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自然的典范老君山
以前,对于老子在中华民族的崇高历史文化地位,我并不是很了解,甚至不知道老子姓李,名字叫李耳。2009年春天,我去美国西雅图参加一个国际写作计划,在与当地的读者交流时,我提的问题是:你们读过哪些中国作家的作品?让我没想到的是,他们的回答不是孔子,不是李白、杜甫,也不是曹雪芹,而是老子。更让我感到惊奇的是,2017年,美国《纽约时报》评出了从古至今的全世界十大作家,排在第一位的作家是谁呢?竟然是老子。作为和老子故里近在咫尺的周口老乡,我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竟不晓得老子在全球范围内的巨大影响,真是惭愧至极。其实在此之前,鲁迅先生,还有西方的哲学家尼采,都对老子有过极高的评价。鲁迅的评价是:“老子之辈,盖其枭雄。”所评正是老子天下第一的意思。尼采的说法是:“《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我必须改正在求知上舍近求远的毛病,赶快补上学习老子这一课。
我马上买来了解析本的《道德经》,放置案头,反复研读。从此以后,老子李耳的这部著作,一直伴随着我的文学创作之旅,源源不断地为我的创作提供着高屋建瓴般的理性指导和强有力的哲学支持。比如,当我不知道什么是文学创作的最高境界时,是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让我豁然开朗,人类的文学创作都是向自然学习,最高的境界是自然天成。比如,当我在小说写作中处理不好纪实和虚构之间的关系时,是老子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让我明白,纪实的东西是不美的,只有在现实的基础上加以虚构和想象,才能创造出美妙的作品。再比如,随着年事渐高,当我对自己能否持续创作产生疑虑时,是老子的“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使我备受鼓舞,提升了持续写作的勇气,坚定了在写作的道路上走到底的信心。
除了书本上的学习,我还怀着崇敬的心情,追寻着老子的足迹,采取实地拜谒的方式向老子学习。趁一次回乡探亲的机会,我特地来到老子故里鹿邑县的老子纪念馆,了解老子的生平和老子创作《道德经》的历史背景。在纪念馆里得知,老子所著八十一章共五千多字的《道德经》,是在河南灵宝的函谷关完成的。2019年3月,灵宝市在函谷关举行盛大典礼,纪念老子诞辰2590周年暨《道德经》问世2510年。我荣幸地应邀参加了纪念活动,并代表嘉宾作了一个向老子致敬的发言。据介绍,老子在函谷关著完《道德经》之后,并没有骑着青牛出关继续西行,而是折返到河南栾川层峦叠嶂的大山深处归隐。因老子的坐骑是一头青牛,他归隐的山被后人称为伏牛山。老子归隐修行之处,恰在八百里伏牛山的最高峰,自然而然,这座山就被代代景仰的人们尊为老君山。
自从知道了河南栾川有座老君山,我就一直想去老君山走一走,看一看。如果说对老子足迹的追寻也算是一种修行的话,这辈子如果不到老君山,修行就算不上圆满。机会总是眷顾心怀愿望的人,2023年8月1日,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组织一些作家赴老君山采风,作为采风团的成员之一,我终于如愿以偿地登上了老君山。多年来,中国的名山大川我已看过不少,东西南北中的“五岳”,我都登临过,还先后去过四川的峨眉山、安徽的黄山、福建的武夷山、浙江的雁荡山等。而老君山坐落在中原腹地的栾川,栾川古称“鸾州”,据传因有一种类似凤凰的鸾鸟栖息此风水宝地而得名。在我的想象里,老君山一定非常壮美、奇丽,有着不同于它山的独特之处。不然的话,胸怀博大、崇尚自然、目光挑剔的老子,不会选择老君山作为他最后的归隐和修炼之地。人的想象总会带有一定的局限性,难免会拿以往看到的山川作为参照,尽管我已经把老君山想象得很好,可到老君山一看,还是让我感到大为惊奇,还是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概括起来说,老君山是自然之山,文化之山,也是无可替代的神山、仙山。它的突出特点是,在老君山的开发、建设、发展中,一直在践行着老子的思想,学习自然、尊重自然、顺其自然,堪称是道法自然的典范。
