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春天的觉醒 ——从舞蹈诗剧《杨家岭的春天》的创作谈起
来源:文艺报 | 许 锐 毕琬乔  2024年08月12日08:15

10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文艺工作的时代使命和人民立场,为新时代文艺发展指明了方向。这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事关文艺创作的根本性、方向性问题的又一重要讲话,讲话承前启后,意义深远。10年来,首都舞蹈界积极响应总书记的号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造了一批反映人民心声、展现时代精神的舞蹈作品。其中由北京舞蹈学院和国家大剧院联合创排的舞蹈诗剧《杨家岭的春天》以延安时期的文艺工作者为主角,表现他们在波澜壮阔的历史中的成长,作为首届“大戏看北京”展演季的开幕大戏演出。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总结这部剧的创作,我们对首都文艺事业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如何再创辉煌又有了新的思考。

追寻革命年代文艺的春天

新时代,文艺的发展迈入了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期。这是文艺创作的繁荣期,是一个文化自觉、艺术追求与人民需求结合更加紧密的文艺的春天。舞蹈诗剧《杨家岭的春天》(以下简称《春天》)力图通过追溯历史,带领观众重回革命圣地延安,探寻那个年代艺术家的改变和成长,追寻杨家岭的春之气息,呈现我们这个时代文艺工作者的沉淀与对未来的思索。杨家岭的春天是火热革命年代里的春天,它的内在力量穿越时光,让我们与当年的文艺工作者共享一个文艺的时空——如何实现艺术创作观念的转变,唤起艺术工作者的内在自觉,是文艺创作的永恒课题。

该剧核心是表现艺术家内心的蜕变。音乐家、舞蹈家与老妈妈同甘共苦,深刻领悟了艺术为人民服务的真谛,创作出更加生动的作品;文学家用笔墨记录下杨家岭青年追求婚姻自主的时代故事,让民主之花在杨家岭的热土上绽放;版画家在战火硝烟中创作,坚持用信仰和生命将革命精神铸成一幅幅永恒的艺术珍品……我们以艺术的方式展现了艺术家从“小我”的情感表达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大我”的情怀抒发的转变。我们常说艺术家需要天赋,然而艺术家同样需要成长和历练,如何通过艺术作品传达高尚的价值观,让艺术作品引发人民大众的共鸣,恰恰需要艺术家对自我的唤醒,这是文艺自觉最核心的内容。延安时期独特的时代背景和精神气质构筑了一个火热的熔炉,用最浓烈的方式“锻造”了艺术家的精神世界,给予我们以深刻启示。当下,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肩负民族复兴的伟业,我们也必须努力锻造自己的精神世界,自觉追寻新时代文艺事业的春天,书写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辉煌篇章。

展现人民艺术的无穷生命力

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

在《春天》中,我们通过“厚土”“破晓”“永生”3个篇章讲述了艺术家融入人民的过程。他们在《讲话》精神指引下,以文艺为“武器”去战斗。他们用手中的纸笔、刻刀,用自己的音乐、舞蹈去创作、去表演,在人民的传颂中走向文艺精神的永生。在该剧创作初期,我们的团队多次前往延安实地采风,与当地专家和民间艺人深入交流,了解延安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在革命纪念地和文艺纪念馆重温延安的辉煌历史,与革命前辈们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通过这一过程,我们慢慢塑造出一个个富有生命力和情感深度的舞蹈人物形象。他们没有具体的名字,而是代表着那个时期的所有艺术家。他们不是孤芳自赏的群体,而是身处于人民之中。环绕他们的或是田野间辛勤劳作的老妈妈,是智慧勤劳的纺织妇女,是豁达的老村长,是战场上英勇无畏的小战士……通过这些人物关系建构,让剧中人和剧外的我们都深刻感受到了人民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无论是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繁荣的建设时期,人民始终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始终是文艺作品的主角。

《春天》在首届“大戏看北京”展演季开幕演出之后又重回杨家岭,在延安大剧院接受了观众的检验。北京舞蹈学院的青年艺术家和学生们用他们的青春洋溢展现了舞蹈艺术的勃勃生机,延安观众也用热烈的掌声表达了对这部作品的喜爱与肯定。相信这样生动的场景,也将在青年舞蹈工作者的心里埋下一粒种子,让他们在自己的艺术人生中也走向文艺为人民的自觉。

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精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这也说明,我们强调坚持和弘扬中国精神,并不是要排斥学习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春天》的创作以延安时期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风貌为背景,大量运用了陕北民歌、唢呐、说书、皮影、剪纸等传统艺术元素,从中提炼出舞台画面,使观众感受到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以“破晓”这一幕为例,惠儿是一名纺织女工,她接受了新思想,拒绝父亲安排的包办婚姻,文学家也被卷入了家长里短的矛盾争执中。编导们为此特意创作了一场梦境中的“皮影戏”。文学家和矛盾双方化身为皮影戏中的人物,以诙谐夸张的模仿皮影的舞蹈动态,表现青年人追求美好的心愿以及与旧观念斗争的勇气。这场戏受到了观众一致好评,传统艺术的创新表达引发了当代观众强烈共鸣,说明传统文化经过创新创造就能产生更强的现实影响和社会价值。

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该剧进一步结合现代审美与创作思维,在思想和形式上力求与当代接轨。值得一提的是,该剧的创作灵感和选材来自延安时期的木刻版画。版画这一艺术形式由鲁迅先生引进和倡导,本身带有浓郁的西方艺术风格。线条清晰、构图新颖的西方木刻版画,经过与中国民族绘画艺术的融合,反映了民族危亡、群情激奋的时代面貌,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在世界版画领域展现出新的中国艺术的价值。版画融汇中西的艺术道路也启发着《春天》的创作。版画风格的舞美成为该剧一大亮点,版画特有的简洁而富有力量感的线条,刻画出人民的劳动、生活及战斗场景,成为舞美设计的重要元素。舞蹈通过动作细节,将版画中的故事和情感进一步具象化,使观众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其中积蓄的力量。舞蹈大开大合的肢体形态和大场面的群舞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与版画的意境相融合,体现出革命浪漫主义精神。两种艺术形式的巧妙融合与互补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共鸣,形成了“以舞入画,以画入舞”的舞台表达。

无论是延安时期还是今天,这种跨文化的交流和借鉴都使中国文艺不局限于某种单一的文化背景而呈现出更加多元和包容的面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新时代的文艺创作也要有吸收外来文化、面向世界的自信,在创新创造中融汇古今中外,打造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世界影响的艺术精品。

《春天》的创作,是对延安文艺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是对新时代文艺创作繁荣发展的生动注解,展现了新时代舞蹈工作者的担当与追求。从延安文艺到新时代文艺,我们看到,深沉勃发的文艺力量来源于生活、根植于人民,激发文艺工作者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民族复兴注入新的活力。广大舞蹈工作者作为文艺界的重要力量,肩负着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使命。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应该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坚定信念,积极投身于伟大的文艺实践中,坚定文化自信。唯有此,我们才能不断推出更多优秀的舞蹈作品,以文艺滋养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作者许锐系北京舞蹈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北京评协副主席;毕琬乔系北京舞蹈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