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5周年纪实作品特辑 《朔方》2024年第7期|张鹏飞:第三道长虹
编者按: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本刊特委托宁夏报告文学学会组织了一期庆祝性质的纪实文学特辑。让人惊喜的是,他们不但组到了国内名家贾平凹、李春雷、钟兆云等人的力作,也组到了部分宁夏报告文学作家的纪实新作。作家们的纪实作品内容涉及生态保护、抗战人物、隐秘战线、国企创新、乡村振兴、非遗事迹等,内容广泛而丰富。他们站在时代前沿,从不同视角展现了中国精神、中国气象、中国之新面貌、中国之发展,同时也为读者带来了一种新的阅读体验。本刊的宗旨是,无论纪实文学的外延怎样拓展、延伸,可读性与内涵意义仍然是其生命之所在。
一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唐代诗人王维出使边塞途中看到的风光。王维的诗境,既让人领略了边陲大漠的壮阔雄奇,也让人领略了边塞的凄凉苦寒。千年后的边塞却是今非昔比。如今,一条新长虹正在从宝地、福地冉冉腾空,跨越大江大河,飞过崇山峻岭,最终降落三湘大地,造福三湘人民。
这一道长虹,是一道千里电虹;这一道长虹,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十四五”十大工程之一、国家能源局确定的“十四五”新开工建设的九条跨区直流工程之一的“宁湘直流输电工程”,也是助力宁夏、湖南两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民生工程。
宁湘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是我国首个沙漠、戈壁、荒漠(沙戈荒)风电光伏大基地新能源外送电特高压工程,投资规模约一千亿元,途经宁夏、甘肃、陕西、重庆、湖北、湖南等五省(区)一市,全长一千六百三十四公里。2025年建成后,将向湖南年输送电量三百六十亿至四百亿千度。输送的电量分摊到湖南人用的电量上,每人每年约有六百度电来自宁夏。到时候,宁夏“内供”电量和“外送”电量将达到“两个1000亿”,即区内售电一千亿千度,向区外送电量一千亿千度。
有人会问,宁夏电力第三次外送为什么选湖南,而不是别的省份?
湖南是制造业大省,预计未来几年每年用电负荷都将有三百万千瓦左右的增长规模,电力缺口大,送电湖南在近期和远期都能保证稳定市场空间。湖南是全国煤电基准价格最高的省区之一(0.45元/千瓦时),宁夏作为全国煤电基准价格第二低的省区(0.2595元/千瓦时),两省区电价差大,从长远来讲,送电湖南经济效益最为显著。此项工程在加强宁湘两省能源电力合作的同时,也将进一步深化两省在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等领域的合作。
二
菡萏凋零秋季尽,西风次第引冬来。
十一月才过半,宁夏气温就断崖式下降,再刮几股西北风,冬天便实实在在地来了,贺兰山上,六盘山巅,更是天寒地冻、雪花飞舞。
汽车驶进中宁县境内的荒野里,映入眼帘的是秃丘荒野,路边树枝全成了光杆杆,地上蒿草全部干枯,不时有“风滚草”被风从远处刮来,不由让人心生荒凉之意。隔着车窗看风沙,感觉都要颤抖。
车在中宁县余丁乡一个叫沙蒿梁的荒野停下。开门下车,寒流便侵袭全身,我不得不把脖子往衣领里缩了又缩。
这里到处都是高低不平的土丘,土丘之间有沟有坎。
离停车不远处的山下尘土飞扬。尘土里车辆往来,人影穿梭。
周边高低不平,新铺成的混凝土路向尘土飞扬的地方延伸。
我迎着风沙,打着寒战,踩着新铺成的混凝土路,迈步走向尘土飞扬的地方。
