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文学如何“知遇”人生?作家丁捷作客南京图书馆
来源:交汇点新闻 | 冯圆芳 周娴  2024年07月30日12:21

7月26日,“文学与人生的约定”丁捷作品分享会在南京图书馆举办,上百名读者与作家丁捷共赴“约定”。与此同时,主题为“我们”的“丁捷文学绘画展”正在南图展出,呈现了丁捷作为跨界艺术家的另一面——灵动的线条,纷繁的笔触,奇特的意象,纠葛的情思……分享会上,丁捷将绘画作品《感召者》赠送给南图,画面上一群小鱼跟随大鱼欢快遨游,因着大鱼的感召,它们的生命拥有了方向,恰如文学之于人生的“知遇”。

文学对人生可能产生怎样的“知遇之恩”?丁捷忆起去年在北京拜访著名作家、原文化部部长王蒙的情景。他在上初中时就读过王蒙《在伊犁:淡灰色的眼珠》,印象极深,30多岁援疆时,他更亲身感受到当地人民对王蒙的尊敬和爱戴。去年,他把这本30多年读过的被翻得很旧的老书带给王蒙,王蒙非常激动。“他说了一句话,‘一个作家的作品最终应该能够反映他的人生’——这句话促使我思考:我的人生和文学结合得怎么样?文学和人生之间可能产生怎样的相互关系?”

南京图书馆馆长陈军代表南京图书馆接受捐赠

在丁捷看来,一个人选择了文学,就是选择了朝向真善美的大海,有了文学带给他的教养,人便不会陷入无知之恶,便会厌恶虚伪、排斥虚假。

丁捷谈起儿子成长过程中发生的一件事。有天儿子放学回来,和他说班上几个同学把一个男生围殴了,原因是这个男生长得不好看,人也不讨喜。这件事促使丁捷反思Z世代的生存土壤:在网络游戏中长大的一代,在游戏世界中潜移默化了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没有意识到尊重弱者、帮助弱者是人的责任和美德。于是,丁捷买来《守弱学》《爱的教育》送给儿子和他的同学。前者是魏晋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杜预的著作,分析强者和弱者的辩证转化;后者是意大利作家埃迪蒙托·德·亚米契斯创作的长篇日记体小说,书中主人公卡隆为保护弱小不惜和全班同学作对,后来终于收获了同学们的理解……

作家丁捷

作家丁捷

“带领孩子阅读美情美质的文学作品,比说一万遍‘你要善良’更管用。”丁捷说。

文学是人与人之间的“心桥”,文学让人理解人性、理解父母、感悟亲情。丁捷向读者们忆起了自己的父亲,他的父亲是一位师范毕业的文弱书生,体重80多斤,一年冬天家里要腌咸菜,可是大缸坏了,父亲不忍妻子劳苦,以孱弱之躯踉踉跄跄地把大缸推回家中,这一幕让时年八九岁的丁捷羞愧不已。数年后他读到朱自清《背影》,文中父亲蹒跚着穿越铁轨的情景,让他热泪盈眶。为了更好地理解父亲,他找来鲁迅《父亲的病》、林语堂《忆父亲》等名家的同题作文,文学成为他理解父辈、弥合代际隔阂的温柔桥梁。

丁捷十分感谢他的父亲教会了他阅读,通过文学为他敞开了一座“人性的博物馆”。“杨沫的《青春之歌》对我父亲一代影响很大,他在我进入青春期之前推荐我阅读这部作品,让我很小时候就知道了林道静,知道爱情不能沦为小情小爱,要把对爱情的追求融入对民族未来的追求。可是过了段时间,父亲又给我拿来一本《茶花女》,他说读了《青春之歌》就必须读《茶花女》——玛格丽特能不能拥有爱情?她的结局会怎样?这两部作品向我展开了截然不同又无比丰富的女性世界,拓展了我对女性、对爱情的理解,也感受到父亲对我进行文学教育的用心良苦。”

在丁捷看来,阅读文学可以提高人的“情商”,文学让人认识他人、了解自我、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在文学教育中成长起来的人要比那些在应试教育单一维度中“内卷”的人更富韧性、更善于应对挫折,也往往拥有更加成功和丰满的人生。

丁捷谈到《语文报》展开的一场关于“当年的文学少年怎样了”的调查,结果发现,那些早早与文学结缘的孩子,长大后也绝大多数成为各个行业的佼佼者,在50多个回访对象中看起来离“成功”二字最远的,是一位来自沈阳的基层公务员。得知这项调查后,这位公务员做了一个决定:他拿着名单,带着刚刚中考完的女儿,从东北出发,遍历13省寻访当年文友。丁捷笑言,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成功?他对自身平凡的悦纳、对他人成功的坦然和待人接物的真诚,是文学带给人的最大“财富”。

所以怎能说文学无用?“很多人把外在的物质作为奋斗目标,但人的一生那么长、需要的东西那么多,如果只会做题、赚钱,人生的后劲就会不足,一遇到挫折就容易崩溃颓废。”

现场有读者问丁捷,早早给孩子读文学名著,孩子真的能懂吗?丁捷回答,人所读过的书,没有一本会浪费,“囫囵吞枣或一知半解是免不了的,但随着阅历增加,总有一天会豁然开朗。”

丁捷总结,文学使儿童充满了美的幻想和善的愿望,使少年充满了爱的渴望和诗的远方,使青年充满了大的志向和强的力量,使中年充满了真的奋斗和准的方向,使一生驱散了虚空、摆脱了彷徨、清醒了认识,走在人生的正道,抵达生命的本真——所以,不妨从今天起,签订文学与人生的“约定”。

江苏省作协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