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计划绝不“撞档”,只为不错过每一届盛大节日 爷叔享受上海书展:“赴宴”去!
作家叶永烈的“铁粉”老蔡攒下一批签名本,收集了往届上海书展的手册、海报、印章等。(均受访者供图)
74岁上海爷叔蔡兴贤,是书友们口中的“老蔡”,也是圈子里的“淘书模子”。30多年前,他在上海文庙旧书市场淘上瘾了,尤喜文史类书。
这份书缘延续到了上海书展。打卡书展,成了盛夏必选项。蔡兴贤甚至提前留意日期,“安排外出旅游时,会特地避开8月中下旬,绝不和书展日程‘撞档’”。为何上海书展独享“优先级”?老蔡快人快语:“这么好的展,花了那么大心思,就像节日,是连续7天的盛宴,我享受还来不及,当然全力支持,迫不及待要冲去赴宴了。”
从历史传承来看,上海书展的初心就是“书市”,前身主打图书交易现场销售。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曾举办过各种各样的书市、书展,为2004年开启首届上海书展打下了扎实的大众基础。从文庙到展览中心,好书在哪,乐趣在哪,读者就在哪。“追”了20年,乐此不疲,老蔡自谦水平有限,在受访过程中想低调点,但格局不小——他形容书展是上海一张尤其夺目的名片,“能照见一座城市的胸怀、气派与性情”。
“真爱粉”彼此体谅,自愿多次排长队“追星”
“叶迷来了!”作家叶永烈在世时是上海书展的嘉宾常客,每次见到蔡兴贤等“铁粉”来现场,他的夫人杨惠芬女士会和读者们打招呼,仿若老熟人。
老蔡收藏了130多种叶永烈的著作,最多一次他带了30余册书请作家签名,“我知道大家排队都很辛苦,一般会签四五本,然后回到队伍尾端重新再排,多排几趟也乐意”。排队间隙,他也和前后的“叶迷”交流读书心得。“因为热爱同一个作家、同一件事情聚在一起,也是上海书展吸引人的氛围感。”
他观察到,叶永烈夫妇签名、钤印、盖章,配合默契,不厌其烦。“他俩全部工作结束后,会见缝插针问候,说书展签售时间紧凑仓促,还专门找个地方和我聊几句,很开心。”老蔡回忆往事连连点赞,“叶老不仅写得好,人品也好。”
上世纪80年代收藏升温,无意间读到叶永烈《收藏热》,老蔡瞬间“入坑”。“书里写收藏是门学问,收藏可以出人才,写到了心坎里。我写信到巨鹿路675号上海作协向作家表达喜爱。”老蔡曾经在旧书市场淘得一本北京大学老校刊,里面有叶永烈在北大读书时写的一篇文章,后来在书展现场,他将此刊送给作家本人。
老蔡书展战利品有两大类——一是旅游书和地图,他是不折不扣的地图收藏爱好者;二是海派故事书。“赵丽宏、薛理勇、马尚龙等上海作家学者,讲上海故事、写老城厢历史文化的书,我尤其喜欢。”老蔡补充道,以海派文化为关键词的多部文丛、丛书,都是在上海书展首发首售,“书展本身也是海派特色的延续、传承、创新”。
书展“三乐”背后,一座城市的丰盛与包容
“上海书展一向是城中盛事,也是读者的盛宴,满目见书,在此巡阅太爽了。而且每届请到了那么多中外作家学者嘉宾,放眼望去,很难超越。”老蔡感慨,20年来上海书展给读者带来太多快乐。
他饶有兴致地总结为“三乐”——不经意淘到宝贝的淘书惊喜;和作家学者嘉宾交流的切磋之乐;和全国书友们密切互动的精神愉悦。“家里书越来越多,占面积,有时小辈要埋怨,我跟他们说,就像听场音乐会、看部电影,逛书展买书也是一种精神享受和文化消费,收获大。”
不仅是上海书展,只要有感兴趣的新书发布会或讲座,老蔡也会去聆听,“增知识,长见识,退休生活才不会乏味。”他发现,上海思南公馆和一些图书馆的讲座很不错,也参与过马尚龙文化工作室的读书会。
旧书摊仍是老蔡的心头爱。前两届上海书展,上图公司“淘书乐”在现场设专门展区,“有次我和书友老俞一起淘书的镜头还被媒体记者拍下来发表了!”去年苏州河畔樱花谷旧书市集,他去过好几趟。“二手书、旧书不光是价格优惠,也有岁月的印记。想起法国塞纳河畔的书摊就像长长的绿皮车厢,如今上海也做到了,而且做出了自己的特色。”
书香满城的氛围,在上海书展有了浓缩版呈现。“在中国,还有哪个文化活动,可以像上海书展这样有如此多分会场?2019年甚至多达百余家。不少分会场是由书店、文创场所和读书会构成,将全社会读书力量汇聚起来。从主宾省,到国际文学周等子品牌,上海书展不仅仅局限于本市。”老蔡观察到,每届书展都吸引长三角周边乃至全国多地读者,大厅两侧楼梯常有席地而坐的观众。热情读者拖着行李箱,在签售现场排起长蛇阵,还有外地家长带着小朋友,大学生三三两两结伴,甚至不乏海外的面孔……
年纪越大,对时间越有紧迫感。“想见的人,赶紧去见;想读的书,想办法去看。万一错过没机会呢?人生,少留些遗憾。”老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