揉揉被尘土迷离的眼睛,看到的场景令人震撼。
曾经的这里,土丘沟坎起伏延绵、纵横交错,坡地里野草都不长几根。而此时却是另一番景象,尘土飞扬的地方已经被修整成一个比路面高出三米的大平台。
顺着新路走上大平台,放眼展望,见大平台有几十个足球场大,宽阔又平坦。
这里,就是正在建设中的±800宁夏—湖南(宁湘)特高压直输电工程的送出端换流站——中宁换流站。
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建设分公司项目管理部专责刘庆早已如约等在大平台上。
刘庆指着正在作业的车辆和机械说,最近“四通一平”(通电、通水、通路、通网,平整场地)接近尾声,站址边缘修整完成后,外围就要砌护坡、砌围墙,然后土建基础工程便要全面展开,各项目的中标队伍也将陆续入场。
回望下车的地方,也就是参建单位宁夏送变电公司项目部旁边,有很多工人正在搭建简易彩钢房。简易房都是统一模式:两层高,白蓝相间,间距相等,排列整齐。刘庆说,为了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减少临时用地,国家电网公司对各施工单位驻地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管理,后期入驻的队伍都将集中在那一片区域。
这里植被本来就不好,集中管理既能减少临时用地,还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刘庆说,从站址选定的那一天开始,这里就人来人往,风雨无阻,工程还没有开始,他们就把自己“钉”在了这里,每天起早贪黑地忙碌,足迹遍布每一个角落。
我问刘庆,多久没有回过家了?
他说不记得。
再问,领导不让回去,还是自己讲奉献不回去?
他说,不是领导不让回去,更不是自己刻意讲奉献,是任务紧容不得回去。建管项目部所有人都如此,从来的那一天起,就很少再有时间享受休息日,除非家里有事才回去一趟。这项工程参与的单位多,施工队伍更多,作业点多面广,协调复杂,大家必须尽职尽责、齐心协力,才能保证安全、快速推进工程进度。
山丘削平,沟壑填平。短短几个月时间里,荒山野地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让人不得不佩服劳动者的艰辛和伟大。
刘庆已经三十岁了,还没有女朋友。他说常年住在工地上,终身大事不好办,女孩一听他经常回不了家,就不愿意跟他相处。
为了保证工程建设,各参建单位都有跟刘庆一样长年坚守在工地上的大龄“剩男”。
大平台不光大、平整,还很坚实。
刘庆跺跺坚实的地面,抬手指着不远处正在作业的机械和人群说,都是他们辛勤付出的杰作。
我们刚走到机械附近,一个头戴安全帽、灰头土脸的人就迎了过来,他指了指旁边一个胸前佩戴记录仪的人说,不能走进作业圈,现场监理正在“旁站”,对作业进行全程记录。
这里是宁夏送变电公司的一个作业点。 来者是宁夏送变电公司现场工作负责人宁长江。
来的路上,宁夏送变电公司宣传专责额尔德尼介绍过这个项目上的几位“大咖”,其中就有宁长江。
宁长江是90后。常年在外作业,风吹日晒使他皮肤黝黑,灰头土脸,乍一看倒像个70后。他本来个头就不高,穿上臃肿的棉工作服,要是不介绍,根本不相信他是个90后。
宁长江讲起工程上的事儿,更不像个90后,俨然是一位资深的老工程师、老专家。比如这个地方挖了十五万方土、那个地方填了十八米深的沟、平下去的土丘有十五个、用锤钻加破碎的办法解决了复杂土石层的开挖问题……谁最能吃苦、谁最擅长机械操作,他都能娓娓道来,清楚明白。
宁长江滔滔不绝地讲着,却没有发现过来了一个人站在他身后。他讲的时候,那人连连点头。他讲完,那人竖起大拇指说,对对对,毫厘不差!
