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歌声逛北京 ——“声游北京—歌谣见北京”展览开幕
8月12日,由首都图书馆与中国唱片集团有限公司联手打造的2023年度北京文化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声游北京—歌谣见北京”展览启幕活动在北京城市图书馆艺术文献馆举办。首都图书馆副馆长张娟、中国唱片集团总经理樊国宾、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副总经理郑秀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所长冯卓慧、北京市艺术研究所研究员陈树林、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蒲方、钱茸,以及来自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清华大学美术图书馆、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中国传媒大学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中国音乐学院图书馆、北京建筑大学图书馆、中央美术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北京服装学院等单位的领导嘉宾出席启幕仪式。
北京歌谣作为中国北方地区歌谣的代表,是北京历史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语言浅显易懂,内容朴实自然,它们以独特的视角见证了北京城几百年的岁月沧桑,对于研究老北京的历史文化、语言、民俗等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首都图书馆长期致力于守护与延续北京历史文脉,推动地方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与传承。北京城市图书馆艺术文献馆深入挖掘并精心整理了一系列珍贵的北京歌谣资料,包括明代的《古今风谣》、民国时期的《歌谣周刊》等,并借助中唱集团丰富的老唱片数字声音档案,将声音文献与古籍文献相结合,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依托阵地优势,将这些文化瑰宝以互动展览、数字体验的形式呈现给公众,让首都市民能够真切感受到北京歌谣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底蕴,为图书馆公共服务增添了新亮点。
活动中,首都图书馆副馆长张娟发表致辞,阐述了图书馆在文化传承与文化交往方面的重要性,希望这次展览能够成为一个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北京歌谣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同时,她宣布“声游北京”系列VR线上展馆(网址:https://yueting.crc-musiconline.com/vr/176906)同步上线。中唱集团总经理樊国宾发表致辞,指出本次展览是运用数字技术让声音文化遗产“活”起来的一次探索。
随后,特邀嘉宾围绕本次展览展开了精彩的主题沙龙,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歌谣的文化价值、历史意义及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所长冯卓慧介绍了展览中的古籍展品,讲解了明清北京歌谣古籍的出版情况及其历史意义;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蒲方谈到了“北大歌谣运动”对北京民歌传承的推动作用,讨论了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相关创作歌曲的情况及其研究价值;北京市艺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北京卷》副主编陈树林结合田野工作讨论了北京民歌的生存现状,并现场清唱了民歌片段;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钱茸则探讨了民歌在当代社会中的角色以及民歌的保护措施。嘉宾们的相互交流及多元解读,共话了研究动态、学术成果,拉近了艺术与读者间的距离,让歌谣的魅力历久弥新、“声声”不息。
“声游北京—歌谣见北京”系列展览从地理风情、历史年轮、人文逸趣、歌谣在当代四大板块,通过猜谜、绕口令、录制声音等互动形式,用装置艺术、声音可视化等多媒体展陈方式,首次从歌谣的独特视角展现北京城市深厚的文化内涵。展览内容丰富多样,不仅涵盖北京地区产生或相关的民歌、童谣、小调、叫卖调及环境音等,还从中唱集团500余首出版作中精选出60首大众耳熟能详且具代表性的作品,按不同方式呈现。
“声有北京—歌谣见北京”展览
展览中一棵翠绿的“大树”,挂满了高低不同的鸟笼,读者不仅可在此享受夏天树下纳凉场景,感受年轮的流转,还可童趣般地将脑袋探入鸟笼聆听童瑶带来的别样欢乐。金代《泰和年间童谣》 、元朝《脚驴斑斑》、明朝《明正统京师童谣》等众多具有历史代表性的童谣,在鸟笼中欢唱着。用纱幕投影动态展示的北京街道影像,把胡同小吃和时令节气等人文主题童谣,融合在春、夏、秋、冬的季节光影里,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着老北京歌谣的缤纷多彩与活泼可爱。《刘伯温造北京》《万寿山》《鲁班爷锯白塔》《前门楼子高不高》《前门情思大碗茶》等体现城市记忆、市井商业的歌谣,以及民间流传的歌谣、叫卖调、北京地区环境音、风声、雨声配合着图文互动大屏为读者精彩呈现。
展览整体打破了传统展览以视觉为主的模式,融入大量艺术化的感官体验,让观众能够“看见歌谣、触摸歌谣、感受歌谣”,实现文化沉浸感的最大化。值得一提的是,展览在展示北京声音的同时,也在记录北京声音,留存北京声音。参观者借助声音可视化的模式,通过话筒录音可以留下自己的声音,新时代的北京声音,也可扫码带走属于自己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