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夜读,丰富理解作品的“编辑向度”
“编辑走向台前,不仅能使读者了解书籍生产的全过程,即‘书的生命的诞生’,而且在作品理解和阐释的链条中,编辑是仅次于作者的存在。相比直播带货的讲书人,在编辑眼中,书不仅是商品,更是作品,编辑的讲述,可以丰富理解一部作品的‘编辑向度’。”上海三联书店总编辑黄韬说。
7月13日晚,上海三联书店首次联合上海图书馆东馆举办图书发布会,由上海三联书店编辑和作者组成的讲书团,和读者面对面分享图书创作的过程和出版背后的故事。这也是继上海文艺出版社后,又一家走进上图东馆,以编辑、作者讲书的形式与读者分享“滚烫”新书的出版机构。
导演高屯子用十年心血创作的作品《十年寻羌》讲述了四川汶川县夕格、直台两寨羌族人的迁徙与回归故事。“寻羌,到底寻什么?不仅是羌,更是每个人心中的根。”编辑陈马东方月说。
编辑钱凌笛分享的《未作回答的问题:伯恩斯坦哈佛六讲》内容来自“桂冠指挥家”伦纳德·伯恩斯坦1973年在哈佛诺顿讲坛做的六讲洞见深刻的讲座。他借助乔姆斯基的“生成转换”语法理论,探讨音乐语言的构成与转化等问题,寻觅在这个时代“音乐将往何处去”的答案。讲稿1976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结集出版,上海三联书店推出的这部作品是该书中文版首次引进。
在《世界侦探手册》分享过程中,编辑匡志宏邀请读者朗读书中段落,感受被侦探小说深深刻在读者脑中的城市形象——如浓浓大雾下的伦敦、煤气灯照亮的街道和四轮马车。《世界侦探手册》剖析了数十部经典侦探小说及其作者,实景呈现数十个侦探出没的现实空间,标注上百处可供探访的地点,在现实空间与小说想象中搭建起“桥梁”。
沪语作为上海本土文化的重要根基,西泠印社篆刻家周建国创造性地将沪语文化融入篆刻艺术,从百余方印中选出精品,集为《沪语百印》,将上海老闲话、俚语等通过传统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既有文化风韵,又兼具烟火气、市井味。读者从周建国的分享中,既感受到篆刻的魅力,又得到沪语的趣味。
城市研究学者、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陈蔚镇带来新书《上海漂移:都市废墟中的漫游者与创生者》,通过现代性进程中巴黎、东京等大都会的对照,思考上海的城市化实践。
“上海一直是漫游者的舞台,漫游只需要一个下站的地点和一个大致的方向,路径随意,然后迷失,像孩子一样。”当下流行的city walk(城市漫步)往往被视作“步行”在城市的复兴,陈蔚镇认为,对这一语词的透支或浅读在某种程度上值得警醒:“禁锢于特定路线、付费的知识考古可能恰恰违背了‘漫游’或‘漂移’的本意。”
谈及近年来数字媒介在城市文化遗产方面的应用,陈蔚镇谈到,“时间累积或时间的丰富性并不简单等于建筑的留存,正如巴尔扎克所说,历史也不等于记忆。时下甚嚣尘上的数字遗产、数字孪生,似乎宣扬了历史保护技术的狂欢,不过,任何感官的逼真模拟永远不能取代真实的生活空间和人的具身参与,尤其是我们的情感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