来者是郭炳楠,是宁夏电力监理公司这个作业点上的监理。这个点的作业停了他才过来。
郭炳楠说,站址这里“四通一平”工作之所以效率高,除了各支队伍合作默契、一线人员努力、拼搏外,还有管理上的创新,比如国网宁夏电力首次引进了国网江苏电力咨询公司来协作、帮扶宁夏电力监理公司。借鉴引用了国网江苏电力咨询公司更先进的管理经验,采纳了合理化建议和意见,整个工程的安全监管、施工监管、技术监管都有了极大的提升。这项工程的土建施工面向全社会招标,打破了传统的只用电力系统建设单位的模式,新参与进来的单位之前虽然没有参加过电力工程基建施工,但在合理的管理机制下,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无论施工质量、进度、安全、协作,都能达到预期目标。
郭炳楠说,宁夏送变电公司不但施工进度快,质量也高,有很多亮点、管理经验值得宣传,一定要去采访一下项目经理李鲁鑫。
李鲁鑫曾参加过110千伏至750千伏新建变电站工程、±660千伏换流站、±800千伏换流站的建设。工作能力强,管理经验丰富,身上有很多闪光点,是“大咖”们眼中的“大咖”。
李鲁鑫不在,只能听黄鑫园讲述他的事迹:2015年,±800千伏灵州换流站“四通一平”工程施工时,面对复杂的地质环境,李鲁鑫带领团队优化施工方法和方案,通过爆破、重锤、颚式破碎机等方法,仅用九十天时间将八十万方石方进行破碎回填及强夯完毕,随后研发了《关于泥岩地质下缩短工期QC研究》;2019年,在灵州±800千伏换流站串抗扩建工程中,在工期紧张的情况下,他创新施工方法,大胆使用新型材料、新工艺,使得原本需要构架吊装及上空导线安装二十天的工期缩短至两天就顺利完成。他不但善于工作,还善于思考、总结,将过往所有实践后可行的施工经验和做法总结积累,形成QC课题、发明专利、软件著作及科技管理课题,先后获得多项中电协、宁夏回族自治区QC成果奖、管理奖、科技进步奖。
三
宁夏煤炭资源丰富,风力资源得天独厚,对发电非常有利。近二十年来,宁夏电力本着“宁让电发展,不让发展等电”的理念,一年一个样,至本世纪初,宁夏电力便跻身全国电力发展居前省份,被国家列为“西电东送”的重要送端,目前已经有两条大规模外送直流输电工程。
一条是2011年投运的世界首个±660千伏银东直流输电工程,把宁夏水电和火电打捆送出;一条是2016年投运的特高压±800千伏灵绍直流输电工程,把宁夏火电和风电打捆送出。银东直流输电工程、灵绍直流输电工程不负厚望,送电量年均增长率百分之二十七,连续六年实现百亿级阶梯式增长。其中外送直流年利用小时数达到七千二百小时,能量可用率百分之九十七点六,运营效率全国第一。作为送端换流站,银川东换流站曾获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项经典暨精品工程称号;灵州换流站是国家电网公司首批四个数字化变电站之一。目前,两项工程已累计向华东地区送电超六千亿千瓦时,为宁夏创造经济效益超一千三百亿元,每年对宁夏GDP贡献超百分之二,增加就业岗位五万多个。宁夏优质电能在源源不断送往山东、浙江的同时,还通过相关交易机制,分送至四川、重庆、上海等十多个购电省市。
宁夏现有两个“千万千瓦级”火电基地,宁夏电力第三次大规模外送,还需要建多少个火电厂?投入多少火电机组?煤炭资源会不会开发过度?就这些问题,我特意去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发展策划部采访。
马剑四十出头,身姿挺拔,英俊潇洒,儒雅健谈。他拿出一张宁夏电网规划图,一边指着图纸,一边用通俗的语言介绍宁夏电网的发展情况:宁夏除了传统能源富集外,新能源可用率也非常高,被确定为国家首个新能源综合示范区。新能源作为宁夏电源的生力军,装机从2012年的三百一十八万千瓦增加到2023年的三千六百多万千瓦。截至2023年底,宁夏新能源装机占比超过百分之五十,成为宁夏电网第一大电源,宁夏也成了全国第四个新能源装机占比超过百分之五十的省份。因此,宁湘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送出的电量,很少用火电,完全以消纳新能源为主,是在“双碳”背景下,从“沙戈荒”开发出来的“绿电”。
什么是“双碳”?什么是“绿电”?
