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文学》二〇二四年第六期刊发科幻剧本《云身》—— 探索智能时代的存在实验
当“元宇宙”的讨论热度似乎开始下降的时候,人工智能技术在2024年的飞跃发展又给人们带来了新一轮的冲击:1月初,北京红棉小冰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宣布启动“GPT克隆人”计划;2月中旬,OpenAI公司推出可以由文字生成高质量视频的新一代生成式人工智能Sora,使AI在创造力提升方面大大前进了一步。与之相应地,国家相关部委于今年初开始连续发文,积极倡导人形机器人的研发与应用。而刚刚结束的“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法治论坛”上发布的《人形机器人治理导则》和《世界人工智能法治蓝皮书(2024)》,则就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提出了规范性意见。正是在上述背景下,陈跃红、吴岩、尹迪(执笔)创作了科幻哲理剧《云身》,剧本经过两年多舞台演出的检验、数次修订,最终刊发于《人民文学》2024年第6期。这不仅意味着文学界对于科幻与元宇宙题材的关注,也重新确立了元宇宙一个重要、根本的面向,即:在技术层面酷炫的游戏、影视视听体验和经济层面前卫、多金的经济增长点之外,还有一个哲学层面的人类存在实验路径。
作为人类存在的终极问题之一,“我是谁”不仅自始至终挑动着哲人的神经,也是千百年来文艺创作的永恒命题。如果说人的本质在于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我”的存在就绝不应该是孤立的闭环,而是呈现为敞开状态。对于这个问题,犹太思想家马丁·布伯早在一百年前便有精彩阐述。在名作《我与你》中,布伯将人的认知态度和言说基础视为“双重的”,认为人的存在依托于两个“原初词”——“我-你”和“我-它”。“我-它”是具体的对象化存在,“我-你”则是一种虽依托“关系世界”却消解了物我之分的形而上存在,而“我”就在对象化存在和形而上存在之间不停往返、闪转腾挪,表现出鲜明的“双重性”。以布伯的视角看《云身》,会发现这部反思元宇宙时代人类命运的科幻哲理剧恰似一场聚焦人类存在问题的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在想象力驱动的“人”的诸种可能性之间,在剧里剧外的互动之中,收集数据、观察分析,追踪“我”之双重性的多样轨迹,反思身处人工智能时代的当代人的存在意义。
《云身》中的第一个实验,是名为“治疗”、实为产品检修的云身“矫正”。院长卢昕是这个实验的设计者,实验员赵枚是实施者,实验对象为宁远、常在和秦敏这三个人工智能云身。实验中,院长坚定不移地强调作为人类科技产品的云身的 “物”性和作为造物主的人类独有的“人”权,赵枚奉院长之命观察、汇报实验对象云身的各项数据并形成自己的认识,三个云身不断通过“执事”的反应、身边物件和彼此倾听来确认自己遭遇的麻烦,都属于典型的“我-它”对象化存在认知模式。
《云身》中的第二个实验是一次人类内部实验,即院长对赵枚的实验。实验目的可以概括为:碳基人类在自己的造物硅基人出现人类意识与情感表征后可能产生的动摇及其思想矫正。院长对赵枚在碳基人至上这个立场上的动摇显然早有发觉,因而在赵枚观察云身意识表征的同时,院长也在审查赵枚的思想波澜。在第一幕结尾处赵枚向院长汇报实验情况时,读者可以发现赵枚对于自己作为实验对象的身份是自知的。在这个背景下,赵枚与院长之间的论辩和她最终的反抗成为《云身》中最为动人的戏剧冲突。院长拒不承认已有自我意识的云身的人权,从头到尾都是一副趾高气扬的技术霸权者形象,而赵枚坚持科学精神,追求真理与正义,敢于为新人类发声,读者/观众不难在这两人之间作出善恶评判并与赵枚产生思想认同和情感共鸣。不过,虽然赵枚接纳云身为新人类且敢于反抗权威,但她“支持‘公司’”的立场和从人类视角看世界的态度并未改变,因此,赵枚的存在认知中虽有坚持真理的“我-你”模式的影子,但她对真理的理解是对象化的,本质上并未脱离“我-它”模式。而不招人喜欢的院长,虽然坚持用编号指称云身,但在其初次登场就三个云身发表意见时,却无意中说出了“希望这次的三个人不要让我们失望”的话。因此,至少有那么一瞬间,院长也表现出了“我-你”的认知意识。
第三个实验是一个隐在的实验,即云身对人类的实验。第一幕中,云身们刚到“矫正室”,便了解到几人之中有一个“观察员”。在随后的交流中,云身不只是在分享信息、探寻自己的“病因”,也在暗暗确认观察员的身份。第二幕中,云身宁远逐渐发现了赵枚的身份,然而不仅没有视之为敌人,反而给予其开导与安慰。在自己的硅基人身份明确后,他观察院长,观察人类原型,作出自己的判断,对人类的审判和矫正意图条分缕析,不卑不亢,并悲悯人类的未来——这何尝不是对人类思想的一种矫正?虽然其间不乏“我们”“你们”的反复比较与确认,但云身的自我意识中更多呈现的是物我一体的“我-你”认知特征。
不过,这么说并非意谓“我-你”模式高于“我-它”。作为人类存在基础的两个原初词,二者并没有优劣之分,都是人类固有的存在认知方式,不可偏废也不能偏废,关键在于人如何克服条件反射式的思想偏见,在这一双重视角中重新确认自己的存在,并作出正确的选择。《云身》中的三个实验,关键词均为“矫正”(《云身》剧名最初用的就是《矫正》),剧中也先后借院长和云身宁远之口对其作出界定,正是向所有人抛出了这一存在命题。虽然剧中故事发生在强人工智能时代,但故事时间设定的是2050年,一个与当下有距离但并不遥远的未来。而当今时代,金属支架植入人体、科技产品替换人类器官等技术早已成熟,硅基造物与碳基人的融合已经走出科幻、走进现实人生,更不要说当代人几乎不可须臾或离、已经成为人体器官延伸的移动智能设备了。因此,生活在数字时代、智能社会的每一个人,都需要重新思考“我是谁”这个根本命题,作出不负今生的选择。
(作者系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