审美降格的严峻挑战。因此,大学文学教育的目的,首先是要培养具有良好审美鉴赏力的读者,以此推动全社会阅读品位的提升。
近年来,文学乘影视的东风“扶摇直上”,将一批文学精品有力推向更广阔的社会视野。如何守正创新,进一步展现文学与影视融合发展的艺术魅力,成为文学和影视从业者关注的问题。在由中国作协社联部和北京电影学院共同主办的“北影大讲堂:文学与电影”名家系列对谈活动上,作家、导演、编剧、学者等共聚一堂,围绕具体的文学问题与影视创作难题展开富有针对性的对谈,讨论内容涉及“古老写作与当代惊奇”“作为洪流中的细沙”“悬疑的背面是真实”“显微镜下的历史”等诸多话题。
在最新一期中,作家、编剧刘恒以“作为一种人道主义的世俗”为题谈到,文学是人类追求高尚品格和人性至善的表达方式,能让人在世俗的泥潭里依然保持超拔的姿态。“创作者要对外部现实保持敏锐的洞察,对内要保持自省与自律,将远大目标落实到行动中,即使跌倒,也要意志坚强地站起来继续行进。这份行动者的创作姿态与努力,值得青年创作者学习。”
据介绍,“北影大讲堂:文学与电影”名家系列对谈活动在抖音平台连续3期排名同城直播榜前20名,全网各平台有效观看总数达5100万,吸引了更多人关注文学与影视改编中的深层话题,对有效促进文学与影视的双向互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文学正化作日常生活中日用而不觉的空气与阳光,成为人们随处可触及的精神风景,成为广大人民群众陶冶情操、滋养心灵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