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力争 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常称之为“双碳”。我国持续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在沙漠、戈壁地区加快规划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努力促使经济发展和绿色转型同步进行。来自这些大型风光基地的电力,便是“绿电”。
马剑的解释通俗易懂。
他指着地图上宁夏电网规划图继续说,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国家电网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宁夏电网已经实现了“强电网,大送端”,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也在日新月异。
关于“新型电力系统”,上网一查便知。简单地说,新型电力系统就是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落实国家战略部署,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手段。而宁湘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作为宁夏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组成部分,既是落实国家能源战略布局的具体实践,也是将宁夏能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重要举措。
为了加快新型电力系统建设,2022年4月,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邀请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校及国网系统专家学者等组成的专家,以“云会议”方式对《宁夏新型电力系统、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技术实施方案》进行把脉问诊。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剑波看来,宁夏新型电力系统和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方案建设思路清晰,指标体系明确,是一个有特色、有创新、有力度的技术方案。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电网的前期研究、工程可行研究,新能源接入前的技术研究,马剑无所不通,无所不精。如果接不准“接力棒”,便不能胜任“宁电入湘”工程必要性评估,不能对远距离输电电价经济性进行测算,更掌握不好工程可行性研究的依据,无法办理工程相关核准文件。
四
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发展策划部规划处处长田宏梁是个话少人,问什么他答什么,一句也不多说,感觉多说一个字会泄漏企业秘密似的。他回答问题基本不看资料,随口道来,精确无误。
田宏梁团队就是给马剑他们传递“接力棒”的那个团队。田宏梁说,针对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和新能源发展布局,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超前谋划、主动作为,2021年初,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先后组织人员赴江西、湖南、湖北、四川、重庆五省市对接,选取新的电力外送通道落点,最终优中选优将落点选在了湖南,提出“十四五”规划建设宁夏至华中(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
宁夏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宁湘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田宏梁既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他先后去江西、湖南等地交流,也多次跟随领导到自治区相关部门、国家电网公司及国家能源局汇报。他说,正是因为汇报及时、细致、准确,宁湘直流输电工程才得到了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和西北能监局的重视与支持,才获得宁夏和湖南两省区党委、政府的高度认可。
2021年5月22日,湖南省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签署了《能源合作备忘录》,推动实施“宁电入湘”直流工程,共同打造新时代中西部协作发展新样板。
小省区争取大项目,付出的辛劳不言而喻。如果说宁夏前面的两条直流输电工程难在“开荒”,那宁夏至湖南这条通道则难在“竞争”。如今,西部各能源资源富集省区也开始转变思路,竞相规划了九条电力外送通道。刚开始,宁湘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在九条外送通道中排名靠后。国网宁夏电力结合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机遇,提出建设“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示范工程。这一思路得到国家发改委的高度重视,宁湘直流输电工作也从排名靠后,一路“弯道超车”,不断刷新,实现了排名前三。