下面,我结合老子在《道德经》里关于水、树,以及云雾和空气的论述,从三个方面说说老君山的建设是怎样实践道法自然理念的,是怎样实现人文资源与自然景观完美融合的。老子在《道德经》的第八章里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在第七十八章里还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说明,老子在自然界万物中,最推崇的是孕育原始生命的水。我们都明白,老子是以水喻人,讲的是为人处事的道理。但谁都不得不承认,水确实为生命之源,有了水就有了一切,失去水就失去一切。好在老君山水源充沛,取之不竭。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们沿着山间小路往上走时,清清的泉水一直伴随着我们。抬头往远处看,山崖的绿树间挂着一道道瀑布,如同一条条闪着银光的银练。低眼往身旁看,小溪里的活水正跳过一块块卵石,激起一朵朵浪花,一路叮咚作响,流向远方。老君山文旅集团公司对这些山上下来的水稍作挽留,有的地方建起了水坝,使瀑布的屏幕更宽广、更壮观。有的地方建起了平湖,湖面一下子沉静下来,映着蓝天白云和从水面上飞过的鹭鸶。在山下的老子文化苑,还建起了一座“上善池”,以满足人们对水的驻足顶礼膜拜。老君山海拔2200多米,山上和山下的气候差别很大,几乎是两重天。据说伏牛山每年的第一场雪,都是从老君山的山顶开始下。而到了春天,当山下的杏花盛开之时,山顶还是一片雪白。这样我们就知道了,老君山的水主要是来自地下的泉水和山上的冰雪融化之水,也可以说是天赐之水。我们到达半山腰时,在一个绿树掩映的观雪亭下小憩。亭外的一侧,有一股山泉正奔腾而下。因水流湍急,发出隆隆的轰鸣,并弥散着凛冽的冰雪之气。有朋友说,水流的声响是不是太大了,成了噪音。我说,这不是噪音,水流发出的声音越大,人的内心就越静,正如老子所说的“大音希声”。
老子在《道德经》里对树木的论述是:“曲则全,枉则直。”意思是说,树木长得弯曲反而会避免先被砍伐之祸,曲就反而有利于伸展。此论虽然同样说的是做人的道理,但毕竟是从树木出发,对人类如何认识树木,善待树木,也可以从中受到教益。老君山上的树木,原来归一家国有林场管理。靠山吃山,靠树吃树,为了林场职工的生计,林场每年都会砍伐一些成材的树木,致使老君山的森林覆盖率逐年降低。2007年8月,栾川县当地的民营企业家杨植森投资接管了林场,并成立了老君山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之后,以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为指导,视树木为宝,甚至视树木为神,从此只种树,不砍树,对山上的一草一木都倍加珍惜,任其自然生长,自由生长。经过十几年的持续植树造林,使整个老君山郁郁葱葱,森林覆盖率达到了97%以上。我们在老君山的山道上缓步行走,犹如穿行在绿色的长廊里。让人感到神奇和不可思议的是,在远处一些陡峭的悬崖上,高高耸立的山峰上,仍然坚韧顽强地生长着一些乔木和灌木。老君山上的乔木品种繁多,有松树、柏树、杨树、榆树、黄栌,还有山桃、山杏等。灌木更是数不胜数。除了乔木、灌木,山上还盛开着木槿、杜鹃、茱萸、蔷薇等野花。导游讲解员不无自豪地说,等秋天时再来看,老君山层林尽染,五彩斑斓,简直就是一幅巨大的天然图画。
《道德经》里说:“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又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从老君山回京多日,我脑海里还缭绕着在老君山看到的云雾。老君山的云雾是变幻的,一会儿薄,一会儿厚;一会儿如丝帛,一会儿如花朵;一会儿像飞翔的鸟,一会儿像奔跑的羊。老君山的云雾是不断移动的,青山为实,云雾为虚,正是云雾的虚,在不断改变着青山的面貌。看着缥缈的云雾,游人都不免有些忘我,不知不觉间生出飘飘欲仙之感。我国的名山很多,但不是每一座山都有云雾缭绕。上得老君山,之所以几乎每天都能欣赏到如诗如画般的云雾,是老君山独特的地理位置所致。老君山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分界点,也是交汇点,登高望远,北面是滔滔黄河,南面是滚滚长江。两条大河大江的水汽在老君山把酒言欢,如老子所说的天地相合,阴阳相抱,飞云走雾是必然出现的和谐景观。老君山的空气质量当然很好,负氧离子含量极高,被称为“天然氧吧”。总的来说,老君山也是金山银山。目前,老君山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地质公园,同时成为国内顶级的AAAAA级旅游景区。一年四季,老君山游人如织,上山游客从2007年全年不到3万人,到如今的250万人;旅游收入由2007年的不足30万元,到现在超过6亿多元,真正实现了以文化生态旅游富县惠民。千年道家风,一处山水魂。看到如此盛世景象,作为道家祖师的太上老君,也一定会手捻长髯,开怀大笑吧。
(刘庆邦:中国作协第九届全委会委员。著有《红煤》《断层》《远方诗意》等长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等七十余种。短篇小说《鞋》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