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以科幻为途,传达对世界的热爱与祝福 ——评黄蓓佳《黎明动物园》
来源:文艺报 | 黄淑源  2024年08月05日08:28

黄蓓佳首部儿童科幻作品《黎明动物园》,不仅适合儿童阅读,也适合成人阅读。作品聚焦地堡市一家在军事基地附近的动物园,由于稀有资源的争夺,十字联军对地堡市发动战争,园长戴安宁与国际动物协会联合展开动物营救。作品中的一条线索讲述哥哥戴克与猴子芮芮等一行人穿越敌军重重障碍转运动物,另一条线讲述戴安宁和戴克的妹妹戴莉带着部分员工死守动物园,在侵略者眼皮底下为动物争取一线生机。在儿童科幻文学创作领域,这部作品的主题更显开阔,如对于生存的哲学思考、对于战争的反思以及对于人性光明与黑暗并存的展现等。作者给这家动物园取名为“黎明动物园”,是表达“光亮、美好、希冀和蓬勃向上的生机”,也“希望孩子们读完这本书,能够感受到对这个世界的热爱和祝福”。

作品的科幻因素在于科学家赫拉先生和猴子芮芮。不少科幻文学在触及到对于科学技术的讨论时是充满担忧和警惕的,但这部作品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充满希冀的。以赫拉先生为代表的科学家十年如一日坚守在科研岗位,为了人类光明的前途,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来维持科学研究。芯片技术是他们的信仰,作品以此科学技术想象为基础,诠释了“爱”这一命题。

作品塑造了悲壮和伟大的科学家形象,承担了科幻作品对于人生和人类的思考。科学家在战争中的坚强和信仰,昭示出人性的光辉:“人类总是渴望和平,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比如说,你今天身陷泥沼,你心里想的会是泥沼下面的那个世界吗?不,你会竭尽全力地把自己从泥沼里拔上来,你全心全意地想,我上去之后要去做什么,要如何爱我的家人,要生几个孩子,要怎么养育和教导他们。人只有这么思考,才有努力活下去的动力。”其中呈现的反战意识、生命意识、建构美好世界的意识,以及灾难中生发出的“生在泥潭,依然仰望星空”的生命哲学,展现了人类对于诗意栖居的希冀。

作品在“战争+儿童+科幻”三个维度的碰撞中,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战争”是儿童文学领域中很少去触碰到的话题。许多战争题材的优秀作品,大都是通过成人视角来展现战争的残酷。《黎明动物园》从常规思维中“人”受到的战争迫害转向为战争对于“动物”的迫害的描写。作为儿童的戴莉和戴克,也变成了要保护更弱者的“战士”,增强了人的使命感和力量感。这种超越物种的爱,让整部作品冲破了战争的恐怖,升华出“以爱拯救”的思想深度。戴莉在动物园内为了保护动物获得更多生存的机会,不得不与军官的女儿成为朋友,与军官周旋。戴克在转移动物的路上展现出了勇敢和无畏、对于责任和使命的担当,因跨越物种的爱而战胜了对于自身命运的恐惧。

儿童文学表现残酷应该把握怎样的尺度?太轻太浅会消磨作品的真实性和震撼力,太重太深对于孩子来说又过于沉重。作家一方面如实地刻画了战争的真实面貌,通过美好的事物被摧残来展现悲剧现实,如动物们的惨死,志愿者们大义凛然面对风险,以及军官随意杀害动物的残暴;另一方面又在具体情节的处理中增加了许多温情的细节,用孩子和动物之间美好的感情与爱,中和了部分战争的悲凉和绝望。

作品对于人性的刻画是非常深刻的。入侵占领军参谋长的女儿夏伊,在某种程度上属于“问题儿童”。由于脸部的伤痕和破碎的家庭,她内心极度自卑和敏感,父亲的溺爱让她内心的恶被不断放大。在夏伊刚出现的时候,读者会猜想她会和戴莉成为好朋友,展现跨越种族国别的、美好的孩童友谊。但作者打破了这种叙述,通过戴莉的视角剖析夏伊的心理,她们之间的友谊微妙而脆弱,两人又暗中互相较量,充满矛盾。作者在对人物性格和命运悲剧投去关怀和怜爱的同时,也有着对人物的复杂情感和多元化思考。正是上述真实的人性刻画,让我们感受到了这部作品的深刻和辽阔。

(作者系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