为加快推进“宁电入湘”工程进度,国网宁夏电力发布了《宁夏至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工作专班及工作方案》,促请中卫市、固原市及中宁县两市一县政府成立工作专班,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组织措施,力促项目前期各项工作快速推进。
为确保宁夏送端换流站选址的科学性和经济性,在最大范围内获得最优方案,国网宁夏电力以“靠近配套电源,尽量不占用基本农田和生态红线,减少对城乡规划区的影响,满足交直流合建用地需求”为原则,先后完成了五十余个拟选送端换流站址、十余个拟选接地站址现场踏勘和比选工作,签署直流线路路径协议九十份、接地极线路路径协议二十份,针对每个选址进行了大量的踏勘比选和多轮次论证,深入细致地落实了用地、压矿、地灾、地震、环评、水保、交通、接水、用电等建设条件,最终确定了现在的站址。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这项工程终于在2023年6月11日在宁夏和湖南两地同时开工。
目前,宁夏送出端除了换流站土建工程已经开工外,±80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工程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另外,配套输变电工程“天都山750千伏输变电工程”“甘塘750千伏输变电工程”“中卫热电送出线路工程”等均不同程度推进。主要电源基地——规划六百万千瓦,位于腾格里沙漠宁夏境内的“中卫大型光伏基地”,第一期已经建成,第二期即将建成……位于吴忠市红寺堡区境内的湘宁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也开工建设。由湖南湘投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牵头,负责园区规划、建设和招商。产业园总投资三十亿元,总产值一百三十亿元,利税可达十亿元。2023年2月8日,湖南湘投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三峡集团湖南分公司、一道新能源科技(衢州)有限公司签署的十五点八亿元投资协议,计划分三期建设光伏组件、高效电池片产品等,产后预计年产值七十二亿元。目前,湘宁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已吸引华自科技、三一、哈电风能等七家企业入园,与二十五家企业进行了合作对接。
五
宁湘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建设管理,主要由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建设部特高压管理办公室(特高办)负责。这个“特高办”是为±800千伏宁湘直流输电工程建设特别设立的机构,柔性团队个个学历高、理论水平高,一线工作经验也丰富,绝对是超高压领域里的精英。
工程开工前就想采访一下柔性团队带头人李宁,好说歹说他都没有同意,说要采访也得去采访领导,采访一线的同志,领导站位高、讲得准,一线同志接地气、讲得真。
李宁个头不高,皮肤细白,像个读书人,说话时不紧不慢。2014年,±800千伏灵州换流站还在建设阶段,李宁就作为骨干力量被选派到那里,参与工程建设,组织开展生产准备相关工作,随后又组织开展设备验收、调试、投运工作。在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新的骨干力量后,2017年他又回到了银川东换流站,担任副站长职务。如今,他才三十七岁,却是宁夏特高压电网领域屈指可数的专家人才。
在微信、电话沟通实在说不动的情况下,我只能直接去办公室堵他。
作为柔性团队负责人,李宁手头上的任务很多,忙得连十分钟都没有聊到就开会去了。他推荐我去施工现场采访刘庆和李鲁鑫。
李鲁鑫不光是中宁换流站项目经理,同时还担任着五项其他工程的项目经理。到中宁换流站项目部等了很久,他才匆匆从另一个变电站扩建工程现场赶回来。
我一直以为李鲁鑫是个四五十岁的老变电工,见面才知道,他只有三十五岁,刚刚到这里工作。他中等身材,小方脸,走路沉稳有力,说话声音不大却字句铿锵,跟他握手,被他宽厚的大手捏得有点疼。
换流站这边风太大,机械轰鸣,尘土飞扬。李鲁鑫建议我们在项目部里聊。但听说土建基础建设已经提前展开,我还是想到现场去看看。
在李鲁鑫的带领下,我第二次来到了换流站站址的大平台上。
前番来此,眼前视野宽阔,脚下空旷平坦。而此时,各种机械车辆倍增,不光眼前今非昔比,脚下也大变模样。有的地方被挖下去三四米深,正在安装地下管道,有的地方混凝土基础已经浇筑成型……
风时紧时慢,空气里弥漫着浓浓的尘土味道,寒气笼罩着土丘沟壑。寒风、扬尘,却挡不住大家热火朝天的干劲。挖地沟的、敷设地网的、浇筑混凝土基础的……每一个作业片区都被围栏围了起来。隔着围栏,看见这里作业的人员个个灰头土脸,满身尘土。轻轻一扬胳膊,能看见尘土从他们衣服上扬起,在风中弥散。偶有一女工经过,让人惊诧,但见她脸上落满尘埃,咧嘴一笑,洁白的牙齿把脸衬托得更脏。但这脏兮兮的脸上,却流露着一种质朴、一种力量、一种劲头。
李鲁鑫边走边介绍:“四个月时间,我们共开挖回填了九十五万方土石,开挖时地下还有石头……”
“四个多月开挖回填了九十五万方土石?这得用多少人?多少机械?”
