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
来源:文艺报 | 王 勇  2024年08月12日08:13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宏阔的历史视野、深远的战略考量,深刻阐释了文艺的重大使命,创造性地回答了事关文艺繁荣发展的一系列带有根本性、方向性的重大问题,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文艺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

又读总书记的讲话,澡雪精神、疏瀹五藏。讲话是指导文艺工作和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献,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及党的文艺方针政策的有序继承和发展。讲话还是一篇独具中国古典神韵的美文,体现了总书记对于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自觉追求,即兴圈点、机趣生动、入木三分,具有鲜明的中国文艺理论言说风格,信手拈来的遣词造句、丰富用典,示范性地表现了中国气派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讲话更是一篇意味无穷的“道之文”,“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名,长养万物”,讲话之“道”似简实繁,从“文艺是什么”“文艺为什么人”“文艺该怎么办”等多个层次展开,依次回答了文艺领域的诸多根本性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体悟人情、感怀世态,心中有人民,笔下才有乾坤。艺术家要把个体的人放入眼里、贴近心里,“小写”时向着精妙幽微处钻研,“大写”时朝着宽广纵深处努力。在我的创作历程中,写过“一个人”执守人生的平凡与崇高(民族歌剧《呦呦鹿鸣》);写过“一座碑”镌刻英雄的牺牲与不朽(河北梆子《人民英雄纪念碑》);写过“一艘船”辉映先贤的浪漫与激情(民族歌剧《红船》);写过“一本日记”记下的医护的生死时速(民族歌剧《天使日记》);还写过“一封信”寄托的隔海的挂念与遥想(民族歌剧《侨批》)。着眼于人民中的“一份子”,让我能落笔于生活中的小切面,从小处深扎进生活、探究细节,再向高远处攀升精神、寄寓风骨。

郭沫若曾评说杜甫,他的伟大在于“对于人民的灾难有着深切的同情,对于国家的命运有着真挚的关心,尽管自己多么困苦,他是踏踏实实地在忧国忧民”,“杜甫是一刻也不曾忘记国家、人民和政治的”。李白纵使“飘然有超世之心”,也“以最深厚的同情心叙述劳动人民和他们的悲哀的命运”。白居易因诗中表达了“对农民的关切”而备受推崇。“人民性”是诗家深沉的自觉与真诚。《尚书》言“天工,人其代之”,“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民本思想是千年中华文化的赤诚执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在创作《人民英雄纪念碑》时,最触动我的不是设计者梁思成、林徽因,不是创作者吴作人、刘开渠、傅天仇、张松鹤,而是一群普普通通的曲阳石匠。他们过去雕刻王侯将相,如今雕刻“人民英雄纪念碑”,石碑与石匠之间的精神共振深深触动着我,是恢宏伟岸的人民精神铸造起高大挺拔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我创作的另一部河北梆子作品《密云十姐妹》也聚焦于人民的崇高精神与伟大创造。1958年9月1日,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历史性工程启幕,密云水库建设宏图徐徐展开。回望这一光辉的时代伟业,我跟随剧组深入生活、驻扎一线,进村采风采访,力求与时代照面、与人民贴心。我们的目光聚焦到了“密云十姐妹”身上,这些十八九岁的芳华少女粗衫褴褛,经风雨、沐日晒,主动融入改造世界的建设热潮,混在男人们中间喊着响亮的号子,推小车、抡风钻、夯地基、搬土坯,与20余万建设大军共同筑就了青山绿水、长堤碧波。从塑造“这一个”王秀兰,到描摹“这一群”激情、韧性、坚强、果敢的姐妹们,从热火朝天的上世纪50年代到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大潮扑面而来的90年代,从“建水库”到“守水库”,密云水库青山绿水绕京城的如歌岁月嵌入了时代、理想与生活,交织了澎湃汹涌的历史与变革,牵引起跨越60余载的峥嵘春秋。这部剧的创作就是在女性主体精神的喷薄中,鼓舞逆流而上的斗志,实现人民精神的极大张扬与挥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岁月峥嵘,神州大地风雷涌动;时代繁花,光荣与梦想澎湃激荡。新中国经天纬地掀起的建设新高潮,伟大人民雄姿英发描绘的崭新蓝图都是文艺创作者取之不竭的宝贵源泉。时光流转与空间变换从不曾影响中华文明血脉的汩汩流淌,华夏精神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有待文学、音乐、舞蹈、戏曲、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的丰富表达。

国家京剧院作为国有文艺院团,时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多年来,剧院一直坚持“三并举”的剧目方针,并提出改编经典名剧、经典名著的“两改”创作思路,在以优秀新编历史剧、传统经典剧目展示中华文化自信自强的同时,努力聚焦人民生活、书写时代史诗,近年来,剧院以作家、剧作家陈彦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小说《主角》为蓝本,改编创作了同名现代京剧。作品以一代名伶忆秦娥40年的人生起落、命运沉浮、情感经历、生命启悟引发观众思考,鼓励人们在各自的人生舞台上自觉精进成为主角。此外,我们还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的艺术使命,努力以艺术作品阐释中华民族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如我们的新编历史剧《纳土归宋》,选取五代十国末期吴越王钱俶顺应历史、尊奉正朔、自献封疆、纳土归宋的历史故事,表现维护国家统一、秉承民本思想、追寻和平安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主题,体现了国家京剧院以历史主动精神,探寻中华民族思想观念和人文精神的创作追求。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建设雄安新区的战略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充分发挥国有文艺院团的导向性、示范性、代表性作用,剧院还注重加强央地联动,与石家庄市京剧团合作推出了京剧现代戏《雄安人家》,将雄安新区的建设者、原住民等的个体情感命运与新区的崛起发展和京津冀协同战略及伟大时代的奋进脉搏紧密连接起来,塑造出一批鲜明的新时代奋斗者群像。新编历史剧《故土新归》则聚焦新疆的一段恢宏历史,展现了名臣左宗棠“抬棺西征”的壮举,表现了中华民族以仁治疆、以民固本,追求长治久安的融合与发展,剧作在收复国土的各方较量与人物情感的跌宕中,描绘出时代风云的浩荡,彰显出中华儿女的昂扬斗志。

时时回眸凝目,纵观历史文化长河乃知来路之艰辛。层出不穷、色彩斑斓的个体创作与集体智慧集中于优秀剧目创作,10年来,我们坚持以作品表达拼搏竞进的民族意志和永远拔节向上的精神力量。顺应历史潮流、维护国家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无论作为创作个体还是国家院团,我们推出的作品都是文化自立的实践与文化自信的彰显,我们珍惜、保护和利用自己的文化遗产去实现对伟大人民史诗的讴歌。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艺创作者任重道远。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衡量文学家、艺术家乃至文艺院团的价值也要看作品。创作者只有将目光投向祖国的山川大地,在火热的生活中汲取营养、积累经验,以高远的视野、细腻的笔触、优美的旋律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写出人的精神力量、集体的命运与时代的光辉,才能创作出经得起人民和时间检验的优秀作品,为民族复兴伟业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作者系国家京剧院院长、中国剧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