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万松浦》“贝壳谈话录”专栏:“为孩子们做一些认真负责的事情”
来源:文艺报 | 许廷顺  2024年08月14日09:09

自《万松浦》2023年第1期(总第2期)开始,开设“贝壳谈话录”专栏,首期题目为“中国儿童文学需要什么”,对谈人有方卫平、张之路、梅子涵、刘海栖、刘琼、瓦当等。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儿童文学事业不断繁荣和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随着创作与出版环境、文学和文化观念、媒介方法与手段的变化,儿童文学发展也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2022年11月,文学双月刊《万松浦》正式创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万松浦》杂志名誉主编张炜先生提议,在《万松浦》上开辟儿童文学对话专栏“贝壳谈话录”。专栏从《万松浦》2023年第1期(总第2期)开始每期推出,由鲁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院名誉院长方卫平主持,围绕儿童文学相关议题,约请业界知名专家学者进行交流研讨。“贝壳谈话录”内容丰赡厚重,形式活泼自然,甫一推出即受到学界和社会的瞩目。

秉承历史和世界的眼光 关怀当代儿童脚下的土地

“贝壳谈话录”专栏有两个显著的特点。首先是阵容强大和栏目作者的多样化。从年龄层次上看,目前阵容以“50后”和“70后”为主体,既有张之路、梅子涵、周锐、刘海栖、秦文君等文坛宿老,也有周晓枫、李浩、李东华、陆梅、瓦当、王秀梅、刘琼等中生代实力派健将。迄今为止,作者总人数已达30人以上,阵容可谓强大。从专业背景来看,这些作者既有来自儿童文学界的,也有来自成人文学界的;有小说家、散文家、童话作家、诗人和剧作家;除了作家,还有学者、评论家,以及编辑家和出版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作者中的许多人同时兼有以上两重或多重身份背景。复合多样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带来了包容开放和新颖锐利的知识视野和论说角度,凸显了专栏定位的前沿性和先锋性。其次,栏目表现出强烈的现实关怀和批判精神,其话题设置紧扣当下儿童文学业态,具有深刻的现实指向性。正如方卫平在对话中所说:“我们这些人,真的应该为这个时代的儿童文学、为孩子们的成长做一些认真负责的事情。”“贝壳谈话录”关心的不是外国儿童文学,也不是中国历史上某个阶段的儿童文学,而始终是当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它秉承历史的视野和世界的眼光,落脚点始终在当下的人们和脚下的土地。可以说,“贝壳谈话录”的表情是凝重的,它的话题设置和展开始终贯穿着忧思深广的时代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精神。

“贝壳谈话录”议题广泛,交流深入。栏目在多个方面做出了重要和有益的探索。

首先是在儿童文学的哲学论层面,即在人类生活的整体系统中考察儿童文学的意义。儿童文学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呢?2023年最后一期“贝壳谈话录”的主题,即是“我们从儿童文学中学到了什么”。通常讲我们给予孩子什么样的儿童文学,或者说我们想让孩子从儿童文学中得到什么,但这是成人的外视角的思考方式,儿童文学在此视角下更多是一种工具性的存在。让成人感受和反思儿童文学曾经带给他什么,以及现在仍然带给他什么,则把儿童文学作为主体生命体验的有机部分予以内在观照,无疑更有利于发见儿童文学之于生命意义的真谛。学者方卫平揭示了儿童文学对于个体生命的价值,他认为“儿童文学就像童年时代的生活,既带给我们无可替代的生命趣味、记忆和长久的领悟,很多时候,它也教给我们——包括儿童和成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和方法。很重要的一点是,经由儿童文学,这种态度和方法是可以学习的,也是可以再度塑造的。”作家张炜将儿童文学放在社会文明整体进程中,认为“儿童文学实际上是理解和观察社会的重要窗口,是某种表征和指标,是社会生存状况和人文精神的综合体现。一个处于现代文明、具有很高人文素质的族群,儿童文学的起点一定是高的;如果它是相对粗陋、简单、鄙俗的,那么这个族群的文明水准就一定是低下的,其创造力一定是萎缩的。”