“不到三百人吧。”
“不到三百人?这太传奇了吧!这么大的工程量,怎么说也得两千人;就算现在是机械化作业,至少也得一千人吧?”
跟在后面的黄鑫园看出了我的疑惑,及时补充:“此项工程机械化利用率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人工多是在操作机械车辆。另外,机械化作业不但比人工作业进度快,而且安全系数更高……”
李鲁鑫接过黄鑫园的话说:“这里最多的时候投入的车辆机械有六个种类一百九十辆。我们根据地形地貌把这里分成了九个片区,挖、转、运、填、夯等五条生产线,并对一百九十辆车辆机械进行编号,再按片区工程量对车辆机械、作业人员进行统一调度。实行分片管理、分生产线作业,极大地避免了开挖回填过程中车辆随意行驶、人员误走间隔造成的交通问题,杜绝了安全隐患。而且各生产线都设专人定时定期对车辆机械进行安全检查,预防了车辆机械带病作业。统一调度实行‘一键启动、一键刹车、一键控制’,既能保证安全、保证施工质量,还能保证完成每天的既定计划。”
李鲁鑫脸上一直挂着笑容。可以看出,他对取得的成绩很自豪。
为了避免车辆外出加油浪费时间、排队拥堵等问题,开工前,李鲁鑫还带人到附近几个加油站考察、洽谈,最后定下“移动加油站”。就是加油站把油罐车停到作业现场来。工期最紧的时候,这里的车辆机械每天要喝掉四十五万元的油。
此项工程,李鲁鑫他们还有一个亮点——工程地貌沙盘。
这个沙盘要是请专业公司来做,至少得十万元,但李鲁鑫自己设计、自己制作,只花了几千块钱的材料费。
创优一个点,带动一个面。也正是有了这个沙盘,开挖、回填、平整站址大平台的时候,九个施工区域的概况才能一目了然,各施工班组也能直观地、准确地在作业点上施工,才能快速精准、高质量地推进工程进度。
换流站站址平台上,距边缘两米处已经竖起了铁网围栏,在围栏外围,宁长江正带着施工人员用大石头砌护坡。李鲁鑫说,护坡砌好后,他们又到别的地方去施工,等站内土建基础工程完成后,他们再回来进行电气工程安装。
从站址上下来,我突然想起上次来郭炳楠说过“赏月宴”的事儿,就问李鲁鑫:“国庆节遇上中秋节,放八天假,你安排大家轮流休假,自己为什么不抽空回去一趟?”
李鲁鑫笑了笑,坦诚地说:“我也想回去跟家人团聚呀,可这项工程是重点工程,工期紧任务重,建设进度和质量容不得一丝马虎,而且还有那么多人和机械车辆,安全压力也很大。再说我除了管施工、管队伍,大家的吃喝拉撒都得管,别说不好意思回去过节,就是能回去也过不安心。”
中秋节大家回不了家,李鲁鑫别出心裁,提出了个中秋“赏月宴”。
中秋节晚上,几个单位在项目部门口的空地上摆了一长溜桌子,大家端来各自食堂做的菜,边吃边聊边赏月,十分热闹。
此时,寒风又起,尘土又扬。
此时,也是宁夏最寒冷的时节,但从施工现场的情景来看,这里的冬天,应该是个热火朝天、生机盎然的冬天。
更多
星辰与家园:中国科幻文学的探索与守护
科幻文学不仅是讲故事的一种方式,也是我们认识世界、与自我对话的途径。愿同一星空下的我们,可以乘科幻长风,去探索星辰大海,去洞察自我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