葳蕤之兰 芳泽百年
图为梅兰芳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合影。本报记者 韩业庭摄/光明图片
2024年是梅兰芳诞辰130周年。7月23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京剧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梅兰芳纪念馆和江苏省泰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梅艺今辉——纪念梅兰芳诞辰130周年展”在位于北京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展。
此次展览共展出200余件与梅兰芳艺术人生密切相关的手稿、书画、古籍、戏衣、戏单、乐器、唱片等展品,大部分展品系首次公开亮相。展览分为“序言”“一代宗师”“文化使者”“情怀担当”“使命新生”“念念不忘”六个板块,向观众全面展示了梅兰芳的艺术人生。展览将持续至10月23日。
艺术宗师是这样炼成的
梅兰芳3岁丧父,14岁丧母,伯父梅雨田指导他学习京剧的基本功。
梅兰芳成长于大变革时代,戏曲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他按照梨园惯例走上艺术道路,8岁师从吴菱仙等人学戏,10岁首次登台,不到20岁便名满天下。
展览现场,多张百年前的戏单见证了梅兰芳早年的演出足迹。其中,印行于清宣统元年(1909)的广德楼三月初八戏单,为目前存世最早的梅兰芳演出戏单,当时梅兰芳搭班“喜连成”演出,尚不满15岁。
1913年10月底,梅兰芳接受上海丹桂第一台老板许少卿邀请,首次赴沪演出,在丹桂第一台演出《彩楼配》《玉堂春》等戏,11月16日的《穆柯寨》是梅兰芳第一次唱压轴大戏。本次展览不仅展出了当时的戏单,还有当时的演出合同。合同显示,梅兰芳一个月的演出费用是大洋15000元,这在当时堪称“天价”,可见他当时受欢迎的程度。
1917年9月,北京《顺天时报》发起读者投票选举,23岁的梅兰芳以23万票当选“剧界大王”,并被颁授“剧界大王”纪念章。在展览现场记者看到,金色的纪念章直径4厘米,绶带长6.5厘米,纪念章上烙刻着“剧界大王梅兰芳”的字样,有点像今天运动会上的金牌。
1912年至1932年的二十年,是梅兰芳艺术成长最重要的时期。他从密集创作时装新戏、古装新戏的经验中,探求新的表现形式,努力发挥自己的天赋,逐步强化个人表演风格,深入细致塑造人物形象,由此形成独树一帜的梅派艺术。
梅兰芳的影响力和艺术地位缘于他在艺术上的巨大的成就和杰出贡献。“梅君昆乱兼擅,能戏以数百计。”在53年的舞台演出生涯中,梅兰芳演出的剧目分为三类:传统戏(京剧、昆曲)、新编戏(时装新戏、古装新戏)和改编戏,其中传统戏最多,有百余出(本)。不过,最能代表梅兰芳舞台艺术成就的却是新编戏和改编戏。
《游园惊梦》《混元盒》《洛神》《太真外传》……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很多梅兰芳代表作相关的展品,有剧照、抄本等。静态展品的背后是梅兰芳对传统戏曲的创新和改良。比如,《洛神》是梅兰芳创排的古装新戏之一。该戏以曹植的名篇《洛神赋》为蓝本,并参考汪南溟的杂剧《洛水悲》创编而成。梅兰芳不仅参与了唱腔设计,还亲自设计了主角洛神的服装、妆容及身段动作。该戏1923年11月一经上演便广受好评,后来成为梅兰芳最常演的剧目之一,并在1955年被拍成彩色电影。
梅兰芳是著名的京剧“四大名旦”之一,展览中的剧照多是他在不同作品中饰演的旦角形象。哪怕是黑白照片,也难掩人物俊秀的面容、婀娜的身段。“在梅兰芳之前,京剧是老生主导,其他行当都是为老生配戏。梅兰芳通过改编旧戏、创作新戏,开创了以旦角为主的新的舞台局面,其他剧种也深受影响,纷纷进入旦角主导舞台的时代。”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周庆富说。
中国戏曲“走出去”的先行者
梅兰芳不仅是京剧“梅派”的创始人,也是推动中国戏曲“走出去”的先行者。他1919年访日,1930年访美,1935年访苏,均成为中国戏曲海外传播的标志性事件。
在展览现场,梅兰芳与电影艺术家卓别林、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等外国艺术界人士的合影以及梅兰芳在国外演出的外文戏单、海报、外国媒体报道等都静静地向观众讲述着梅兰芳推动中国戏曲“走出去”的故事。
1930年2月16日,梅兰芳赴美在纽约百老汇第四十九街剧院演出,这是有记录的京剧艺术在美国的首次演出。那次赴美演出历时72天,梅兰芳访问了西雅图、芝加哥、华盛顿、旧金山、圣地亚哥、檀香山等美国城市,演出了《芦花荡》《青石山》《空城计》《贵妃醉酒》《打渔杀家》《天女散花》《霸王别姬》《刺虎》《打城隍》等剧目以及剑舞《红线盗盒》、杯盘舞《麻姑献寿》、花镰舞《嫦娥奔月》、袖舞《上元夫人》等舞蹈节目。
梅兰芳赴美公演取得了巨大成功。在纽约的一场演出中,梅兰芳谢幕达15次之多,而在芝加哥的演出最高票价达4.4美元,创下当时美国中西部地区剧院最高票价纪录。在美演出期间,梅兰芳还被美国的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波莫纳学院授予荣誉博士学位。
时至今日,很多人仍感到惊异:梅兰芳为何能成功“走出去”?
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梅兰芳的过人才华和精湛表演,展览中的一些细节也可以给出技术层面的解释。比如,《梅兰芳访美京剧图谱》是最受观众关注的展品之一。图谱的内容是中国戏曲中的服饰、道具、程式动作的照片,照片上有中英文说明。仅戏曲人物的帽子就介绍了学士盔、圆翅纱帽、平天冠、文阳帽等18种,不同的帽子有不同的含义,适合不同的角色。“不要说外国观众,就是今天的中国观众看了,也会很感兴趣。”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藏品管理部副主任、策展执行人张申波说。
此外,在赴美前,演出团队为每出戏专门撰写了简介并翻译成英文。演出前,由会英文的演员先对作品进行声情并茂的解说,引起观众和评论家的极大好感,当时外国媒体的剧评将这种解说称为梅兰芳剧团演出的特点之一,认为此举为赢得外国观众发挥了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