其次,在儿童文学的艺术论层面,栏目重申和探讨了儿童文学的艺术常识与可能高度。其中,栏目对于儿童文学的思想性品格的阐发,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儿童文学作家张玉清认为,好的作品,一是给人思想的启示,二是给人审美的启迪,而前者尤为他所看重。他以《海的女儿》带给他的“思想启示”为例,指明他所说的“思想”是指读者阅读时内心感受到的新东西,包括对世界有新的认识,对世界观有新的修正,对人生有新的理解等。小说家、学者李浩表达了相近的意思但更加具体而微。他认为,第一,儿童文学要“提供发现”。“提供发现”是艺术的基本常识,儿童文学同样需要创见,需要提供认知和发现,提供“思想的力量”。越是对儿童世界的认知有提升、对儿童世界进行建构的儿童文学,就越要给读者某种思想启发。好的儿童文学,一个人在童年的时候、少年的时候读它有意义,到中年的时候、老年的时候读它仍然有意义,并不觉得它浅薄、低陋,而感觉它塑造过自己,对自己的一生都有重要的价值。第二,儿童文学应有“真诚”。在艺术常识中,“真诚”是作品与艺术家们签下的重要规约,它要求艺术家包括儿童文学作家“你要相信你写下的”。我们写作,写下的应当是我们的真诚,我们的思想寄托,我们的社会认知和生活认知,而不是在那些拙劣的、充满虚假气息的说教作品中读到的那些。我们说的道理,首先要的是我信,真心地信,而且它是从生活的经验和感受中得来的。而当我们以“呵护”的名义为儿童提供不含杂质也不含营养的“纯净水文学”的时候,我们其实就悖离了应有的真诚。

充分认识当下儿童文学的“走神”和“迷失”

对于当下儿童文学的生存环境和内在缺失,“贝壳谈话录”表达了忧心的关切。一方面,中国儿童文学进入了一个创作和出版的极大繁荣时期,儿童文学受到的总体关注是空前的,发展的机遇前所未有。另一方面,当代儿童文学面临的问题也是空前复杂的,甚至是不无危机的。方卫平用“走神”和“迷失”来描述当下儿童文学的状态。他认为当下儿童文学的创作与出版所存在的问题可能是系统性的:一是相当的儿童文学创作者人文素养和文学素养的准备不足;二是童书市场需求的旺盛导致童书出版门槛的降低,面对到处都是的出版邀约和出版机会,作者对艺术品质的追求很容易遭受自觉不自觉的降格;三是儿童文学评论界的专业眼光和理论素养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缺失,“人情稿”“关系稿”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童书评论的质量降低;四是制度的力量在具体运作过程中存在被异化的现象,好的初衷未必导向好的结果。儿童文学作家张之路认为,在儿童文学市场火爆的同时,儿童文学其实是有所失落的:一是失落了开阔的视野,很少看到以家庭和校园之外的环境为背景的儿童文学;二是失落了对人性基础的培养,在使儿童获得短暂欢愉的同时,失落了对儿童成长的长远关注,很少看到深刻的、直抵人心灵的、让读者感到震撼的成长主题的儿童文学;三是失落了对榜样力量的重视和塑造,许多作品中小主人公活灵活现,成人却基本处于缺席的苍白无力的状态。李浩认为,有时我们可能把“教育”、把善和美理解得太简单甚至太孱弱了,太容易满足于简单的、重复的常识性的善和美的教育,导致许多儿童文学在“提供新发现”上做得不够,在试图“教育孩子们的父母”的意愿上做得不够,在对“生活的意义”提供上思考得不够。儿童文学作家普遍地锐利感不够,对生命、生活中所包含的种种锐利以及它们的反光可能过多地回避了。

最后,针对当下儿童文学的内外危机,栏目作者们提出了自己的合理化建议和主张。针对儿童文学创作问题,儿童文学作家、编辑陆梅提出是不是可以放慢一些节奏,少写一点滑顺的、难度系数低的故事,因为少写和慢写不会影响孩子的阅读,但是编造和重复则有可能让一个孩子远离阅读。针对儿童文学出版问题,方卫平认为,需要认真思考如何承担为当代童书出版设立标准和门槛的重要职责,以及审慎思考体制的力量如何更好地推动童书的创作与出版。针对儿童文学发行和宣传问题,张之路表示,希望缩小书单的数量,加强书单的权威性。针对儿童文学阅读问题,刘海栖谈到,一定要多读文学经典,甚至拿出比读儿童文学经典更多的时间去研读最优秀的成人文学和人文经典,要把对儿童文学的认识融入整个大的文学常识里面去。

(作者系鲁东大学张炜文学研究院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