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铁军:在深圳耕耘一片文学“自留地”
【编者按】改革开放40多年来,深圳不但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也创造了文化发展的奇迹。一批批文艺人才扎根特区建设发展、挺立改革开放潮头,结下深圳文艺事业的丰硕果实,持续推动着深圳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
我们特此开设专题文艺品牌栏目《深圳文艺家》,从深圳文艺家的成长、奋斗历程和艺术成就等角度,深入探索、挖掘背后故事,展现深圳文艺家精湛的艺术素养和精彩的艺术心路,让艺术之光闪耀在城市的星空。
走进《特区文学》编辑部,几位编辑都在埋头审稿,屋子里很安静,桌上摞着高高的书,几乎将他们的脸挡住。他们在这座繁华的都市里,自顾自地耕耘着一片宁静的“文学自留地”。
记者就是在这里见到了《特区文学》的主编朱铁军。老家东北的朱铁军有着北方人的健谈与南方人的温和腼腆,“南与北”的反差在他身上融合得很好。
朱铁军说自己是来自东北的“i人”,因此能够在编辑部一做就是二十多年。这是一份安静的工作,编辑们为作者们润色、添彩,就像发掘海滩上的贝壳和珍珠。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让深圳的一个个作家走出深圳,走向全国的文学舞台。
他想去有海的地方
上大学的时候,朱铁军有了更多的机会阅读文学书籍,并产生了自己创作的想法。他给《特区文学》投过几次稿,但是都没有得到回复。大学毕业后,朱铁军选择来到深圳发展。朱铁军选择深圳的理由也很“文青”——他想去一个有海的地方。
来到深圳后,朱铁军顺利地通过了《特区文学》杂志的面试。对于文学青年来说,文学期刊是一种殿堂般的存在。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生,突然成为自己最向往的文学刊物的编辑,朱铁军诚惶诚恐,“当时觉得不可思议,被录取之后,也是很欢欣鼓舞的。”朱铁军说。
成为编辑,挑战才刚刚开始。刚入行的时候,朱铁军时常会觉得自己积累不够,阅读也不够,在面对作家作品的时候,经常会觉得无从下手。
朱铁军说,“想要解决只能通过大量的阅读。你的阅读永远是不够的。”在他看来,编辑要见过更多的写作方式,见过更多作家的作品,才能够对自己审的稿子有客观的判断。
永远年轻的城市
来到深圳的二十年时光,几乎已经占据了朱铁军生命的一半。此时再问他记忆里的故乡,也已经有点模糊不清了。
“我很难特别清晰地去描绘自己的故乡东北,在我看来它是一片热土,很辽阔,四季分明,有严冬,也有酷暑。深圳是一座更温润的城。”朱铁军说。
像他这样在南方的东北作家有不少,在南方生活,仍然在写着一些东北的故事。朱铁军表示,自己最近也在写一系列北方人在南方的故事。
他也无法真正地将深圳当成“家”。“我总觉得自己是个异乡人。”朱铁军说,也许是因为身边熟悉的伙伴,只要提起箱子,转身就可以离开这座城市。
这种“异乡感”,也会出现在他的文学作品里。他的短篇小说《盲盒》里,有离开深圳回老家去追寻田园牧歌式的“乌托邦”的老图,有享受着城市的繁荣与光怪陆离生活的华子和小江,也有“混日子”的王小豆……朱铁军对这些人物的态度是宽容的,他认为这些人选择了不同的生活方式,而深圳是一座足够大、也足够宽容的城市,可以容纳各种众生相。
说起对深圳的印象,朱铁军最大的感受还是“年轻”。这是一座永远年轻的城市,不仅是平均年龄上的,也是心态上的。
“你在这里是感觉不到年龄的流逝的。无论是二十多岁的时候,还是四十多岁的时候,你都不会觉得自己老了,”朱铁军说,“大家的交流不会有年龄上的障碍。”
沉默的织梦者
走在编辑部的走廊上,会感觉这里的时间都慢了下来。很难在走廊上听见高声说话的声音,大家都在位置上安静做着自己的事。“我的工作性质,带给我的是长久的沉默,这种沉默是我的日常。”朱铁军说。
在朱铁军的朋友们看来,在深圳这样繁华的城市里,有这样独处的空间可能是一种奢侈。朱铁军更愿意待在书房里看看书,独处能够带给他一种安全感。
“在深圳做文学刊物的编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这个城市太热闹、太缤纷了,很难静下心来去做一些沉默的事。”朱铁军说。
朱铁军不排斥别人说编辑这一行是“为他人作嫁衣”。他一直认为,编辑这个职业就是幕后工作者。他们修剪花木,量衣裁剪,做出华美的服装……但同时它又是一个要求很高的职业,思想程度不能低于这些作家,才能充分地、深刻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但是幕后工作者,也会迎来自己的春天。“五年来,我们推出的青年作家大概有两三百位,有很多已经成为新生代文学主力军中备受瞩目的人才。”朱铁军说。
朱铁军自豪地介绍道,几乎所有成名的深圳作家都在《特区文学》发表过作品,并从这里迈向更广阔的文学舞台。每当这些作家们通过这个平台获得了更高的奖项,收获更多人的认可,朱铁军都会感到十分骄傲而且自豪。
希望能看到更“深圳”的作品
随着电子阅读的高速发展,纸质刊物也受到了冲击。朱铁军始终认为,纸质刊物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在一个下午翻开一本充满墨香的书,仍然是都市人难得的美好时刻。
但坚持初心不意味着故步自封,《特区文学》在保持着刊物格调和品位的同时,也建立了自己的视频号、公众号、小红书等,将新的传播模式与传统的文学作品相结合,让更多年轻读者感受到文学的魅力。
作为深圳市唯一公开发行的纯文学期刊,朱铁军认为,《特区文学》对深圳文学的发展是有使命和责任的。“我们天然地拥有关注、发现、挖掘和扶持本地作家的职责。通过《特区文学》这个平台,把新人新作送到更广阔的文学世界里去。”朱铁军说。
在朱铁军看来,深圳的四十多年里,涌现了不少有影响力的作家。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呈现了一种多样化的状态。“整个深圳的文学创作,我认为是欣欣向荣的,也是极具活力的。同时政府也非常关注文学的发展,组织并举办了许多文化活动。”
《繁花》的热播,让朱铁军看到了文学的一种新的可能。很多人提起《繁花》,都说这部剧很“上海”。朱铁军希望,未来也能够看到更多反映深圳这座城市的特质、更宏大的作品,让更多的人熟悉深圳、了解深圳。