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影:带着暖意的光靠近读者的心
张子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秘书长、理事,巴金文学院终身签约作家。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曹禺戏剧文学奖、中国戏剧节金奖、徐迟报告文学奖、冰心散文奖、巴金文学奖等。著有长篇纪实文学《跨过鸭绿江》《试飞英雄》《洪学智》《飞越驼峰》,话剧及影视剧《甘巴拉》《生死之间》《沧海丝路》,散文集《一步一光明》等。
出生、成长在部队大院中的张子影,飞机的轰鸣声伴随了她的整个童年。儿时,她的母亲在部队中从事宣传文化工作,家里藏书众多。她至今还记得自己读过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叫《渔岛怒潮》,这是她最早接触到的一部军事题材小说。就这样,一粒文学的种子在她心中生根发芽。
高中毕业后,张子影考入军校,正式开启军旅生涯,也真正开始了文学创作。“军队给了我一种全新的生活,又给了我一种全新的视野,让我开始思考人生和生存的价值。”
从军近40年,张子影的身上长出一种军人作家特有的气质——沉静、坚韧、敏锐,同时又不失女性特有的细腻柔软。而对张子影而言,军人精神也早已融入了她每一篇文学作品的底色中,“军旅生涯给了我许多人生的淬炼,与我的写作生涯密不可分”。
发现平凡中的不平凡,激活人们内心最不为人道、但又让人念念不忘的东西
从早年的话剧剧本《甘巴拉》,到小说集《女兵一号》,再到后来的《试飞英雄》《极限飞行》等报告文学,反映军队生活,展现军人精神,始终是张子影创作中不变的核心。她不刻意渲染和拔高主题,也不只是描摹高大完美的英雄式人物,她笔下的军人形象真实可亲,同时难掩本色光芒。
“我并不认为自己是在为了主题写作而写作,只是我的职业与创作生活正好互相结合。”在张子影眼中,并不存在大选题与小选题,也不存在大人物与小人物,更加吸引她的,是人自身的精神特质。
2024年4月,张子影的最新散文集《一步一光明》出版,书中精选了她近年来创作的27篇散文作品。为自己打造专属红板凳的爷爷,空军医院的“三好医生”,总是笑嘻嘻的试飞员……在张子影质朴细腻的文字下,记忆中的往事与故人都散发着一层带着暖意的光,鲜活地出现在最靠近读者心灵的地方,仿佛触手可及。
在《一步一光明》中,张子影写道:“一个好的作家,有时候更像是精神层面上的一个另类科学家。科学家发现科学,作家发现人心,发现人世和人性中的众所周知或者未识。”她始终认为,人是一切创作的中心,写好人物也极其考验一个作家的功力。“有些作品调子很高亢,人物反而很单薄,作者经常用比较多的旁白、评论来填补对人物的叙述,本质上还是因为塑造的人物不够丰盈,浮在半空”。
长期的深入写作,使张子影形成了一种如雷达般的敏锐嗅觉,对于身边人、身边事,她总会下意识地进行捕捉。“有些书写对象并不能意识到自身的闪光点,但作家应该善于发现普通中的不普通,平凡中的不平凡。”张子影说,“一篇好的作品,一定能激活人们内心最不为人道、但又让人念念不忘的东西”。
找到闪光点和书写的着力点,并用从容不迫的状态、松弛自如的文字表达出来
有一个词叫作“综合体能”,它检验的不是军人的某一项单独能力,而是一种对综合素质的考量,张子影也将其化用在了写作当中,“一个好的作家同样需要多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 张子影还曾担任过历史剧和儿童动画片的编剧,每当接触一个新领域,她总会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自我扫盲”,进行充分的专业储备。
张子影与爱人曾联袂创作的新作小说《绽放太空的玫瑰》,是首部以女航天员为题材的长篇儿童小说。如何从儿童视角出发,讲好专业性极强的航天知识,展现中国女航天员伟大的拼搏奉献精神,是创作中的一个难点。前期阶段,他们进行了长时间的准备,搜集并反复研究大量资料,对航天员进行深入采访,近距离了解他们的训练内容和私下生活。“作者在创作中花了多少精力,写作时有没有底气,写作时究竟是站在远处观望,还是紧贴着人物本身,读者一眼就能通过文本读出来。”张子影说,作家不仅要在专业储备上“从简到繁”,也要学会在写作时“由繁化简”,如此既利于读者理解,也便于塑造人物。写作时,她习惯先把捕捉到的人物、素材放进心里,让其有一个沉淀、“发酵”的过程,“进而找到闪光点和书写的着力点,直到能用从容不迫的状态、松弛自如的文字表达出来,这样的作品才是真正有力量的”。
张子影建议青年写作者一开始不要急于操作长篇,“长篇最需要作家的综合体能,一上来就写长篇,结构上往往会千疮百孔。在起步阶段,应该尽可能多地训练中短篇,直到人物关系和结构掌控得游刃有余。每完成一部作品,先想一想作品中的人物自己能记住几个,读者又能记住几个;还要对比一下,这部作品与上部作品之间,是否能看到自己的变化”。
在张子影看来,写作需要天分和技巧,也需要向他人学习并总结。“青年应该让自己变得像雷达和海绵一样,默默吸收和汲取,有意识地训练写作的综合素质,丰盈自身内心的力量。”
文学不会辜负有心人,文字能使那些不应该被泯灭的东西重新再现
收录于《一步一光明》中的最后一篇散文《一步之光》,记录了一位在汶川大地震中失去家人,却仍坚守在岗位一线的供电局职工,这正是张子影当时亲身经历的故事。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张子影主动申请跟随部队奔赴救灾一线,参与救援与报道工作,在震区奋战的100多天里,她遇到了无数终生难忘的人与事。“我只是做了一名军人应该做的事,如果换成其他人,也会做一样的事情。”张子影还记得,每当遇到危险情况,同行的军人中总是有人会第一时间出现在她身边,保证她的安全,每一次都是不同的面孔。她不知道他们的名字,长相也记不太分明了,但那份深厚的情谊一直深埋在心底。
“任务结束后,我们大部分人便各奔东西,可能周围的人都不知道这些战士曾经有过多么伟大的作为,他们也并不会主动提起,但我还能用文字去回忆、还原很多东西。”2010年前后,张子影开始动笔写起在震区中经历的故事,3个多月的抗震救灾经历,让她对生命、对文学的意义都有了更深的思考与认识。
“文字能使那些不应该被泯灭的东西重新再现,这与写作的题材无关,也与你的身份和级别无关,只与你是不是一个合格的作家有关。”张子影说,一个好的作家,一定是有着高贵灵魂的人,人们也会透过作品和文字,认识到最真实的作者本人。
在《一步一光明》的序言中,张子影动情地写下了文字带给她的至深感受:“文字是如此奇妙卓然,没有任何事物能够媲美它的忠诚和顽强,它伴随我们生命的每一刻,随时随地,招之即来,挥之不去,用原汁原味的生动,保留下我们曾经存在的一切明印暗记,连同那些不为人知的呼吸气息和心跳,它帮助我们对抗时光、记忆、科技等一切消亡,永不衰老又绝无背弃。”
张子影希望,年轻人能够去经历、去发现、去写作,感受文字的美好。“这个社会上有很多我们无法调解的事情,但写作正如一种对自我的过滤和洗涤,能让我们保有一份纯粹,文学绝不会辜负有心人。”结束讲述,张子影合上了书,露出一个微笑。这一刻,女性作家的温婉和军人独有的坚毅气质,在她的身上完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