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艺术共舞: “科学元典名篇赏读沙龙”推出中小学生暑假专场,助力素质教育
7月28日下午,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普活动在国家大剧院艺术资料中心举行。这场由科学家、艺术家、科普达人和大学生同台献艺的活动,吸引了大量中小学生和家长参与。这是“当科学与艺术相遇——科学元典名篇赏读沙龙”精心打造的暑期专场,由国家大剧院、北京市科协、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科技记协、北京科普作协联合举办。
本场活动聚焦现代遗传学奠基人、诺贝尔奖获得者摩尔根的经典之作——《基因论》,邀请西北大学教授、“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刘建妮,科普圈“名嘴”、华大集团首席执行官、科普作家尹烨,与基因三重奏的三位艺术家张佳林、张精冶、宋昭,一起探讨基因的奥秘、基因与音乐的神秘关联。
“科学与艺术,在探索生命奥秘时相遇”
夏日炎炎,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使学生们的假期生活不再局限于书本与课堂,而是走出教室,走进社会大课堂。在国家大剧院举办的这场活动,以丰富的内容、新颖的形式在各种暑期活动中独树一帜,为青少年打开一扇通往科学与艺术交融世界的大门,认识基因并感受生命的音符——基因的独特魅力。
活动中,尹烨讲述了基因的发现及遗传学发展的历史。从达尔文、孟德尔到摩尔根,再到薛定谔、普里戈金,以至当下的“人类基因组计划”,遗传学的发展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历程。摩尔根一生崇尚实验和事实,正是在怀疑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实验态度推动下,逐步揭示了遗传学的基本规律;而其真正了不起的地方在于“桃李满天下”,其团队的研究模式对现代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对谈环节,嘉宾围绕基因与音乐的关系、对艺术天赋的看法等畅谈,从不同维度扩展和提升了学生们的视野和创造性思维。刘建妮从进化生物学的视角讲述音乐的起源问题,认为科学与艺术相遇在“美”,并结合自己关于寒武纪代表性生物“奇虾”的研究,通过丰富多彩的视频、动画和图片,呈现了奇虾奇妙的生活场景、遗传现象和生态环境。尹烨从遗传学角度认为音乐天赋与环境因素紧密相关,并认为音乐与基因的相似点在于允许多样性。“基因三重奏”的三位音乐家则讲述了组合名字中“基因”的由来,结合艺术家的体验,畅谈艺术中“天赋”和“努力”的关联,展现了科学探索的严谨与艺术创作的灵动是如何相互启发、在顶峰相遇的。
各位嘉宾畅所欲言,探讨和揭示了科学与艺术作为人类智慧的两种表现形式,其微妙而重要的关联,生动阐释了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美国遗传学家沃森的名言:“科学与艺术,在探索生命奥秘时相遇。”
走出传统课堂,体验更丰富的素质教育
除了跨领域的生动对话,活动还甄选摩尔根《基因论》的相关内容进行朗读。北京大学朗诵与表达协会的两位同学李泓轩、马一凡,现场朗读了1933年摩尔根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奖词的片段。两位同学声情并茂的朗诵、艺术的演绎,使观众在享受艺术美感的同时,沉浸式感受科学的力量与魅力。“基因三重奏”三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现场演奏了亚当-施密特《莫扎特主题华丽变奏曲》及贝多芬钢琴三重奏Op.1 No.2和Op.70 No.2片段。动人的演奏、美妙的旋律,科学与艺术的交融、知识与灵感的碰撞,激发了家长和孩子的热情。
这是一次科学与艺术的跨界融合尝试,通过赏读科学元典名篇,使观众,尤其是孩子们在艺术的氛围中感受科学的魅力,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走出传统课堂、接触新知识的平台,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
家长们纷纷表示,这样的暑期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知识,更激发了孩子们对科学和艺术的兴趣,提高了对“科学之美”的鉴赏力和感悟力。现场一位高中老师说:“科学与艺术的有机结合,给孩子们提供了一次接触高端素质教育的机会,为培养未来社会所需的人才提供新的思路。” 一位高中生激动地说:“没想到科学知识可以和艺术结合得这样有趣巧妙!通过科学与艺术融合,教科书上的科学知识好像一下子活起来了,科学经典也变得更加亲近和容易阅读了。”
本场活动是“当科学与艺术相遇——科学元典名篇赏读”系列活动之一,以北京大学出版社 “科学元典丛书”为切入口,让科学与艺术携手,开创科学经典阅读的新形式。
国家大剧院、北京市科协、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市直机关工委、北京市直机关工会、北京科技记协、北京科普作协等相关嘉宾参加了现场活动。
摄影:牛小北、王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